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2 / 4)
越罗和李定宸借着视察皇庄的消息从宫里出来,马车却在路上拐了个弯儿,转往京畿的一座县城。临进城的时候,李定宸才取出两套衣服,对越罗道,“委屈皇后换了这套普通衣衫,与朕白龙鱼服一回如何?”
越罗知道他是要去走访民情,便也没有拒绝。
车厢里只有两人,她扭身换了衣裳,从车座底下的抽屉里取了镜子一照,忍不住自嘲道,“陛下乔装改扮是白龙鱼服,我这么一打扮,却成了落毛的凤凰。”
李定宸也换好了衣裳,正在整理衣袖,闻言抬起头来看向她,托着腮打量了半晌,摇头道,“不像。这凤凰的风姿气度,岂是凡鸟可比?即便改了衣衫妆容,瞧着也不像是普通人家出来的。”
本来两人是打算扮作寻常人家的小夫妻,但换了衣服才发现,李定宸还好,毕竟每日勤加习练功夫,身强体壮,又兼肤色被晒成麦色,瞧着倒是有那么几分意思。越罗却是细皮嫩肉,未曾经过风吹日晒的。
越罗看了他一会儿,眼珠一转,便道,“那我换回原本的衣裳,就委屈陛下给我做个家丁如何?”
因为她出门,她穿得并不华丽,勉强可扮作富贵人家的夫人,由家丁护送着前去投亲。如此,就连跟着马车的那几个侍卫,也都可以解释得通了,否则这太平盛世,普通人家出门,也很少会这般前呼后拥。
李定宸欣然同意,于是越罗又换回了自己的衣裳,而李定宸则是下了车,到外头要了一匹马来牵着,扮作一个合格的护卫。他牵着马跟在马车旁边,开口跟走在身前身后的人打招呼探问消息。
这一路上有不少携家带口,肩挑手提的百姓,人人脸上都带着喜庆的颜色,一边走一边说笑。如他们这样乘车骑马的人也不少,显得十分热闹。
李定宸问了一圈,发现大部分人的打算都是一样:趁着今年收成好,进城见见世面,换点好东西,也好热热闹闹的过个年。
他回来时便满脸感慨,对越罗道,“朕年幼时,王先生曾对朕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小时候家贫,一年到头吃不到什么好东西。有一年过年前,亲戚送了两个白面馒头,在乡间是很少见的。他爹娘舍不得吃,一直放着,说是要等到过年敬了天再吃。”
“我记得王相家在南方,天气炎热,就算是过年时,只怕这东西也不能久放吧?”越罗道。
李定宸点头,“可不是?等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满心期待的将馒头打开时,那白面馒头已经长了霉,放得又黑又干,根本不能吃了。”
“后来呢?”越罗问。
李定宸看着车窗外,摇了摇头,有些感慨的道,“后来……王先生的爹娘舍不得把这好东西丢了,仍是将那馒头磨成粉儿,熬汤喝了,结果拉了两天肚子,一家人险些进了阎罗殿。”
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民生疾苦”这四个字,可以到什么地步。
但王家至少还有东西吃,还可以供养出王霄这个读书人,还有无数日子比他们更加艰难的人,每一天都在为下一顿的口粮而挣扎求存。
那就是……世宗皇帝李长聿留下来的永初盛世。
史书和记载之中只有满篇赞词,这些血淋淋的内容,却跟着当事人一起被掩埋在了时光之中。
李定宸当时还是个熊孩子,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就在吃饭的时候叫人偷偷藏起两个馒头,放了十几天,果然表面都是霉斑,又在空气中失水变干,不再是他熟悉的又白又胖又软的馒头了。他皱着眉头尝了一口,就被恶心得把上顿饭都吐出来了。
也许从那个时候起,他内心里,就隐隐约约的出现过那样的志向与期盼:等我长大了,不会让百姓再过这样的日子。
越罗没想到李定宸还有过这样的时候,不由道,“陛下用心良苦,如今也总算是薄有成效了。”
李定宸点点头,但很快又摇摇头,看着外面的人,问越罗,“阿罗你看他们高兴么?可正因为他们那么高兴,朕才担忧啊。”
“这是为何?”
