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5节(2 / 4)
第111章 谈话
因着儿子是读书人, 夫妻俩对于这方面很是关注,虽不说多明白,大致一些还是知道的。
二甲末尾的名次, 入朝为官, 一般也是外放到地方去,但这位族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在京城,虽免不了陈氏一族的帮衬,可自身的付出是不可忽视的。
不仅留在京城当官, 还一步步升到四品官, 可见一般。
“大人精力有限,这才对府城这边有所疏忽, 还望陈老爷谅解, 收下这礼。”陈德又劝道。
既然都这么说了,陈如松也了解了京城族人的难处, 既然对自家是怀着善意的,他也就不再推脱,小景两年后又要去京城赶考,若是两边开始来往,能得到那两位大人的些许指点也是好的。
陈如松谢过收下那一叠银票,不料陈德又拿出一叠,“这是二老爷拖小的顺带送来的贺礼, 陈老爷也请收下。”
“两位大人的礼实在重了些。”看来对自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陈如松心里稍微安心, 看来京城这两位族人,日后一定会帮衬小景的。
陈德帮自家大人谦虚道:“两边相隔甚远,大人不好送东西来,只能送些银两聊表心意, 陈老爷不怪罪就好。”
陈如松笑着摇摇头,“怎会怪罪,高兴还来不及呢。”
一番话下来,气氛融洽起来,陈德便接着道:“大人的意思,是知景少爷如今年纪轻轻,已有了举人功名,实不该在老家蹉跎,想邀知景少爷到京城去,大人亲自教导。”
“这太耽误大人了。”虽知道京城的两位同支族人比自己大上一辈,可都是当官的,他不好唤族叔,也就跟着称呼为大人。
升官了应当更忙,哪里有闲暇时候来教导儿子,只怕也是跟着京城的族塾上学,一个先生教好些个读书人,偏的也是京城那边的人。
可岳家却是全心全意教导小景的,多了个大舅子也只是凑数,比在京城要好。
“京城也有族塾,族塾的先生是大人特地聘请的一位老先生,大人和二老爷只要有空暇时候都会去族塾指导,陈老爷只管放心。”陈德耐心叙说,并没想过对方会不同意。
陈如松笑道:“多谢大人的好意,只是我儿年底就要成婚,亲家是府城同知大人,他也邀了我儿去他府里,由他教导,我前儿已经答应下来,实在不巧,只怕要辜负大人的心意了。”
与同知大人结亲了?知景少爷还没成亲,记得已经是二十有一,这个年纪可不小了,陈德很惊讶,也问了出来,“知景少爷还未成亲么?”
“暂未,当初他一心要考出个功名才成家,我跟他娘拗不过他,只好随了他,幸而去年中举,我们当爹娘的就赶紧给他定了亲事。”
儿子这个年纪成亲,确实容易令人惊讶,不过书香门第的孩子一般也不会太早成亲,这个说了大家就明白了。
陈德也的确露出了明悟的神情,“知景少爷真是年少有为,如今也有人帮衬,大人听了也只会高兴,既然知景少爷这会脱不开身,小的就只好自己回京告知大人,之后大人应当会有书信寄来,陈老爷记得稍加注意,免得错过。”
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都没有知景少爷这般出色,大人原想着接过去教导一番,几位少爷跟着耳濡目染会有好成效,不成想知景少爷已有好去处了。
是的,在陈德自己眼里,也觉得在岳家独独教导自己比在陈家轮到最后教导的好,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自然是最先教导的。
若是知景少爷没有旁人帮衬,全靠自己,自然是去京城的好,不管如何,两位大人总会抽出一些时候教导,可既然有专门教导的,那就没必要去京城跟几位少爷一起抢着自家大人的教导,总是专门教导的是最好的,自家大人想必也是这个想法。
同知大人,为正五品官员,都是进士出身,自家大人与知景少爷的岳父也没有太大差别,至多,自家大人要比同知大人了解三年一次的考卷的一些情况,毕竟在京城为官,消息要灵通些。
陈德知道自家大人是有心培养族人的,是以他多嘴说道:“大人在京城,有些方面还是更明白,知景少爷便是有岳家教导,小的也建议知景少爷早些到京城,大人也能抽出空指点一番。”
这是很中肯的话,陈如松领情,脸色郑重道:“我明白,多谢你了,待小景成亲后,我会与他商议,提早到京城拜访大人。”
“老爷客气了,小的不过是多一句嘴,您不嫌小的多嘴就好。”提议被认真应下,陈德心里也是高兴的。
“不知府城的三老爷可有与您联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三老爷阳奉阴违,明明答应大人,会好好照拂族人与旁支,鼓励族人科举,可这些年,一个出息的也没,连一个举人也未出,大人早已察觉,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在京城。
“并未,早在陈家村时,两边的联系就渐渐减弱,我到府城这些日子,没有府城族人与我联系,因着不知是何态度,我也未去拜访,两边还算相安无事。”
陈如松实话实说,当初村长儿子去府城族塾时,两边还是有些联络的,自从村长儿子回了陈家村,两边的联系日渐减少,如今听村长和三位族老说,已经不与其联系,日后有天分的孩子也由族里多加培养,不送到府城。 ↑返回顶部↑
