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沉默 第55节(2 / 4)
“但主义就谈不上了,中秦集团是‘商人’,我们只谈生意。”
“沈老师的观点挺有趣,学生听了受益匪浅。”何旭宇笑着露出一口白牙,眼睛弯得特好看,“读者也注意到本杂志还有一个‘论战文’分类,第一期是周老师发表了自己对社会某个现象的观点,请问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给社会一个发泄口。周老师年轻时很喜欢写点激进的文章,他希望后来人在保持激昂的情况下,又要有理智。‘论战’是个阵地,供所有人观看和发表文章。我们认为这是现在需要的,否则连一个‘出口’也没有,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何旭宇:“那么对于《诗与书》杂志的评价,部分读者反馈说,是在内容上创新了。另一部分反馈说,是形式上有了突破。对此您有什么见解呢?”
沈南逸倾身,往桌上的烟灰缸里抖了抖烟灰。几根未扎紧的半长发滑下,衬得他相当恣意。
“应该说内容与形式都有改变,这是在当初团队建立时定下的目标。现在文学正遭受商品潮流的冲击,做纯文学的人逐渐少了,但还是有。而且有突破是好的,说明从业相关人员都在探索。一开始写得不尽人意,或做得不尽人意很正常。”
“一件事并非从开始就能做好,后面不断突破、不断进步就行。可怕在于模板固定了,框架死了,因市场上某样题材最火,所有人都去出产一个模式的作品。”
“那么沈老师,本期杂志有几篇文章存在很大争议,您应该知道。我也拜读过,发现还有不同的观点。”
“写作是一门孤独的差事,每个作者肯定有不同想法、个性。想要全民理解是不可能的,况且他们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那么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不尽相同才有意思。有争论有对峙的立场,说明这篇文章才具有其复杂性。否则所有人观点统一,那就不叫文学作品,应该是大宪章。”
何旭宇差点被沈南逸逗笑,他咬了下嘴唇眨眨眼,拼命忍着要严肃。
“沈老师,感觉如今和您当年二三十岁的采访相比,性格收敛了很多。话语、用词也有挺大变化。没了二十几岁那种强烈的表达欲,好多读者认为跟你这些年的经历有关。”
沈南逸戳灭烟蒂,偏头瞧着这小孩。何旭宇的采访总爱“夹带私货”,但又不是什么惹人生厌的问题,踩线踩得相当精准。
看着眼前年轻人狡黠又自信的样子,沈南逸似想起了谁。他提了下嘴角,淡淡道:“这个肯定会有改变,别说四十岁与二十岁作比较,哪怕是和三十八九岁作对比,也有改变。”
沈南逸说:“毕竟二十几岁的人假使拥有足够天分和阅历,或许能用三四十岁才有的视角去思考。但如果要四十几的人再做出二十岁的冲动和轰烈,这几乎不可能。考虑的不一样,视角更多,立场更明确。”
“那您的意思是,如今更寻求‘稳’,而非‘激进’对吗。”
“是这个意思,熟练掌握规则,才可能有机会改变规则。”
“看来沈老师很有信心。”
“不一定,我与所有普通人一样,没有只手遮天的本事。只说顺着选择走下去,至于能走到哪,不好定论。”
沈南逸语毕,内心忽地生出一份怅然。青年时期的他压根想不出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因看不清前路而模棱两可。
二十四岁那年,晏白岳走了。沈南逸很是颓废了一段时间,哪怕处于感觉自己无法走出困境的状态下,他仍觉得或许能为这个社会带去些改变。年龄再大点,才察觉不被社会改变就很不错了。
周柯当年亲自登门找他,说二十几岁的人,别以为自己很成熟。青年觉得十几岁的少年中二过头,等及你中年再回头,其实二三十岁的人也没成熟到哪去。谁他妈不是一直摸着石头在人生的这条河里走,没走到尽头,谁都没资格说自个儿活明白了。
沈南逸那时不听,觉得从事文学相关的人,都应该为这个领域出分力。后来年岁上去,经历过被烧书、约谈、出版物夭折,他更晓得有些事要窝藏于心。
表达得太直白、太轰烈,反而加速整个事件的死亡。
比如爱情。
他在文里不止一次表达过,人性是复杂又矛盾的,会在不同时段里做出不同决定,可能旁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荒谬至极。但真正的爱是漫长等待,直至最后才会显山露水。
采访结束,沈南逸看了眼时间准备去机场,下楼时却碰到许久不见的单伍。没有所谓情敌相见分外眼红的戏码,几十岁的人了在公众场合打架总归有失体面。
两人对视片刻,单伍没有出电梯,而是陪着沈南逸下去停车场。单伍说李象旭是我师弟,你们又是合伙人,所以沈总能否暂时放过政府卡我的几块地。
沈南逸看也不看他,轻描淡写地问什么事。
单伍大笑,他知道沈南逸绝不会善罢甘休,没想到对方直接从政府那边打招呼,不接naic集团的投标。如今城北压着好几块待开发的地,沈南逸没说他要收,但就是不给单伍。
前段时间京城分公司的业务遭到重创,单伍压根不用打听也知道是谁干的好事。 ↑返回顶部↑
“沈老师的观点挺有趣,学生听了受益匪浅。”何旭宇笑着露出一口白牙,眼睛弯得特好看,“读者也注意到本杂志还有一个‘论战文’分类,第一期是周老师发表了自己对社会某个现象的观点,请问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给社会一个发泄口。周老师年轻时很喜欢写点激进的文章,他希望后来人在保持激昂的情况下,又要有理智。‘论战’是个阵地,供所有人观看和发表文章。我们认为这是现在需要的,否则连一个‘出口’也没有,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何旭宇:“那么对于《诗与书》杂志的评价,部分读者反馈说,是在内容上创新了。另一部分反馈说,是形式上有了突破。对此您有什么见解呢?”
