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契约夫妻 第206节(3 / 4)
陈凝跟自己小组的两位中医连着进了两个病房,她给四个患儿做过诊断后,发现这些患儿的症状果然是相仿的,基本上属于同一个证型,用同一种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第五第六个患儿长得很像,大约都有三岁左右,看上去竟然像是双胞胎兄弟,两兄弟一个闭眼睡着,鼻息急促,脸上红通通的,显然在发高烧。
另一个患儿虽然也在发烧,但他没昏睡,意识还算清楚。陈凝进去的时候,那孩子正跟一位三十多岁、面带泪痕、双眼红肿的妇女说话。
他说的话有点南方口音,还有些含糊不清,跟陈凝一起进去的两位大夫几乎都听不懂那孩子在说什么,但陈凝却听出了大概。
那孩子喘着粗气说:“我要回家,我要找爸爸…”
他的声音里虽然带着哭腔,却没有跟他妈妈闹,说话时两只大眼睛里挂着泪,看上去又可怜又可爱。肉乎乎的脸蛋更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摸摸。
他妈妈看上去很累了,但她仍抱着那小男孩哄劝着:“元元乖,你爸在南方海岛上呢,离这儿太远了,他现在不能来看你。”
“你想回家,想去找爸爸,就快点好起来,你好了妈再带你去,好不好?”
说完这句话,这妇女脸上虽然挤出一丝笑,哄着孩子,她眼里的泪却憋不住了,成串的从腮边滚了下来。
陈凝心头微沉,心想这应该是一对双胞胎一起生病了,而能进来照料他们的人就只有妈妈一个人。两个孩子一起患上这种凶险的疾病,可想而知,当妈的心理压力该有多大。估计她心里那根弦都绷得紧紧的,要是真有孩子出事,也不知道这位妈妈能不能承受得住?
哪怕他们这些当医生的见惯了这种场面,这时几个人心里还是有点感伤。
陈凝和那几位中医走了进去,她客气地跟那位妇女解释了他们的来意,妇女马上抹了把脸,把孩子放到床头,跟他们说:“好,你们尽管看,我不耽误你们做事。”
陈凝心里若有所思,想了下,她就问那位妇女:“大姐,刚才我听你跟孩子说,他们爸爸在海岛,在南方,那就是南方的岛吧?我不是想问具体位置,我就是想知道那里的气候怎么样,是不是又湿又热?这事跟孩子的病情可能有关,所以我想多了解一些。”
陈凝通过刚才母子之间的谈话,心里猜测那孩子的爸爸可能在海岛服役。要是这样的话,贸然问人家在哪儿,就不合适了。所以她换了一种对方能接受的问法。
果然,她这么说,那位妇女就没了压力,她就说:“孩子爸在南方住,那边的海岛一年四季都挺热的,最近那边还没少下雨,确实挺潮,跟你说的差不多,又湿又热。”
陈凝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跟孩子前一段是不是也住在那边的海岛?住了挺长时间吗?”
那位妇女想了下,觉得既然没说明具体地点,应该也没什么。她就告诉陈凝:“我跟孩子在那边住一年多了,最近过年我带孩子回来看他姥爷姥姥,本来都要走了,哪曾想孩子忽然病了。这,这要是万一出点什么事,我怎么办,我跟他爸怎么交代啊?”
妇女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就悲从中来。要不是拼命克制着,几乎要嚎啕大哭。陈凝注意到,她说到这里的时候,紧张的手都在抖,看样子真的担心到了极点,人也绷得很紧。
陈凝心里带着疑问,不敢多耽误时间,便拍抚着她的背,劝慰了两句。然后她快速走到那两个患儿面前,开始给他们进行诊脉。
结果她越诊,心里的疑虑就越深,因为她看得出来,这两个孩子的情况跟其他患儿应该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很可能跟他们之前的居住地有关。
像乙脑这种病,因地域或者发病时间比如说季节的差异,治疗方法都是有差异的,其症状可以说多样又复杂。
具体的说,跟患者身体素质,生活环境都有很大关系。像东南方湿热地区的患者跟北方这种干冷地带患者的情况很有可能有较大区别,在发病过程中,其寒热虚实就有不同,用药时自然就要选用不同的方案。
这两个患儿如今身在首都,如果刚才她进来的时候,没有听到他们母子之间谈话的话,那她也有可能会误以为他们也是首都这地方的人。要是这样,如果她诊断再不细致点,那这两个患儿可能就会遭到误诊了。
至于那两位专家,他们刚才时间紧,可能只是挑出了一部分患者来诊断,以便确定这次流行的主要证型,好尽快开出适应于绝大多数患者的方剂。所以这两个双胞胎的情况,那两位专家可能还不知道呢。
至于这位妈妈,她也不会主动跟专家说起他们以前在南方生活的事。一来二去,双方的沟通就不够了。
这时,跟陈凝一起进来的两位大夫诊断完了,其中一个人也皱了皱眉,然后他跟陈凝和另一个人说:“这俩小孩情况基本一致,跟前边那几个小孩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个治疗方案应该也不一样。”
另一个人本来也觉得哪里不对,听他这一提醒,便恍然道:“确实,我说哪儿不对呢?原来是这里。这小哥俩长得像,病生得也都跟别人不一样,可我瞧着,他俩也不像是湿热体质啊。”
这时陈凝在旁边跟他们说:“这两位小朋友年前一直跟家人生活在南方海岛,那边又潮又热,气候跟首都这边差异太大了。所以……”
那俩大夫本身功底也挺扎实,听陈凝一解释,立刻明白原因出在哪儿了。
其中一个人拍了下手掌,说:“原来是这样,那这事咱们是不是得跟几位专家说一说?好让专家另外研究出方子,对这俩孩子进行特别治疗啊?” ↑返回顶部↑
第五第六个患儿长得很像,大约都有三岁左右,看上去竟然像是双胞胎兄弟,两兄弟一个闭眼睡着,鼻息急促,脸上红通通的,显然在发高烧。
另一个患儿虽然也在发烧,但他没昏睡,意识还算清楚。陈凝进去的时候,那孩子正跟一位三十多岁、面带泪痕、双眼红肿的妇女说话。
他说的话有点南方口音,还有些含糊不清,跟陈凝一起进去的两位大夫几乎都听不懂那孩子在说什么,但陈凝却听出了大概。
那孩子喘着粗气说:“我要回家,我要找爸爸…”
他的声音里虽然带着哭腔,却没有跟他妈妈闹,说话时两只大眼睛里挂着泪,看上去又可怜又可爱。肉乎乎的脸蛋更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摸摸。
他妈妈看上去很累了,但她仍抱着那小男孩哄劝着:“元元乖,你爸在南方海岛上呢,离这儿太远了,他现在不能来看你。”
“你想回家,想去找爸爸,就快点好起来,你好了妈再带你去,好不好?”
