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2 / 4)
李定宸微微一怔,继而意识到这恐怕是越罗在提醒他。
眼下当着群臣的面,她不能开口,也只能用使人传话的方式。再琢磨她所说的三个字,越想越觉得十分绝妙。果然自己虽然也看了好些书,但对史书的熟悉程度,却还是不能跟越罗相比。
他摆手令张德退下,笑着开口道,“王相所言有理,以一路巡抚总领军政,便宜行事,的确可免除一切影响。只是如此一来,巡抚却无人节制,恐有唐时节度使旧事。”
这句话他说得很平常,然而整个大殿里的官员都不由微微一震,惊得抬起头来,但旋即回神,又深深的低下头去,心下却是开始惴惴,胆子小的,后背已经开始冒冷汗了。
唐高宗之后,因为对外军事政策转变,军队由征战改为长期镇守边疆,因而出现长驻地方、专任一事的节度使,并渐渐总览一地军民财政、节制各州刺史,成为当地最高长官。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节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黄巢之乱,大部分藩镇都失去控制,甚至可以反过来决定皇帝的拥立与罢黜。而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更都是节度使。
外官独揽军政大权,至此成为祸乱之源、朝廷大忌。至宋□□杯酒释兵权,节度使逐渐成为加封给高官重臣的的虚衔,称遥郡。
此后历朝吸取教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三权分立制度,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如此。
现在王霄提议以巡抚管辖地方,总领军政,却恰恰是犯了这个忌讳。虽然朝廷也可以频繁更换巡抚,就像很多重要的职位往往都做不满一任,任职一两年便转迁。但这样一来,巡抚无法了解当地的情况,也就失去了本身因为京城鞭长莫及而设立的初衷。
而如果只管军事不管政事,那就成了武职了。自宋以后,文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宋朝时还有低阶文官转职武将,武将转职文官的情况,至前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文官从科举出身,而武将以军功自立,中间绝不会有任何混淆。
于是这巡抚的职位,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但凡涉及到“造反”这两个字,不但皇帝忌讳,朝臣们也会避嫌。
所以李定宸这么一说,众人立刻噤若寒蝉,不敢多言。诛心这种事,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被牵扯上,自然要慎之又慎。
就连王霄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臣鲁莽了,未曾考虑周全。”
李定宸闻言,眼睛不由微微一亮。
在这件事里,王霄一直表现得非常淡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环环相扣,着实令人防不胜防,就是李定宸也觉得难以招架。而现在,他没有再提出另一个解决办法,而是干脆认错,想来是因为计谋用尽。
如此一来,在这一场对峙之中,便是他李定宸占了上风。
至于自己也是得了越罗相助,两个打一个这件事,李定宸不但不觉得心虚,反而相当自豪。他与皇后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同心协力也是应当。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果然十分有道理。
他一兴奋,脑子也跟着活跃起来,对转得更快,很快又生出了新的想法,“王先生不必如此,为国忧心,岂有对错?何况又不是立刻决定,正因为一人的考虑总不能周全,朕才要诸卿共同商榷。”
顿了顿,又道,“王先生的提议颇有发人深省之处,朕倒是有了一个不成形的想法。如今京中有不少老将,都只在家中荣养。朕意命他们在军中组成总参谋部,而后战时再从各地抽调将士组成临时参谋部,由总参谋部管辖,但受巡抚节制。诸卿以为如何?”
