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421节(2 / 4)
不过,朱瑞很快就反应过来。皇帝要说的这个秘密,兴许就跟三皇子当天说的那半句话相关。皇帝不想让当时在场的燕王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才会打断了儿子的话。
朱瑞很想知道这个秘密,他又看了皇帝两眼,沉默地回到了床边坐下。不过这一回,他没有让皇帝拉自己的手。
四皇子低头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小心偷看了朱瑞一眼,又转头给皇帝身后添了两个引枕,让皇帝坐得舒服一些,方才问:“父皇要说的是什么机密之事呢?此事与皇叔相关么?”
皇帝靠在引枕上喘了一会儿气,闭了闭眼,过了好一会儿才道:“这件事……原本除了朕与萧明德,在这世上就再也没有第三个人知晓了。”
接着他说出了当年先帝在世时,曾经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当时他已经迎娶了曹氏,正式受封成为储君,母妃也被册封为皇后了,地位看起来颇为稳固。只是,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弟弟燕王与曹家平南伯这军中两大势力的支持。朝中文臣里头,还有许多支持过其他皇兄们的人,不肯死心,想要找到他的把柄,将他赶下储君宝座。到时候,他们哪怕已经失去了原本支持的皇子,也可以从两位年纪最小的皇子中选择一人,让其成为傀儡,自己站在背后掌握大权。
弟弟燕王还在边疆为一场刚刚结束的大战收尾,他在朝中多有倚重曹家处,所以,哪怕知道心爱的女子萧明珠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还在山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也不敢提把人接回京城来休养的话,生怕触怒了妻子曹氏。他知道,曹氏一心要为他生下嫡长子,确保拥有曹家血脉的孩子能继承他的权位,连区区林氏怀有身孕,还不知男女,她都不能容忍有任何孩子生在自己的儿子前头,更何况是萧明珠这位将军府千金所怀的骨肉呢?
皇帝认为自己当年忍气吞声,一切都是为了大局着想。可这件事不知怎么的,让当时还在世的先帝知道了。先帝传了他过去,问明每个细节。他原本以为先帝会责怪他夺走了弟弟的未婚妻,可先帝却根本不在意这件事,只是为他竟然不能保护这个为了他而牺牲名节的女子而失望。
先帝问他:“等萧氏生下了孩子,无论是男是女,你将来打算如何定下他的名分?那分明是你的长子或长女,你却要让他顶着奸生子的名头,立足于世上么?曹氏背后的曹家固然势大,但你弟弟也不是无能之辈。若非有你弟弟,曹家也不会把女儿嫁给你。你弟弟忍下了你对他的羞辱,你却不能让他的牺牲更有价值一些么?!”
皇帝知道先帝是什么意思。弟弟过继到燕王府后,迅速立下了军功,稳稳地掌握住了北方大军的兵权,使得他这个同胞兄长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随着他迎娶了曹家女,获得了两大军中势力的支持,他便成了最受看好的储君人选。哪怕反对他的人很多,却没几个能动摇他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弟弟,他也得不到曹家青睐,没有曹家青睐,他也不可能在储君之位上坐得这么稳。他今日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托了弟弟与岳父的福。
相比于岳家的强势,弟弟明知道他与其未婚妻有染,还能装作不知情的样子,接受了他们的私情,并答应会寻一个合适的理由中止这桩婚约,让萧明珠能以一个相对体面些的方式进入他的后宫,而不至于被千夫所指。弟弟为他真的做了太多了,他却连给萧明珠一个名分都做不到,实在是对不住弟弟和萧明珠两人。
然而,他没有办法。在确保自己顺利继位登基,坐稳皇位之前,他不能冒任何触怒曹家的风险!弟弟是很重要,可他远在千里之外,真正能保他上位的,依然还是曹家!
皇帝当时结结巴巴地向先帝解释了自己的苦衷,然而先帝却道:“你这孩子,虽说行事谨慎,却少了胆气。你如此畏惧曹家,倘若你继位之后,曹家有不臣之心,你真的能守住我大明的江山么?!朕怀疑你做不到!若是如此,朕当日还不如把你弟弟叫回京城来算了!他比你有胆气,也比你聪明能干,更比你坚强!若是他坐在你这个位置上,想必会做得比你更好吧?朕也不必担心死后江山易主了。可惜朕竟把他过继出去了!明日还是下旨让他回归本家算了!”
这话当时可把皇帝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忽然意识到,原来已经过继到燕王府的弟弟,也会有威胁到他储位的那一天!