因着儿子是读书人, 夫妻俩对于这方面很是关注,虽不说多明白,大致一些还是知道的。
二甲末尾的名次, 入朝为官, 一般也是外放到地方去,但这位族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在京城,虽免不了陈氏一族的帮衬,可自身的付出是不可忽视的。
不仅留在京城当官, 还一步步升到四品官, 可见一般。
“大人精力有限,这才对府城这边有所疏忽, 还望陈老爷谅解, 收下这礼。”陈德又劝道。
既然都这么说了,陈如松也了解了京城族人的难处, 既然对自家是怀着善意的,他也就不再推脱,小景两年后又要去京城赶考,若是两边开始来往,能得到那两位大人的些许指点也是好的。
陈如松谢过收下那一叠银票,不料陈德又拿出一叠,“这是二老爷拖小的顺带送来的贺礼, 陈老爷也请收下。”
“两位大人的礼实在重了些。”看来对自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陈如松心里稍微安心, 看来京城这两位族人,日后一定会帮衬小景的。
陈德帮自家大人谦虚道:“两边相隔甚远,大人不好送东西来,只能送些银两聊表心意, 陈老爷不怪罪就好。”
陈如松笑着摇摇头,“怎会怪罪,高兴还来不及呢。”
一番话下来,气氛融洽起来,陈德便接着道:“大人的意思,是知景少爷如今年纪轻轻,已有了举人功名,实不该在老家蹉跎,想邀知景少爷到京城去,大人亲自教导。”
“这太耽误大人了。”虽知道京城的两位同支族人比自己大上一辈,可都是当官的,他不好唤族叔,也就跟着称呼为大人。
升官了应当更忙,哪里有闲暇时候来教导儿子,只怕也是跟着京城的族塾上学,一个先生教好些个读书人,偏的也是京城那边的人。
可岳家却是全心全意教导小景的,多了个大舅子也只是凑数,比在京城要好。
“京城也有族塾,族塾的先生是大人特地聘请的一位老先生,大人和二老爷只要有空暇时候都会去族塾指导,陈老爷只管放心。”陈德耐心叙说,并没想过对方会不同意。
陈如松笑道:“多谢大人的好意,只是我儿年底就要成婚,亲家是府城同知大人,他也邀了我儿去他府里,由他教导,我前儿已经答应下来,实在不巧,只怕要辜负大人的心意了。”
与同知大人结亲了?知景少爷还没成亲,记得已经是二十有一,这个年纪可不小了,陈德很惊讶,也问了出来,“知景少爷还未成亲么?”
“暂未,当初他一心要考出个功名才成家,我跟他娘拗不过他,只好随了他,幸而去年中举,我们当爹娘的就赶紧给他定了亲事。”
儿子这个年纪成亲,确实容易令人惊讶,不过书香门第的孩子一般也不会太早成亲,这个说了大家就明白了。
陈德也的确露出了明悟的神情,“知景少爷真是年少有为,如今也有人帮衬,大人听了也只会高兴,既然知景少爷这会脱不开身,小的就只好自己回京告知大人,之后大人应当会有书信寄来,陈老爷记得稍加注意,免得错过。”
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都没有知景少爷这般出色,大人原想着接过去教导一番,几位少爷跟着耳濡目染会有好成效,不成想知景少爷已有好去处了。
是的,在陈德自己眼里,也觉得在岳家独独教导自己比在陈家轮到最后教导的好,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自然是最先教导的。
若是知景少爷没有旁人帮衬,全靠自己,自然是去京城的好,不管如何,两位大人总会抽出一些时候教导,可既然有专门教导的,那就没必要去京城跟几位少爷一起抢着自家大人的教导,总是专门教导的是最好的,自家大人想必也是这个想法。
同知大人,为正五品官员,都是进士出身,自家大人与知景少爷的岳父也没有太大差别,至多,自家大人要比同知大人了解三年一次的考卷的一些情况,毕竟在京城为官,消息要灵通些。
陈德知道自家大人是有心培养族人的,是以他多嘴说道:“大人在京城,有些方面还是更明白,知景少爷便是有岳家教导,小的也建议知景少爷早些到京城,大人也能抽出空指点一番。”
这是很中肯的话,陈如松领情,脸色郑重道:“我明白,多谢你了,待小景成亲后,我会与他商议,提早到京城拜访大人。”
“老爷客气了,小的不过是多一句嘴,您不嫌小的多嘴就好。”提议被认真应下,陈德心里也是高兴的。
“不知府城的三老爷可有与您联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三老爷阳奉阴违,明明答应大人,会好好照拂族人与旁支,鼓励族人科举,可这些年,一个出息的也没,连一个举人也未出,大人早已察觉,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在京城。
“并未,早在陈家村时,两边的联系就渐渐减弱,我到府城这些日子,没有府城族人与我联系,因着不知是何态度,我也未去拜访,两边还算相安无事。”
陈如松实话实说,当初村长儿子去府城族塾时,两边还是有些联络的,自从村长儿子回了陈家村,两边的联系日渐减少,如今听村长和三位族老说,已经不与其联系,日后有天分的孩子也由族里多加培养,不送到府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