不从九边调人,而以去职老将组成,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参谋的意味就更重了。这是李定宸的妥协,而成立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参谋部,不受内阁和六部影响,却是他的坚持。
这个提议完美综合了王霄的建议,又将其中有隐患的部分除去,朝臣们除了说“我主圣明”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既然是直接对自己负责的部门,自然不能交给内阁去办。因此李定宸道,“朕意参谋部设一尚书,空置,二侍郎,属官七人。”尚书空置,就是皇帝兼领之意。只不过至尊之位,不宜再加以官职。
然后又点了两位就在现场的老将,“唐英、姜成,你二人老成持重,可担当此重任,便领参谋部侍郎一职。其余属官,你二人商量之后,将名单报上来。”
竟是立刻就要将这个部门给立起来了。
唐英姜成二人再没想到两人不过是来上个早朝,倏忽之间就有大饼从天而降,正正砸在自己头上。
对于如今重文轻武的风气,他们心知肚明,就算有心改变,如今这样尴尬的身份地位,能做的也有限。但李定宸给了这个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皇帝重视武事,愿意抬高他们的身份,以后要做事就容易多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但至少他们能替沙场上的同僚和后背们将阻碍都清除了,以免他们在前线拼命,后方还有人拖后腿。
因此李定宸一点名,两人立刻精神抖擞,出列高声应承,将这差事接了下来。 ↑返回顶部↑
眼下当着群臣的面,她不能开口,也只能用使人传话的方式。再琢磨她所说的三个字,越想越觉得十分绝妙。果然自己虽然也看了好些书,但对史书的熟悉程度,却还是不能跟越罗相比。
他摆手令张德退下,笑着开口道,“王相所言有理,以一路巡抚总领军政,便宜行事,的确可免除一切影响。只是如此一来,巡抚却无人节制,恐有唐时节度使旧事。”
这句话他说得很平常,然而整个大殿里的官员都不由微微一震,惊得抬起头来,但旋即回神,又深深的低下头去,心下却是开始惴惴,胆子小的,后背已经开始冒冷汗了。
唐高宗之后,因为对外军事政策转变,军队由征战改为长期镇守边疆,因而出现长驻地方、专任一事的节度使,并渐渐总览一地军民财政、节制各州刺史,成为当地最高长官。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节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黄巢之乱,大部分藩镇都失去控制,甚至可以反过来决定皇帝的拥立与罢黜。而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更都是节度使。
外官独揽军政大权,至此成为祸乱之源、朝廷大忌。至宋□□杯酒释兵权,节度使逐渐成为加封给高官重臣的的虚衔,称遥郡。
此后历朝吸取教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三权分立制度,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如此。
现在王霄提议以巡抚管辖地方,总领军政,却恰恰是犯了这个忌讳。虽然朝廷也可以频繁更换巡抚,就像很多重要的职位往往都做不满一任,任职一两年便转迁。但这样一来,巡抚无法了解当地的情况,也就失去了本身因为京城鞭长莫及而设立的初衷。
而如果只管军事不管政事,那就成了武职了。自宋以后,文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宋朝时还有低阶文官转职武将,武将转职文官的情况,至前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文官从科举出身,而武将以军功自立,中间绝不会有任何混淆。
于是这巡抚的职位,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但凡涉及到“造反”这两个字,不但皇帝忌讳,朝臣们也会避嫌。
所以李定宸这么一说,众人立刻噤若寒蝉,不敢多言。诛心这种事,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被牵扯上,自然要慎之又慎。
就连王霄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臣鲁莽了,未曾考虑周全。”
李定宸闻言,眼睛不由微微一亮。
在这件事里,王霄一直表现得非常淡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环环相扣,着实令人防不胜防,就是李定宸也觉得难以招架。而现在,他没有再提出另一个解决办法,而是干脆认错,想来是因为计谋用尽。
如此一来,在这一场对峙之中,便是他李定宸占了上风。
至于自己也是得了越罗相助,两个打一个这件事,李定宸不但不觉得心虚,反而相当自豪。他与皇后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同心协力也是应当。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果然十分有道理。
他一兴奋,脑子也跟着活跃起来,对转得更快,很快又生出了新的想法,“王先生不必如此,为国忧心,岂有对错?何况又不是立刻决定,正因为一人的考虑总不能周全,朕才要诸卿共同商榷。”
顿了顿,又道,“王先生的提议颇有发人深省之处,朕倒是有了一个不成形的想法。如今京中有不少老将,都只在家中荣养。朕意命他们在军中组成总参谋部,而后战时再从各地抽调将士组成临时参谋部,由总参谋部管辖,但受巡抚节制。诸卿以为如何?”
不从九边调人,而以去职老将组成,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参谋的意味就更重了。这是李定宸的妥协,而成立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参谋部,不受内阁和六部影响,却是他的坚持。
这个提议完美综合了王霄的建议,又将其中有隐患的部分除去,朝臣们除了说“我主圣明”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既然是直接对自己负责的部门,自然不能交给内阁去办。因此李定宸道,“朕意参谋部设一尚书,空置,二侍郎,属官七人。”尚书空置,就是皇帝兼领之意。只不过至尊之位,不宜再加以官职。
然后又点了两位就在现场的老将,“唐英、姜成,你二人老成持重,可担当此重任,便领参谋部侍郎一职。其余属官,你二人商量之后,将名单报上来。”
竟是立刻就要将这个部门给立起来了。
唐英姜成二人再没想到两人不过是来上个早朝,倏忽之间就有大饼从天而降,正正砸在自己头上。
对于如今重文轻武的风气,他们心知肚明,就算有心改变,如今这样尴尬的身份地位,能做的也有限。但李定宸给了这个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皇帝重视武事,愿意抬高他们的身份,以后要做事就容易多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但至少他们能替沙场上的同僚和后背们将阻碍都清除了,以免他们在前线拼命,后方还有人拖后腿。
因此李定宸一点名,两人立刻精神抖擞,出列高声应承,将这差事接了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