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节(1 / 4)
过了许久,他开始凝神斟酌自己的来日。
皇帝的斥责、暴怒施加在他头上,他始料未及。但是,程询和他进入内阁之前、之初的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
不管怎样,皇帝算是很念旧情的人,不会生出取他性命的念头,除非……有人为了保他,跳出来再生是非。
那是绝对不可行的。
发作他,皇帝亲自出面。
对付他的门生旧部,便是程询自己的事情了,那厮一旦心狠手黑起来,可不是他外面那些亲信能应对得了的。
已经这样了,他和文睿临、李夫之的前途已经葬送,何苦再搭上旁人?
在程询与他之前倒台的首辅、次辅,在身陷困境时是怎样做的?皇帝又是怎样对待的?
他苦苦思量半晌,心里有了数。
是因此,翌日再有幕僚来探望时,他正色叮嘱道:“在这关头,任何人都要恪守本分,一言不发。谁要是想在这时候救我走出困境,不亚于害我,更会害了自己。
“我在皇上心里,到底还有多年的苦劳可以弥补一些过错,你们又有什么?但凡犯了错,怕就要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切记,即日起,就当不曾与我结缘,更不曾投在我门下。
“是我无能无德,对不住你们。”
幕僚见他神色郑重,便知交待的都是心里话,也只好黯然称是。
几日后,文睿临、李夫之耐不住刑罚,双双招供,承认万鹤年一事是董志和指使,他们是爪牙。
至于董志和,三法司只过了两次堂,且只是声色俱厉地问话,不曾动刑。毕竟,皇帝暴怒时的态度不能全然当真,对于入阁十多年的董志和,发落应该不会太重,既然如此,他们就没必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手刁难。
董志和对自己唆使门生做文章诬陷程询的事供认不讳。
此案审结之后,三法司面圣时,把曾镜一案的卷宗一并呈上。
他们的建议是:董志和流放古北口,董夫人秋后问斩。
皇帝思忖多时,颔首道:“准。”随即,拿起御笔批示。
料理完这些让人膈应的事儿,皇帝唤程询来说话,问起董飞卿的打算。
程询道:“臣去问过他,他并无回到官场的打算,眼下,只想帮衬着名士开办书院,把这事情做好。”
皇帝扬了扬眉,随即就笑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看几年吧,他真能做出个名堂,我喜闻乐见;若又是没长性半途而废,我一定要把他绑到跟前儿,把他那个性子扳过来。”
程询也笑了。
“少了次辅,你我都要格外繁忙些。”皇帝示意程询到近前落座,“快些帮我参详一番,提拔哪个人合适。”
君臣两个细细地探讨起来。
董志和离京那日,将近八月,天气已经不太热了。
董飞卿、蒋徽站在路旁,望着官差、董志和渐行渐近。
眼看人就要看近前了,蒋徽取出穆雪的信件,交给董飞卿。
董飞卿接过,迎向董志和。 ↑返回顶部↑
皇帝的斥责、暴怒施加在他头上,他始料未及。但是,程询和他进入内阁之前、之初的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
不管怎样,皇帝算是很念旧情的人,不会生出取他性命的念头,除非……有人为了保他,跳出来再生是非。
那是绝对不可行的。
发作他,皇帝亲自出面。
对付他的门生旧部,便是程询自己的事情了,那厮一旦心狠手黑起来,可不是他外面那些亲信能应对得了的。
已经这样了,他和文睿临、李夫之的前途已经葬送,何苦再搭上旁人?
在程询与他之前倒台的首辅、次辅,在身陷困境时是怎样做的?皇帝又是怎样对待的?
他苦苦思量半晌,心里有了数。
是因此,翌日再有幕僚来探望时,他正色叮嘱道:“在这关头,任何人都要恪守本分,一言不发。谁要是想在这时候救我走出困境,不亚于害我,更会害了自己。
“我在皇上心里,到底还有多年的苦劳可以弥补一些过错,你们又有什么?但凡犯了错,怕就要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切记,即日起,就当不曾与我结缘,更不曾投在我门下。
“是我无能无德,对不住你们。”
幕僚见他神色郑重,便知交待的都是心里话,也只好黯然称是。
几日后,文睿临、李夫之耐不住刑罚,双双招供,承认万鹤年一事是董志和指使,他们是爪牙。
至于董志和,三法司只过了两次堂,且只是声色俱厉地问话,不曾动刑。毕竟,皇帝暴怒时的态度不能全然当真,对于入阁十多年的董志和,发落应该不会太重,既然如此,他们就没必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手刁难。
董志和对自己唆使门生做文章诬陷程询的事供认不讳。
此案审结之后,三法司面圣时,把曾镜一案的卷宗一并呈上。
他们的建议是:董志和流放古北口,董夫人秋后问斩。
皇帝思忖多时,颔首道:“准。”随即,拿起御笔批示。
料理完这些让人膈应的事儿,皇帝唤程询来说话,问起董飞卿的打算。
程询道:“臣去问过他,他并无回到官场的打算,眼下,只想帮衬着名士开办书院,把这事情做好。”
皇帝扬了扬眉,随即就笑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看几年吧,他真能做出个名堂,我喜闻乐见;若又是没长性半途而废,我一定要把他绑到跟前儿,把他那个性子扳过来。”
程询也笑了。
“少了次辅,你我都要格外繁忙些。”皇帝示意程询到近前落座,“快些帮我参详一番,提拔哪个人合适。”
君臣两个细细地探讨起来。
董志和离京那日,将近八月,天气已经不太热了。
董飞卿、蒋徽站在路旁,望着官差、董志和渐行渐近。
眼看人就要看近前了,蒋徽取出穆雪的信件,交给董飞卿。
董飞卿接过,迎向董志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