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3 / 4)
给太后问安,是越罗分内的事,李定宸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停了下来,叮嘱道,“问了安就回去歇着吧,那些宫务也不急在这一时。”
第62章 中宫有喜
江太后毕竟垂帘听政八年之久,直到李定宸成婚之后才渐渐淡出,算是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儿子的支持。
——太后都还政了,你王霄一个丞相总不可能一直把持着内阁吧?
虽然这种做法究竟有多少用处还有待商榷,但江太后对儿子的在意可见一斑,她又是经历过风浪的女人,这段时间的各种暗流汹涌,并非没有察觉到。只不过既然放了手,也就不好再去管,自己给自己拆台。
不过昨晚宫中风声不对,她到底还是没有按捺住,派了人过来询问,被越罗给打发回去了。
之后江太后果然一夜未睡,就等着看一个结果。
越罗带着人过来时,她正在后面的小佛堂里对着佛像念经祈福。听说越罗来了,并没有急着出去,而是先将手中的经书念完,才起身整了衣裳出去。
越罗简要的将昨晚的事说了一遍,刻意略过了那些凶险之处,只说明李定宽谋反,但李定宸早有准备,来了一出请君入瓮,此刻局势已经被控制住了,正在前头忙着收尾的工作,让江太后不必担忧。
江太后问清事情解决得很顺利,李定宸并没有受伤,就放下心来了。
她本来也并不觉得宁王能够成事,甚至打心底里是有些鄙薄的。先帝在的时候宁王没得他的欢心,先帝驾崩时宁王也没有胆量推翻李定宸一个孩子,如今李定宸都已经长大了,他又能做什么?
江太后真正担心的是,“宁王虽不济事,但身边只怕还有几个能人吧?陛下打算如何处置他们?”
一个宁王不算什么,说来说去都是皇室宗亲,是天子私事,又犯的是谋反这种大罪,就是李定宸要把人千刀万剐,朝臣们也没什么可说的。毕竟犯了大忌讳。
可是那些朝臣就不同了。
除了苏长松之外,其他人也只是在李定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口劝说了几句,最多是个胁从的罪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他们跟李定宽事先就有联系。——虽然人人都能猜到这一点。
文臣就是这样麻烦,别看现在他们之间针锋相对,分成保皇派和“造-反派”,可一旦李定宸要对这些人动刀子,那就成了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角力,他们又会毫不保留的站到李定宸的对立面去。
未必真的觉得那几个臣子无辜,但有个词叫兔死狐悲。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官场上沉浮,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都站对立场,现在替别的官员争取更好的待遇,等事情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有这种“旧例”可循,自然也能落个好下场。
再说,但凡是大案,最怕的就是株连。他们现在看来是清清白白,但官场之上总有些往来,那几位大人都是朝中高官,身后牵连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谁能保证火不烧到自己头上来?
所以江太后担心的就是李定宸一意孤行要严查此事,跟文官们对立起来。
她一直以来行事小心翼翼,就是怕打破朝堂上微妙的平衡,让李定宸陷入不利的局面之中。但江太后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性子,他只怕不能如自己一般忍耐。
一想到就觉得糟心。
越罗能想明白她的担忧,李定宸如果想把事情压下去,根本不会让局面发展到昨晚那种地步,早一步将李定宽压下去,就什么事情都没了。既然走到这一步,连自己都赌上了,自然是要借机发作。要他忍耐,怎么可能?
不过她想到李定宸的话,还是道,“如今还在赵娘娘的孝期之内,想来陛下不会让事情闹得太大。”
那就还是要闹了,江太后叹气,“只怕牵连起来,人人自危,到时候朝中又会出乱子。西北的事还没定,如今最紧要的,就是一个稳字!做皇帝本就不能为所欲为,你是皇后,该当劝着他些。”
越罗无奈道,“母后先别着急,且着人去探探吧,想来陛下心里有分寸。”
结果她实在是高估李定宸了。
江太后派人一打听,好么,从上早朝开始,君臣之间的气氛就很糟糕。
昨晚的事闹得虽然不小,但波及范围倒是不大,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早起来上朝,发现自家被围了,心下不免惴惴。等到了皇宫,又发现其中一部分人根本没来,听说是被直接拿下了,自然就引发了议论。
楚不凡的动作很麻利,就是太麻利了,没等三司那边做出反应,派人过来,就已经该抓的抓,该搜的搜,早朝的时候就将各种证据给呈上来了。 ↑返回顶部↑
第62章 中宫有喜
江太后毕竟垂帘听政八年之久,直到李定宸成婚之后才渐渐淡出,算是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儿子的支持。
——太后都还政了,你王霄一个丞相总不可能一直把持着内阁吧?