第1582章 矫诏
皇帝当时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想找先帝问清楚,是真的打算这么做,还仅仅是说说而已?他也知道先帝因为自己过于迁就曹家人而生气,兴许先帝只是在说气话呢?但先帝闭口不言,还把他打发走了,他心里没底,自然惴惴不安起来。
皇帝当时没法找别人商量,唯一可以找的,就只有心腹伴读萧明德。
萧明德与皇帝和燕王兄弟俩都是发小,但在妹妹萧明珠的感情归属上,他已经选择了皇帝,自然不可能再改弦易辙了。况且,从理智的角度来说,燕王既然早已被过继去了燕王府,还继承了王位,就没有再回到皇室做继承者的道理。那样太麻烦了,行事也过于繁琐,根本不是先帝此时的身体状况可以支撑得住的。萧明德倾向于认为先帝只是在说气话,兴许是为了让皇帝警惕起来,不要真的过于畏惧曹家。
在萧明德的劝说下,皇帝寻了个机会,向先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是朱家的储君,将来也会守好朱家的江山,不会让曹家人踩到自己头上去的!倘若曹家人当真有不臣之举,那么他一定会让他们受到该有的惩罚,曹氏女为他生下的子嗣,也永远不会成为大明江山的主人!
先帝当时没说什么,不过看起来对于皇帝的表态还算满意。随后他的病情便开始加重,在他陷入长时间的昏迷之前,他命当时在任的翰林学士承旨拟旨,宣诏燕王回京。
皇帝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下就慌乱起来。他担心先帝对自己这个储君仍有不满,是想召燕王回来继承大统了。虽然从礼法上来说,这种事无论如何都来不及,可他不敢冒险。
当时他一念之差,便借着先帝昏迷之际,假传圣旨,命拟旨的翰林学士承旨又再拟了一封新的旨意,让燕王优先处理好边军事务,要确保边军稳固,再回京也不迟。
当时正撞上北边的小股敌军时不时会偷袭边镇,虽然只是小事,北方军中的几位大将足以应付得来,可是因为圣旨上言明燕王要确保边军稳固才回京,所以,等到燕王处理好军务,抵达京城时,先帝已经驾崩好些日子了,皇帝连登基大典都办过了,曹家人掌控了朝中的大权。
萧明珠也早就死于非命。
皇帝如今提起当年的旧事,仍旧是一头冷汗:“事后朕也曾想过,先帝兴许只是惦记着燕王,想要见这个早早被过继出去的儿子最后一面。可朕太过担心了,不敢冒半点风险,竟然做了矫诏之事……先帝事后清醒过来,得知颁布下去的圣旨竟与他吩咐的不同,这当中是朕给翰林学士承旨传的话……他看朕的那一眼,朕至今还记得!”
皇帝闭上双眼,长长地叹了口气:“先帝心里也明白,那时候的朕,已经懂得了帝王心术。既然连同胞亲弟弟,朕都能算计,那他老人家把江山交给朕,自然也能放心了。他什么都没有说,就象是完全没有那么一回事似的。直到临终前,他老人家也只是嘱咐了母后一些话,然后当着母后与几位老王叔的面交代朕,要好生对待兄弟,只要朕的兄弟们不行谋逆之事,朕就要保他们一生富贵安康,子孙满堂……朕答应了!朕知道先帝是在警告朕,一定要善待燕王。朕既然得了江山,便没什么好抱怨的,所以……朕在先帝病床前,许下了诺言……”
然而,即使皇帝许下了诺言,自继位登基以来,也自问对兄弟们做得很不错,对待同胞亲弟弟燕王,更是友爱有加,可在他内心深处,他仍旧记得,当年先帝是嫌弃过他的,曾经郑重考虑过,要把燕王召回京中,重新归入本家,立为储君,继承大统。至于燕王府的传承,当时他还有两个小兄弟呢,随便哪一个都能代替燕王的位置,反正北方的仗已经打完了。
这个秘密,这么多年下来,除了皇帝本人,就只有萧明德知晓了。至于当时亲历矫诏之事的翰林学士承旨,一直都留任中枢,十年前因病身故。皇帝非常确认,对方压根儿就没有察觉到自己当年曾经假传过圣旨。等此人一死,皇帝就相信,这世上除了自己,只剩下心腹的萧明德知道这个秘密了。
他万万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三儿子朱玏,会忽然提起旧事来。虽然朱玏知道的情况并不详细,但也有些细节,是只有自己和萧明德这两个亲历者才知晓的,绝对不是凭着些许蛛丝蚂迹能猜到的! ↑返回顶部↑
朱瑞很想知道这个秘密,他又看了皇帝两眼,沉默地回到了床边坐下。不过这一回,他没有让皇帝拉自己的手。
四皇子低头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小心偷看了朱瑞一眼,又转头给皇帝身后添了两个引枕,让皇帝坐得舒服一些,方才问:“父皇要说的是什么机密之事呢?此事与皇叔相关么?”
