附件13:大曌王朝科举制度(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科举始终
  自一八九五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大颂朝回復八股文考试,到了神武朝,神武汗认为老祖宗智慧不可荒废,逐一回覆清代的科考制度,煌开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完整制度,他认为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并于煌羽元年废止八股文考试,并聚集心腹大臣连夜开会,改革科举,兴办新学,委派大学士、外国大学士下放民间教化百姓。
  *科举内容
  未开国前,日金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八股文,及第后,一般要守选数年,方可通过吏部銓选授官,煌登基开国后,废止八股,改以帖经、经义、策论、四书五经、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等为主轴,变化与灵活度更大并让学子不必再守选数年,还下旨规定要知识实授,生员入学后必须要取得证书以及经过学政的推荐,才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
  煌还下旨男女都必须就学,女子考试就是女官考试,但男女必须分校,不能够合校,而成绩特佳的生员,才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生员不同,「贡生」是科举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自煌羽二十四年起,随着汉王之乱的平定,煌感觉八阳旗官兵战力有所减退,于是下詔重新开考武科,自民间选拔有真材实学的武状元,并每三年举办一次。
  *科举制度-文举
  +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称为「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年龄规定在10岁到15岁之孩童,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试三场,通过「县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
  +院试
  每二年举行两科,由皇帝任命的学台官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其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之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廩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不供给粮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到朝廷公办的县、州、府学读书。
  +乡试
  正式科考的第一关,规定每三年一科,通常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万寿或者皇家特殊喜庆时亦会下詔加开,称为「恩科」,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奉召担任,又因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闈」。
  #乡试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乡试的榜单的称之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则称为「亚元」,中了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闈」,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奉召主考。
  #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殿试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地点在保和殿,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分两天,第一天为笔试,由皇帝钦命考题,第二天为问答简答,只考一题,考的是皇帝随兴出的问题,以考验学子们的反应能力,为期二天,录取名单称为「金榜」。
  #「金榜」分为三甲,其中一甲只录取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臚」。
  #而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可遇不可求,煌羽朝也只出现过一次(煌羽六十年的万寿节恩科,出现了唯一的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郎,叫武思卿)。
  #煌羽定制,通常殿试一甲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间中上者的进士则可能任中书、六部、御史,而间中下者只能被指派为知县,指其行事往往雷厉风行。
  *科举制度-武举
  汉王之乱后,煌羽帝有感八阳旗军战斗力下滑,于是于隔年下詔武科开科并且每三年开科,从民间与江湖绿林选拔有用的人才,煌羽二十五年定制,武举分乡试、会试及殿试三级。
  #乡试:分内外二场,内场默写武经一段,以端正及不错漏为合,外场则考技勇,技勇包括拉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十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石举离地一尺为合。
  #会试:也分为内外二场,内场一样默写武经,外场则是考步射,以三十五步为基准,立一高五尺五寸、阔二尺寸布靶,射六矢,弓以八力为准,六矢中二者为合。
  #殿试:于木兰闈场举行,由皇帝亲试,内场再次默写武经,外场分前后:
  前外场考步射,立一高五尺五寸、阔二尺寸布靶,各与射者距三十五步和一百七十五步,二回六矢,弓以十力为准,六矢中三者为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