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之大时代 第129节(1 / 4)
“您确定?”电话那头传来组委会小年轻小心翼翼的确认声。
“确定!”陈老斩钉截铁地答道,他的快速回答让小年轻想解释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就咽了回去。
“好……好吧,那打扰您了。”小年轻默默挂了电话,在心头佩服陈老的光风霁月。
“那个,那个,那天给我打电话的人是谁!为什么他不跟我解释下!”陈老在一众同仁奇怪的目光中,恶狠狠地说道。
第168章
不管陈老如何懊恼, 主席台上的议程还在继续。赵德培介绍了华清奖的奖励金后,场内的气氛一下子被推向了高潮。
原本碍着华清的面子情才来赴会的老学者们, 一个个整理仪装,坐直了身体, 眼里满是兴趣和期待, 听说今天的仪式上将公布第一届华清奖得主, 四个奖项八百万人民币呢, 众人目光灼灼,这说不定奖金就落在他们头上了。
赵德培看到底下人的反应,眼底不由露出一丝笑意,原来他拟定的项目书里, 华清奖的奖金额度是没有这么多的,在李铮的坚持下, 额度才上升到两百万人民币。
按李铮的话说, 华清奖是一个新生的奖项,华清虽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但影响力比之国家却还是弱了不少。国家科学奖是官方的,有国家支持的科研界第一奖项。华清奖的评选范围与之重合, 这就必然会让众人将两者进行比较。
而现在的华清奖除了在奖金上下功夫, 其余方面,与国家科学家根本没有一拼之力。显然, 李铮的想法是正确的。
“现在,由我们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我们华清奖的出资人, 李铮先生,为我们宣布第一届华清奖奖项的获得者。”
赵德培笑着将话筒递给了李铮。
“李铮,李铮是谁?”
“你们搞文学的还真是一点都不关心时事,去年新闻联播里出现过,那个非洲多曼的李铮广场,就是他。”
“华清奖的出资人,他才几岁!”
“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年龄是不能作为衡量标准的。”
那两个在会场门口与李铮打过照面的男人,对望一眼,不由咽了咽口水,“老王,你知道李铮吗?”
“现在知道了……”老王愣愣地看着台上那个落落大方的年轻人,面色发红的同时,心生感叹,原来除了投胎,还有一种人可以在如此年轻的时候,靠自己获得所有人的尊重。
李铮接过话筒,会场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身上。
李铮唇角微勾,“华清奖的成立目的,是助力华国科研。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改革开放意味着华国要走到国际赛道上,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一起赛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同样一座铁矿,美国每天的产量是我们的十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比我们先进,技术比我们先进。这就是科学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希望华清奖的成立能不负初心,为华国科研助力!为华国解放生产力贡献它的一份力量。”
面对央视的镜头,面对黑压压大礼堂无数人的眼睛,李铮丝毫没有怯场,他努力将未来三十年华国在磕磕绊绊中总结的经验传达给现在懵懵懂懂的国人,他一字一句说得十分清晰有力。
主席台上,坐在中央副总理的手放在白色陶瓷杯的杯炳处,久久没有松开。他本来是想喝一口水的,但还没来得及拿起茶杯,乍听到李铮这么一番话,拿茶杯的手就顿在了原地。
这真的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吗?这真的只是一个学者吗?他对国际竞争本质的了解犹如一个真正资深的政客,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庞,他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老领导的影子。
副总理深深看了李铮一眼,抿了抿杯中的水。
新闻联播播出的时候,李铮这部分镜头一个字都没有剪掉,他在新闻里出现的镜头甚至和副总理差不多,这在华国政治文化里面,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听说,这是那位的意思,他拍板华清奖设立仪式上,那位出资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能剪,属于国家的竞赛需要所有华国群众的参与,他们必须了解,必须明白!那是那位的原话。
“现在,我宣布第一届华清奖的获得者。”
“华清奖物理学化学奖的获得者,朱成志教授。朱成志教授利用化学手段获得的新材料,使我国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合成钢材料的垄断,为我国工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本,且合成材料外销获得大量外汇。恭喜朱成志教授。”