说完这句话,这妇女脸上虽然挤出一丝笑,哄着孩子,她眼里的泪却憋不住了,成串的从腮边滚了下来。
陈凝心头微沉,心想这应该是一对双胞胎一起生病了,而能进来照料他们的人就只有妈妈一个人。两个孩子一起患上这种凶险的疾病,可想而知,当妈的心理压力该有多大。估计她心里那根弦都绷得紧紧的,要是真有孩子出事,也不知道这位妈妈能不能承受得住?
哪怕他们这些当医生的见惯了这种场面,这时几个人心里还是有点感伤。
陈凝和那几位中医走了进去,她客气地跟那位妇女解释了他们的来意,妇女马上抹了把脸,把孩子放到床头,跟他们说:“好,你们尽管看,我不耽误你们做事。”
陈凝心里若有所思,想了下,她就问那位妇女:“大姐,刚才我听你跟孩子说,他们爸爸在海岛,在南方,那就是南方的岛吧?我不是想问具体位置,我就是想知道那里的气候怎么样,是不是又湿又热?这事跟孩子的病情可能有关,所以我想多了解一些。”
陈凝通过刚才母子之间的谈话,心里猜测那孩子的爸爸可能在海岛服役。要是这样的话,贸然问人家在哪儿,就不合适了。所以她换了一种对方能接受的问法。
果然,她这么说,那位妇女就没了压力,她就说:“孩子爸在南方住,那边的海岛一年四季都挺热的,最近那边还没少下雨,确实挺潮,跟你说的差不多,又湿又热。”
陈凝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跟孩子前一段是不是也住在那边的海岛?住了挺长时间吗?”
那位妇女想了下,觉得既然没说明具体地点,应该也没什么。她就告诉陈凝:“我跟孩子在那边住一年多了,最近过年我带孩子回来看他姥爷姥姥,本来都要走了,哪曾想孩子忽然病了。这,这要是万一出点什么事,我怎么办,我跟他爸怎么交代啊?”
妇女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就悲从中来。要不是拼命克制着,几乎要嚎啕大哭。陈凝注意到,她说到这里的时候,紧张的手都在抖,看样子真的担心到了极点,人也绷得很紧。
陈凝心里带着疑问,不敢多耽误时间,便拍抚着她的背,劝慰了两句。然后她快速走到那两个患儿面前,开始给他们进行诊脉。
结果她越诊,心里的疑虑就越深,因为她看得出来,这两个孩子的情况跟其他患儿应该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很可能跟他们之前的居住地有关。
像乙脑这种病,因地域或者发病时间比如说季节的差异,治疗方法都是有差异的,其症状可以说多样又复杂。
具体的说,跟患者身体素质,生活环境都有很大关系。像东南方湿热地区的患者跟北方这种干冷地带患者的情况很有可能有较大区别,在发病过程中,其寒热虚实就有不同,用药时自然就要选用不同的方案。
这两个患儿如今身在首都,如果刚才她进来的时候,没有听到他们母子之间谈话的话,那她也有可能会误以为他们也是首都这地方的人。要是这样,如果她诊断再不细致点,那这两个患儿可能就会遭到误诊了。
至于那两位专家,他们刚才时间紧,可能只是挑出了一部分患者来诊断,以便确定这次流行的主要证型,好尽快开出适应于绝大多数患者的方剂。所以这两个双胞胎的情况,那两位专家可能还不知道呢。
至于这位妈妈,她也不会主动跟专家说起他们以前在南方生活的事。一来二去,双方的沟通就不够了。
这时,跟陈凝一起进来的两位大夫诊断完了,其中一个人也皱了皱眉,然后他跟陈凝和另一个人说:“这俩小孩情况基本一致,跟前边那几个小孩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个治疗方案应该也不一样。”
另一个人本来也觉得哪里不对,听他这一提醒,便恍然道:“确实,我说哪儿不对呢?原来是这里。这小哥俩长得像,病生得也都跟别人不一样,可我瞧着,他俩也不像是湿热体质啊。”
这时陈凝在旁边跟他们说:“这两位小朋友年前一直跟家人生活在南方海岛,那边又潮又热,气候跟首都这边差异太大了。所以……”
那俩大夫本身功底也挺扎实,听陈凝一解释,立刻明白原因出在哪儿了。
其中一个人拍了下手掌,说:“原来是这样,那这事咱们是不是得跟几位专家说一说?好让专家另外研究出方子,对这俩孩子进行特别治疗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