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邵良宸只好蔫头不吭声了。
  之前皇帝少不得要询问他究竟为什么突然跑来, 邵良宸仗着自己与皇帝不同寻常的交情也没隐瞒,直说是担忧皇上近期便会隐遁,想求皇上在走前为钱宁和朱台涟也安排一条生路。
  他是不会说自己本打算拿泄露消息来要挟皇帝, 但皇帝何其精明,一想也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原来他不是关心圣驾才来的,而是害怕大舅哥和好朋友被丢下!
  皇帝当然对此很不满意。他一直以来最信任的就是面前这三个人,真打算隐遁的时候必定还要指望他们帮着安排,怎可能把那两人撇下不管?邵良宸这纯粹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真真儿是枉费了自己对他多年的信任!哼!
  朱台涟看看他们,忽开口道:“皇上,臣倒是有一个主意。”
  皇帝烦躁地摆摆手:“快说快说。”
  朱台涟缓缓道:“您觉得,十年过去,倘若咱们还用臣当年对付杨英的那一招来对付杨廷和,他会否上钩?”
  对付杨英的那一招就是欲擒故纵,钓鱼执法,现在用这招对付杨廷和,难道是叫皇上以自己为饵,引杨廷和主动出招自暴行迹?
  邵良宸立感不妥:“那样岂非让皇上置身于险境?”
  十年前朱台涟引杨英来评判不会冒很大的风险,但让皇帝以自己为诱饵等着人家出手来谋害,这风险可就大多了,毕竟他们根本不清楚对方会用什么招数。
  皇帝却是一笑:“能有多险?杨廷和那么谨小慎微的人,朕还真想不出他敢使出什么行刺下毒的大胆招数。就依江彬说的办吧,朕倒要看看,他们能胆大包天到什么地步!”
  那三人互相看看,也只有应了下来。
  其实邵良宸忧虑之余,也觉得有些好笑,十年了,二哥仍然想用这一招,这说起来似乎有点荒诞,可想象起来,又不失高明。对付有着犯法嫌疑的人,钓鱼执法当然是个好招数,二哥这招一直通用到现代,也不过时……
  是夜定好了对策,邵良宸很快通过锦衣卫渠道为何菁去了密信,告知她自己需要随同皇帝回京处理一些重要事宜,暂时不能回去安陆。对兴王府方面的说法,则是他要到南京打理一下自家生意。
  正德十五年腊月初,亲征大军抵达京畿,停驻通州,皇帝留宿通州行在,传旨下去,逮捕京内京外一系列涉嫌协助宁王谋反的官员,其中官职最高的是礼部尚书陆完,另包括豹房当值的几个地位煊赫的宦官,以及某些外地官员等,不包括杨廷和。
  以王守仁从宁王府缴获来的证据看,这些人要么是直接为宁王谋取过好处,要么是随时为宁王通报京城局势,都是有着直接协同谋反的倾向,而杨廷和没有,他只是收过宁王贿赂,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给过宁王府关照。看起来是皇上担忧朝野动荡,对涉事不深的官员就揭过不计了。
  得知皇帝这一判决结果后,杨廷和私下里与心腹幕僚说:“我就说过,他也害怕朝野动荡。”语气颇有几分料敌于先的得意。
  幕僚进言:“大人不可掉以轻心,焉知皇上没有秋后算账的打算呢?”
  “我知道,”杨廷和微微冷笑,“我又不会为他这一次没有对我动手,便掉以轻心,放弃先机。听说他已经病得不轻,这一次,可是最好的机会。”
  杨廷和也感觉得出,小皇帝这些年是对他一边提防一边奴役。他曾是东宫讲读,是皇帝的老师,早在李东阳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皇帝便多次有意提拔他,委以重任。这令他曾经自以为与皇帝的感情很好,很得皇帝信任。
  但说不清是后来皇帝转变了态度,还是早先那些好处都是装出来骗他的,反正近年来杨廷和越来越能察觉得出,小皇帝留着他身在其位只是为了压榨他的能力,什么感情,什么信任,都是虚的。
  他也曾怀疑过是那回杨英的案子留下了自己的手笔,引起皇帝的猜疑,但他还是自信自己撇得够清,皇帝不可能拿到过什么切实指向他的证据,也就不该会因那点事对他转变态度。那么,只能解释为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信任过他,当初的那些好都是装的。
  自己竟然被个小孩子骗了,杨廷和自然会为此恼怒,尤其不能容忍的是,皇帝一边利用他出力治国,一边又对他大加掣肘,简直就是拿他当了一头拉磨的驴,只许他卖力往前走,不许他随便修改一点方向。
  饱读圣贤书又天资过人的文臣,总会有种超脱常人的自信,相信自己的远大抱负才是最崇高、最正确的,国家只有完全依照自己的方案去治理,才能长治久安。有了这番自我洗脑垫底,他们排除异己、争权夺利使出再卑鄙再极端的手段,也可以向自己解释为是为国为民,不能算作恶行。
  所以在杨廷和看来,牺牲安化王府铲除刘瑾是为国为民,往日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政敌是为国为民,这一次想要干的那件大事,自然也是为国为民。
  一个我行我素、行径荒唐的小皇帝,十多年来宠信奸佞,为所欲为,多留他活着一天就是让天下苍生多受一天的荼毒,铲除他,当然是为国为民!
  总之,清除所有自己走上权力巅峰的障碍,全都是为国为民没错!
  *
  待得锦衣卫将那一众人犯押入诏狱之后,皇帝仍停留通州不进京,而是下旨招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锦衣卫、六科、十三道,每衙门只留佐二官一名,余者并内阁、皇亲、公侯、驸马、伯俱赴行在。
  皇帝不进京,却把大臣都招到通州行在去议事,这反常行径引发了京城的动荡与甚嚣尘上的种种猜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