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1 / 4)
之前看到的田地都连成大片,这里却是分割成小块,每一块上都种着一种不同的作物。
据越罗说,都是这几年来各地官员献上的良种。
官员们将这些种子送到京城,其实是要让皇帝品尝一番,与民同乐的同时也好知道他们的政绩。所以送上来的必定都是最好的良种,越罗索性留了一部分放在皇庄里试种,看看跟京城的种子有什么不同,又能否在这里也高产丰收。
其中有些水土不服,种下根本不生。还有些长势极差,看上去跟奏折里说的简直不是同一样作物。但最后还是有些在这里长得不错的品种。这几年,也种出了几样能在京城高产的作物。
除此之外,这里的土地上,还会进行一些别的试验。
除了种子之外,能够影响作物产量的,还有土地肥力。
按照老农们的经验,一块土地的肥力有限,若是年年耕种,收成往往有限。所以在某些地方,采用的是种一年歇一年的方法。但一半的土地空置着不免可惜,所以就出现了轮种,今年种花生,明年就种大豆,二者所需肥力不同,便可兼得。
后来又有人发现,种过豆类植物的土地,第二年作物总是长得更好些,于是推测豆类植物或许能增加土地肥力。
于是就出现了间种,在玉米高粱这样的高株作物中间加种一行豆科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亩产量。
除此之外,人畜牛马的粪便也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枯枝败叶烧成的草木灰同样有此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越罗便让人研究怎么弄出更方便好用,最重要的是能普及的肥料。
人暂且不提,牛马吃的不过是普通的野草,那么直接使用野草甚至树叶来发酵肥料是否可行?如果使用具备特殊作用的豆类植物的植株来进行发酵,又是否能增加肥力?
这些杂七杂八的试验,估计也只有皇庄才有这样的底气和空闲去弄,目前也的确有了一些成效。
现在他们面前的这块土地上,作物就长得明显比旁边的好些。按照庄头的说法,要先在冬天将土地深耕,然后在地里铺上一层发酵的肥料,再将之掩埋。只多了这一道工序,种植过程中再多施几道肥,不管是作物生长速度还是植株大小、结子数量,都远胜之前。
听起来很麻烦,但如今的百姓为了能多一点收成,几乎一整年的时间都是耗在地里的。但很多人就算辛勤一年,用错了方法收成也还是一般。若这种肥料能推广出去,想来必定大有裨益。
“以你估算,一亩地能增产多少?”李定宸问庄头。
庄头虽然在贵人们面前有些拘谨,但对自己的经验却是非常自信的,略一沉吟,便道,“至少两成。”
李定宸这几年看的走着越来越多,对各种数据倒是烂熟于心,这会儿很快就估算起来。大秦一年的粮食产量,大概在八万万石左右,两成就是一千六百万石!
以每人每年消耗八石粮食来计算,足可养活二百万人!
这个数字,差不多是整个西京城人口的一倍。
而在去年李定宸裁军之后,如今大秦虽然号称仍旧有三百万军队,但真正能够参与作战的精锐部队,不足百万人。这些多出来的粮食,完全可以养活这些军队,支撑起一场战事。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需要上等田地加上良种再加上肥料,同时还要老天赏脸没有洪涝灾害。实际上的增产效果,能有一半就已经了不得了。
何况良种培育、推广都需要时间。如今交通不发达,政令也就难以畅通,真正要做到天下皆知、家家如此,估计就要两三年时间。
但好在李定宸并不着急,他可以等。三年五年,国库总能余下一部分钱粮,积攒起来也就足够了。
这么一想,他对这件事也积极起来。
从皇庄回来之后,李定宸就立刻下旨,命工部研发农具、水车等物。
这没头没尾的一道旨意,让朝臣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皇上之前才对军事兴致勃勃,怎么一转脸的功夫,注意力就转移到农事上来了?简直让人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担忧。
高兴的是小皇帝的心思总算从战争上转过来了,担忧的却是这样一来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和掌控力越来越大,对一部分官员而言,可不是好消息。
但不管怎么说,这应该是好事。皇帝关心百姓吃不吃得饱,总比他总想着打仗要强。
再说李定宸一贯都是这种说风就是雨的性子,朝臣们都已经习惯了。这道旨意虽然来得突然,但并不影响他们依命行事。研究农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返回顶部↑