“他们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如今的日子比从前好了许多。但你看他们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是自家地里出产的,进了城也卖不到几个钱,换不了多少东西。即使如此,他们也还是高兴,那从前过的又是什么日子?这里是京畿之地,天子脚下,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过勉强能过。换做边远地区,又当如何?”李定宸沉声道。
他这么一说,越罗也沉默了片刻,而后才道,“一点点来吧,但尽我们一生之力罢了。”
“不。”李定宸握住越罗的手,“这样还不够,阿罗。”
越罗终于感觉到,他的情绪好似十分振奋,好像正在酝酿着什么东西,而那东西使他如此激动。她回握住李定宸,“陛下要说什么?”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李定宸看着她,“听起来简单得很,然而从尧舜至今,几千上万年,却没有一位帝王能够做到,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是他们不够勤劳吗?可是有些皇帝,甚至是直接累死在金銮殿上的。是他们不够爱民吗?可是“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的古训早已有之。 ↑返回顶部↑
越罗知道他是要去走访民情,便也没有拒绝。
车厢里只有两人,她扭身换了衣裳,从车座底下的抽屉里取了镜子一照,忍不住自嘲道,“陛下乔装改扮是白龙鱼服,我这么一打扮,却成了落毛的凤凰。”
李定宸也换好了衣裳,正在整理衣袖,闻言抬起头来看向她,托着腮打量了半晌,摇头道,“不像。这凤凰的风姿气度,岂是凡鸟可比?即便改了衣衫妆容,瞧着也不像是普通人家出来的。”
本来两人是打算扮作寻常人家的小夫妻,但换了衣服才发现,李定宸还好,毕竟每日勤加习练功夫,身强体壮,又兼肤色被晒成麦色,瞧着倒是有那么几分意思。越罗却是细皮嫩肉,未曾经过风吹日晒的。
越罗看了他一会儿,眼珠一转,便道,“那我换回原本的衣裳,就委屈陛下给我做个家丁如何?”
因为她出门,她穿得并不华丽,勉强可扮作富贵人家的夫人,由家丁护送着前去投亲。如此,就连跟着马车的那几个侍卫,也都可以解释得通了,否则这太平盛世,普通人家出门,也很少会这般前呼后拥。
李定宸欣然同意,于是越罗又换回了自己的衣裳,而李定宸则是下了车,到外头要了一匹马来牵着,扮作一个合格的护卫。他牵着马跟在马车旁边,开口跟走在身前身后的人打招呼探问消息。
这一路上有不少携家带口,肩挑手提的百姓,人人脸上都带着喜庆的颜色,一边走一边说笑。如他们这样乘车骑马的人也不少,显得十分热闹。
李定宸问了一圈,发现大部分人的打算都是一样:趁着今年收成好,进城见见世面,换点好东西,也好热热闹闹的过个年。
他回来时便满脸感慨,对越罗道,“朕年幼时,王先生曾对朕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小时候家贫,一年到头吃不到什么好东西。有一年过年前,亲戚送了两个白面馒头,在乡间是很少见的。他爹娘舍不得吃,一直放着,说是要等到过年敬了天再吃。”
“我记得王相家在南方,天气炎热,就算是过年时,只怕这东西也不能久放吧?”越罗道。
李定宸点头,“可不是?等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满心期待的将馒头打开时,那白面馒头已经长了霉,放得又黑又干,根本不能吃了。”
“后来呢?”越罗问。
李定宸看着车窗外,摇了摇头,有些感慨的道,“后来……王先生的爹娘舍不得把这好东西丢了,仍是将那馒头磨成粉儿,熬汤喝了,结果拉了两天肚子,一家人险些进了阎罗殿。”
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民生疾苦”这四个字,可以到什么地步。
但王家至少还有东西吃,还可以供养出王霄这个读书人,还有无数日子比他们更加艰难的人,每一天都在为下一顿的口粮而挣扎求存。
那就是……世宗皇帝李长聿留下来的永初盛世。
史书和记载之中只有满篇赞词,这些血淋淋的内容,却跟着当事人一起被掩埋在了时光之中。
李定宸当时还是个熊孩子,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就在吃饭的时候叫人偷偷藏起两个馒头,放了十几天,果然表面都是霉斑,又在空气中失水变干,不再是他熟悉的又白又胖又软的馒头了。他皱着眉头尝了一口,就被恶心得把上顿饭都吐出来了。
也许从那个时候起,他内心里,就隐隐约约的出现过那样的志向与期盼:等我长大了,不会让百姓再过这样的日子。
越罗没想到李定宸还有过这样的时候,不由道,“陛下用心良苦,如今也总算是薄有成效了。”
李定宸点点头,但很快又摇摇头,看着外面的人,问越罗,“阿罗你看他们高兴么?可正因为他们那么高兴,朕才担忧啊。”
“这是为何?”
“他们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如今的日子比从前好了许多。但你看他们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是自家地里出产的,进了城也卖不到几个钱,换不了多少东西。即使如此,他们也还是高兴,那从前过的又是什么日子?这里是京畿之地,天子脚下,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过勉强能过。换做边远地区,又当如何?”李定宸沉声道。
他这么一说,越罗也沉默了片刻,而后才道,“一点点来吧,但尽我们一生之力罢了。”
“不。”李定宸握住越罗的手,“这样还不够,阿罗。”
越罗终于感觉到,他的情绪好似十分振奋,好像正在酝酿着什么东西,而那东西使他如此激动。她回握住李定宸,“陛下要说什么?”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李定宸看着她,“听起来简单得很,然而从尧舜至今,几千上万年,却没有一位帝王能够做到,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是他们不够勤劳吗?可是有些皇帝,甚至是直接累死在金銮殿上的。是他们不够爱民吗?可是“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的古训早已有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