沈南逸倾身,往桌上的烟灰缸里抖了抖烟灰。几根未扎紧的半长发滑下,衬得他相当恣意。
“应该说内容与形式都有改变,这是在当初团队建立时定下的目标。现在文学正遭受商品潮流的冲击,做纯文学的人逐渐少了,但还是有。而且有突破是好的,说明从业相关人员都在探索。一开始写得不尽人意,或做得不尽人意很正常。”
“一件事并非从开始就能做好,后面不断突破、不断进步就行。可怕在于模板固定了,框架死了,因市场上某样题材最火,所有人都去出产一个模式的作品。”
“那么沈老师,本期杂志有几篇文章存在很大争议,您应该知道。我也拜读过,发现还有不同的观点。”
“写作是一门孤独的差事,每个作者肯定有不同想法、个性。想要全民理解是不可能的,况且他们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那么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不尽相同才有意思。有争论有对峙的立场,说明这篇文章才具有其复杂性。否则所有人观点统一,那就不叫文学作品,应该是大宪章。”
何旭宇差点被沈南逸逗笑,他咬了下嘴唇眨眨眼,拼命忍着要严肃。
“沈老师,感觉如今和您当年二三十岁的采访相比,性格收敛了很多。话语、用词也有挺大变化。没了二十几岁那种强烈的表达欲,好多读者认为跟你这些年的经历有关。”
沈南逸戳灭烟蒂,偏头瞧着这小孩。何旭宇的采访总爱“夹带私货”,但又不是什么惹人生厌的问题,踩线踩得相当精准。
看着眼前年轻人狡黠又自信的样子,沈南逸似想起了谁。他提了下嘴角,淡淡道:“这个肯定会有改变,别说四十岁与二十岁作比较,哪怕是和三十八九岁作对比,也有改变。”
沈南逸说:“毕竟二十几岁的人假使拥有足够天分和阅历,或许能用三四十岁才有的视角去思考。但如果要四十几的人再做出二十岁的冲动和轰烈,这几乎不可能。考虑的不一样,视角更多,立场更明确。”
“那您的意思是,如今更寻求‘稳’,而非‘激进’对吗。”
“是这个意思,熟练掌握规则,才可能有机会改变规则。”
“看来沈老师很有信心。”
“不一定,我与所有普通人一样,没有只手遮天的本事。只说顺着选择走下去,至于能走到哪,不好定论。”
沈南逸语毕,内心忽地生出一份怅然。青年时期的他压根想不出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因看不清前路而模棱两可。
二十四岁那年,晏白岳走了。沈南逸很是颓废了一段时间,哪怕处于感觉自己无法走出困境的状态下,他仍觉得或许能为这个社会带去些改变。年龄再大点,才察觉不被社会改变就很不错了。
周柯当年亲自登门找他,说二十几岁的人,别以为自己很成熟。青年觉得十几岁的少年中二过头,等及你中年再回头,其实二三十岁的人也没成熟到哪去。谁他妈不是一直摸着石头在人生的这条河里走,没走到尽头,谁都没资格说自个儿活明白了。
沈南逸那时不听,觉得从事文学相关的人,都应该为这个领域出分力。后来年岁上去,经历过被烧书、约谈、出版物夭折,他更晓得有些事要窝藏于心。
表达得太直白、太轰烈,反而加速整个事件的死亡。
比如爱情。
他在文里不止一次表达过,人性是复杂又矛盾的,会在不同时段里做出不同决定,可能旁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荒谬至极。但真正的爱是漫长等待,直至最后才会显山露水。
采访结束,沈南逸看了眼时间准备去机场,下楼时却碰到许久不见的单伍。没有所谓情敌相见分外眼红的戏码,几十岁的人了在公众场合打架总归有失体面。
两人对视片刻,单伍没有出电梯,而是陪着沈南逸下去停车场。单伍说李象旭是我师弟,你们又是合伙人,所以沈总能否暂时放过政府卡我的几块地。
沈南逸看也不看他,轻描淡写地问什么事。
单伍大笑,他知道沈南逸绝不会善罢甘休,没想到对方直接从政府那边打招呼,不接naic集团的投标。如今城北压着好几块待开发的地,沈南逸没说他要收,但就是不给单伍。
前段时间京城分公司的业务遭到重创,单伍压根不用打听也知道是谁干的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