“老朱,恭喜啊,两百万呢!”有人笑着对以为鬓发斑白的老人说道。 ↑返回顶部↑
“确定!”陈老斩钉截铁地答道,他的快速回答让小年轻想解释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就咽了回去。
“好……好吧,那打扰您了。”小年轻默默挂了电话,在心头佩服陈老的光风霁月。
“那个,那个,那天给我打电话的人是谁!为什么他不跟我解释下!”陈老在一众同仁奇怪的目光中,恶狠狠地说道。
第168章
不管陈老如何懊恼, 主席台上的议程还在继续。赵德培介绍了华清奖的奖励金后,场内的气氛一下子被推向了高潮。
原本碍着华清的面子情才来赴会的老学者们, 一个个整理仪装,坐直了身体, 眼里满是兴趣和期待, 听说今天的仪式上将公布第一届华清奖得主, 四个奖项八百万人民币呢, 众人目光灼灼,这说不定奖金就落在他们头上了。
赵德培看到底下人的反应,眼底不由露出一丝笑意,原来他拟定的项目书里, 华清奖的奖金额度是没有这么多的,在李铮的坚持下, 额度才上升到两百万人民币。
按李铮的话说, 华清奖是一个新生的奖项,华清虽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但影响力比之国家却还是弱了不少。国家科学奖是官方的,有国家支持的科研界第一奖项。华清奖的评选范围与之重合, 这就必然会让众人将两者进行比较。
而现在的华清奖除了在奖金上下功夫, 其余方面,与国家科学家根本没有一拼之力。显然, 李铮的想法是正确的。
“现在,由我们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我们华清奖的出资人, 李铮先生,为我们宣布第一届华清奖奖项的获得者。”
赵德培笑着将话筒递给了李铮。
“李铮,李铮是谁?”
“你们搞文学的还真是一点都不关心时事,去年新闻联播里出现过,那个非洲多曼的李铮广场,就是他。”
“华清奖的出资人,他才几岁!”
“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年龄是不能作为衡量标准的。”
那两个在会场门口与李铮打过照面的男人,对望一眼,不由咽了咽口水,“老王,你知道李铮吗?”
“现在知道了……”老王愣愣地看着台上那个落落大方的年轻人,面色发红的同时,心生感叹,原来除了投胎,还有一种人可以在如此年轻的时候,靠自己获得所有人的尊重。
李铮接过话筒,会场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身上。
李铮唇角微勾,“华清奖的成立目的,是助力华国科研。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改革开放意味着华国要走到国际赛道上,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一起赛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同样一座铁矿,美国每天的产量是我们的十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比我们先进,技术比我们先进。这就是科学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希望华清奖的成立能不负初心,为华国科研助力!为华国解放生产力贡献它的一份力量。”
面对央视的镜头,面对黑压压大礼堂无数人的眼睛,李铮丝毫没有怯场,他努力将未来三十年华国在磕磕绊绊中总结的经验传达给现在懵懵懂懂的国人,他一字一句说得十分清晰有力。
主席台上,坐在中央副总理的手放在白色陶瓷杯的杯炳处,久久没有松开。他本来是想喝一口水的,但还没来得及拿起茶杯,乍听到李铮这么一番话,拿茶杯的手就顿在了原地。
这真的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吗?这真的只是一个学者吗?他对国际竞争本质的了解犹如一个真正资深的政客,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庞,他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老领导的影子。
副总理深深看了李铮一眼,抿了抿杯中的水。
新闻联播播出的时候,李铮这部分镜头一个字都没有剪掉,他在新闻里出现的镜头甚至和副总理差不多,这在华国政治文化里面,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听说,这是那位的意思,他拍板华清奖设立仪式上,那位出资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能剪,属于国家的竞赛需要所有华国群众的参与,他们必须了解,必须明白!那是那位的原话。
“现在,我宣布第一届华清奖的获得者。”
“华清奖物理学化学奖的获得者,朱成志教授。朱成志教授利用化学手段获得的新材料,使我国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合成钢材料的垄断,为我国工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本,且合成材料外销获得大量外汇。恭喜朱成志教授。”
“老朱,恭喜啊,两百万呢!”有人笑着对以为鬓发斑白的老人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