皇帝靠在引枕上喘了一会儿气,闭了闭眼,过了好一会儿才道:“这件事……原本除了朕与萧明德,在这世上就再也没有第三个人知晓了。”
接着他说出了当年先帝在世时,曾经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当时他已经迎娶了曹氏,正式受封成为储君,母妃也被册封为皇后了,地位看起来颇为稳固。只是,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弟弟燕王与曹家平南伯这军中两大势力的支持。朝中文臣里头,还有许多支持过其他皇兄们的人,不肯死心,想要找到他的把柄,将他赶下储君宝座。到时候,他们哪怕已经失去了原本支持的皇子,也可以从两位年纪最小的皇子中选择一人,让其成为傀儡,自己站在背后掌握大权。
弟弟燕王还在边疆为一场刚刚结束的大战收尾,他在朝中多有倚重曹家处,所以,哪怕知道心爱的女子萧明珠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还在山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也不敢提把人接回京城来休养的话,生怕触怒了妻子曹氏。他知道,曹氏一心要为他生下嫡长子,确保拥有曹家血脉的孩子能继承他的权位,连区区林氏怀有身孕,还不知男女,她都不能容忍有任何孩子生在自己的儿子前头,更何况是萧明珠这位将军府千金所怀的骨肉呢?
皇帝认为自己当年忍气吞声,一切都是为了大局着想。可这件事不知怎么的,让当时还在世的先帝知道了。先帝传了他过去,问明每个细节。他原本以为先帝会责怪他夺走了弟弟的未婚妻,可先帝却根本不在意这件事,只是为他竟然不能保护这个为了他而牺牲名节的女子而失望。
先帝问他:“等萧氏生下了孩子,无论是男是女,你将来打算如何定下他的名分?那分明是你的长子或长女,你却要让他顶着奸生子的名头,立足于世上么?曹氏背后的曹家固然势大,但你弟弟也不是无能之辈。若非有你弟弟,曹家也不会把女儿嫁给你。你弟弟忍下了你对他的羞辱,你却不能让他的牺牲更有价值一些么?!”
皇帝知道先帝是什么意思。弟弟过继到燕王府后,迅速立下了军功,稳稳地掌握住了北方大军的兵权,使得他这个同胞兄长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随着他迎娶了曹家女,获得了两大军中势力的支持,他便成了最受看好的储君人选。哪怕反对他的人很多,却没几个能动摇他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弟弟,他也得不到曹家青睐,没有曹家青睐,他也不可能在储君之位上坐得这么稳。他今日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托了弟弟与岳父的福。
相比于岳家的强势,弟弟明知道他与其未婚妻有染,还能装作不知情的样子,接受了他们的私情,并答应会寻一个合适的理由中止这桩婚约,让萧明珠能以一个相对体面些的方式进入他的后宫,而不至于被千夫所指。弟弟为他真的做了太多了,他却连给萧明珠一个名分都做不到,实在是对不住弟弟和萧明珠两人。
然而,他没有办法。在确保自己顺利继位登基,坐稳皇位之前,他不能冒任何触怒曹家的风险!弟弟是很重要,可他远在千里之外,真正能保他上位的,依然还是曹家!
皇帝当时结结巴巴地向先帝解释了自己的苦衷,然而先帝却道:“你这孩子,虽说行事谨慎,却少了胆气。你如此畏惧曹家,倘若你继位之后,曹家有不臣之心,你真的能守住我大明的江山么?!朕怀疑你做不到!若是如此,朕当日还不如把你弟弟叫回京城来算了!他比你有胆气,也比你聪明能干,更比你坚强!若是他坐在你这个位置上,想必会做得比你更好吧?朕也不必担心死后江山易主了。可惜朕竟把他过继出去了!明日还是下旨让他回归本家算了!”
这话当时可把皇帝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忽然意识到,原来已经过继到燕王府的弟弟,也会有威胁到他储位的那一天!