虽然这种做法究竟有多少用处还有待商榷,但江太后对儿子的在意可见一斑,她又是经历过风浪的女人,这段时间的各种暗流汹涌,并非没有察觉到。只不过既然放了手,也就不好再去管,自己给自己拆台。
不过昨晚宫中风声不对,她到底还是没有按捺住,派了人过来询问,被越罗给打发回去了。
之后江太后果然一夜未睡,就等着看一个结果。
越罗带着人过来时,她正在后面的小佛堂里对着佛像念经祈福。听说越罗来了,并没有急着出去,而是先将手中的经书念完,才起身整了衣裳出去。
越罗简要的将昨晚的事说了一遍,刻意略过了那些凶险之处,只说明李定宽谋反,但李定宸早有准备,来了一出请君入瓮,此刻局势已经被控制住了,正在前头忙着收尾的工作,让江太后不必担忧。
江太后问清事情解决得很顺利,李定宸并没有受伤,就放下心来了。
她本来也并不觉得宁王能够成事,甚至打心底里是有些鄙薄的。先帝在的时候宁王没得他的欢心,先帝驾崩时宁王也没有胆量推翻李定宸一个孩子,如今李定宸都已经长大了,他又能做什么?
江太后真正担心的是,“宁王虽不济事,但身边只怕还有几个能人吧?陛下打算如何处置他们?”
一个宁王不算什么,说来说去都是皇室宗亲,是天子私事,又犯的是谋反这种大罪,就是李定宸要把人千刀万剐,朝臣们也没什么可说的。毕竟犯了大忌讳。
可是那些朝臣就不同了。
除了苏长松之外,其他人也只是在李定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口劝说了几句,最多是个胁从的罪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他们跟李定宽事先就有联系。——虽然人人都能猜到这一点。
文臣就是这样麻烦,别看现在他们之间针锋相对,分成保皇派和“造-反派”,可一旦李定宸要对这些人动刀子,那就成了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角力,他们又会毫不保留的站到李定宸的对立面去。
未必真的觉得那几个臣子无辜,但有个词叫兔死狐悲。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官场上沉浮,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都站对立场,现在替别的官员争取更好的待遇,等事情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有这种“旧例”可循,自然也能落个好下场。
再说,但凡是大案,最怕的就是株连。他们现在看来是清清白白,但官场之上总有些往来,那几位大人都是朝中高官,身后牵连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谁能保证火不烧到自己头上来?
所以江太后担心的就是李定宸一意孤行要严查此事,跟文官们对立起来。
她一直以来行事小心翼翼,就是怕打破朝堂上微妙的平衡,让李定宸陷入不利的局面之中。但江太后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性子,他只怕不能如自己一般忍耐。
一想到就觉得糟心。
越罗能想明白她的担忧,李定宸如果想把事情压下去,根本不会让局面发展到昨晚那种地步,早一步将李定宽压下去,就什么事情都没了。既然走到这一步,连自己都赌上了,自然是要借机发作。要他忍耐,怎么可能?
不过她想到李定宸的话,还是道,“如今还在赵娘娘的孝期之内,想来陛下不会让事情闹得太大。”
那就还是要闹了,江太后叹气,“只怕牵连起来,人人自危,到时候朝中又会出乱子。西北的事还没定,如今最紧要的,就是一个稳字!做皇帝本就不能为所欲为,你是皇后,该当劝着他些。”
越罗无奈道,“母后先别着急,且着人去探探吧,想来陛下心里有分寸。”
结果她实在是高估李定宸了。
江太后派人一打听,好么,从上早朝开始,君臣之间的气氛就很糟糕。
昨晚的事闹得虽然不小,但波及范围倒是不大,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早起来上朝,发现自家被围了,心下不免惴惴。等到了皇宫,又发现其中一部分人根本没来,听说是被直接拿下了,自然就引发了议论。
楚不凡的动作很麻利,就是太麻利了,没等三司那边做出反应,派人过来,就已经该抓的抓,该搜的搜,早朝的时候就将各种证据给呈上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