据越罗说,都是这几年来各地官员献上的良种。
官员们将这些种子送到京城,其实是要让皇帝品尝一番,与民同乐的同时也好知道他们的政绩。所以送上来的必定都是最好的良种,越罗索性留了一部分放在皇庄里试种,看看跟京城的种子有什么不同,又能否在这里也高产丰收。
其中有些水土不服,种下根本不生。还有些长势极差,看上去跟奏折里说的简直不是同一样作物。但最后还是有些在这里长得不错的品种。这几年,也种出了几样能在京城高产的作物。
除此之外,这里的土地上,还会进行一些别的试验。
除了种子之外,能够影响作物产量的,还有土地肥力。
按照老农们的经验,一块土地的肥力有限,若是年年耕种,收成往往有限。所以在某些地方,采用的是种一年歇一年的方法。但一半的土地空置着不免可惜,所以就出现了轮种,今年种花生,明年就种大豆,二者所需肥力不同,便可兼得。
后来又有人发现,种过豆类植物的土地,第二年作物总是长得更好些,于是推测豆类植物或许能增加土地肥力。
于是就出现了间种,在玉米高粱这样的高株作物中间加种一行豆科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亩产量。
除此之外,人畜牛马的粪便也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枯枝败叶烧成的草木灰同样有此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越罗便让人研究怎么弄出更方便好用,最重要的是能普及的肥料。
人暂且不提,牛马吃的不过是普通的野草,那么直接使用野草甚至树叶来发酵肥料是否可行?如果使用具备特殊作用的豆类植物的植株来进行发酵,又是否能增加肥力?
这些杂七杂八的试验,估计也只有皇庄才有这样的底气和空闲去弄,目前也的确有了一些成效。
现在他们面前的这块土地上,作物就长得明显比旁边的好些。按照庄头的说法,要先在冬天将土地深耕,然后在地里铺上一层发酵的肥料,再将之掩埋。只多了这一道工序,种植过程中再多施几道肥,不管是作物生长速度还是植株大小、结子数量,都远胜之前。
听起来很麻烦,但如今的百姓为了能多一点收成,几乎一整年的时间都是耗在地里的。但很多人就算辛勤一年,用错了方法收成也还是一般。若这种肥料能推广出去,想来必定大有裨益。
“以你估算,一亩地能增产多少?”李定宸问庄头。
庄头虽然在贵人们面前有些拘谨,但对自己的经验却是非常自信的,略一沉吟,便道,“至少两成。”
李定宸这几年看的走着越来越多,对各种数据倒是烂熟于心,这会儿很快就估算起来。大秦一年的粮食产量,大概在八万万石左右,两成就是一千六百万石!
以每人每年消耗八石粮食来计算,足可养活二百万人!
这个数字,差不多是整个西京城人口的一倍。
而在去年李定宸裁军之后,如今大秦虽然号称仍旧有三百万军队,但真正能够参与作战的精锐部队,不足百万人。这些多出来的粮食,完全可以养活这些军队,支撑起一场战事。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需要上等田地加上良种再加上肥料,同时还要老天赏脸没有洪涝灾害。实际上的增产效果,能有一半就已经了不得了。
何况良种培育、推广都需要时间。如今交通不发达,政令也就难以畅通,真正要做到天下皆知、家家如此,估计就要两三年时间。
但好在李定宸并不着急,他可以等。三年五年,国库总能余下一部分钱粮,积攒起来也就足够了。
这么一想,他对这件事也积极起来。
从皇庄回来之后,李定宸就立刻下旨,命工部研发农具、水车等物。
这没头没尾的一道旨意,让朝臣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皇上之前才对军事兴致勃勃,怎么一转脸的功夫,注意力就转移到农事上来了?简直让人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担忧。
高兴的是小皇帝的心思总算从战争上转过来了,担忧的却是这样一来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和掌控力越来越大,对一部分官员而言,可不是好消息。
但不管怎么说,这应该是好事。皇帝关心百姓吃不吃得饱,总比他总想着打仗要强。
再说李定宸一贯都是这种说风就是雨的性子,朝臣们都已经习惯了。这道旨意虽然来得突然,但并不影响他们依命行事。研究农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