第1582章 矫诏
皇帝当时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想找先帝问清楚,是真的打算这么做,还仅仅是说说而已?他也知道先帝因为自己过于迁就曹家人而生气,兴许先帝只是在说气话呢?但先帝闭口不言,还把他打发走了,他心里没底,自然惴惴不安起来。
皇帝当时没法找别人商量,唯一可以找的,就只有心腹伴读萧明德。
萧明德与皇帝和燕王兄弟俩都是发小,但在妹妹萧明珠的感情归属上,他已经选择了皇帝,自然不可能再改弦易辙了。况且,从理智的角度来说,燕王既然早已被过继去了燕王府,还继承了王位,就没有再回到皇室做继承者的道理。那样太麻烦了,行事也过于繁琐,根本不是先帝此时的身体状况可以支撑得住的。萧明德倾向于认为先帝只是在说气话,兴许是为了让皇帝警惕起来,不要真的过于畏惧曹家。
在萧明德的劝说下,皇帝寻了个机会,向先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是朱家的储君,将来也会守好朱家的江山,不会让曹家人踩到自己头上去的!倘若曹家人当真有不臣之举,那么他一定会让他们受到该有的惩罚,曹氏女为他生下的子嗣,也永远不会成为大明江山的主人!
先帝当时没说什么,不过看起来对于皇帝的表态还算满意。随后他的病情便开始加重,在他陷入长时间的昏迷之前,他命当时在任的翰林学士承旨拟旨,宣诏燕王回京。
皇帝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下就慌乱起来。他担心先帝对自己这个储君仍有不满,是想召燕王回来继承大统了。虽然从礼法上来说,这种事无论如何都来不及,可他不敢冒险。
当时他一念之差,便借着先帝昏迷之际,假传圣旨,命拟旨的翰林学士承旨又再拟了一封新的旨意,让燕王优先处理好边军事务,要确保边军稳固,再回京也不迟。
当时正撞上北边的小股敌军时不时会偷袭边镇,虽然只是小事,北方军中的几位大将足以应付得来,可是因为圣旨上言明燕王要确保边军稳固才回京,所以,等到燕王处理好军务,抵达京城时,先帝已经驾崩好些日子了,皇帝连登基大典都办过了,曹家人掌控了朝中的大权。
萧明珠也早就死于非命。
皇帝如今提起当年的旧事,仍旧是一头冷汗:“事后朕也曾想过,先帝兴许只是惦记着燕王,想要见这个早早被过继出去的儿子最后一面。可朕太过担心了,不敢冒半点风险,竟然做了矫诏之事……先帝事后清醒过来,得知颁布下去的圣旨竟与他吩咐的不同,这当中是朕给翰林学士承旨传的话……他看朕的那一眼,朕至今还记得!”
皇帝闭上双眼,长长地叹了口气:“先帝心里也明白,那时候的朕,已经懂得了帝王心术。既然连同胞亲弟弟,朕都能算计,那他老人家把江山交给朕,自然也能放心了。他什么都没有说,就象是完全没有那么一回事似的。直到临终前,他老人家也只是嘱咐了母后一些话,然后当着母后与几位老王叔的面交代朕,要好生对待兄弟,只要朕的兄弟们不行谋逆之事,朕就要保他们一生富贵安康,子孙满堂……朕答应了!朕知道先帝是在警告朕,一定要善待燕王。朕既然得了江山,便没什么好抱怨的,所以……朕在先帝病床前,许下了诺言……”
然而,即使皇帝许下了诺言,自继位登基以来,也自问对兄弟们做得很不错,对待同胞亲弟弟燕王,更是友爱有加,可在他内心深处,他仍旧记得,当年先帝是嫌弃过他的,曾经郑重考虑过,要把燕王召回京中,重新归入本家,立为储君,继承大统。至于燕王府的传承,当时他还有两个小兄弟呢,随便哪一个都能代替燕王的位置,反正北方的仗已经打完了。
这个秘密,这么多年下来,除了皇帝本人,就只有萧明德知晓了。至于当时亲历矫诏之事的翰林学士承旨,一直都留任中枢,十年前因病身故。皇帝非常确认,对方压根儿就没有察觉到自己当年曾经假传过圣旨。等此人一死,皇帝就相信,这世上除了自己,只剩下心腹的萧明德知道这个秘密了。
他万万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三儿子朱玏,会忽然提起旧事来。虽然朱玏知道的情况并不详细,但也有些细节,是只有自己和萧明德这两个亲历者才知晓的,绝对不是凭着些许蛛丝蚂迹能猜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