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节(2 / 4)
在各个乡村建设免费医馆,在县城建设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收容县城内外的孤寡老人、弃婴、孤儿、和乞丐。还免费给县城内外的孩子进书院蒙学识字,强制收容的未成年孤儿、乞丐和弃婴在武馆习武,成年后从军服役……
这一套一套的,不说要花多少银子,光是这想法,就足够让人赞叹此子用心纯良。“不是真正爱民如子的人,是绝对想不出这些的。”雍和帝不禁在心中感叹,对李文柏的印象,一下子高了不少。
雍和帝御案上的几封信,王行之也都看过,见雍和帝如此夸赞李文柏,他这个做师父的,也与有荣焉,但脸上还是很克制。
“是陛下慧眼识人才,冠玉不过是做到了他为臣子、为父母官的本分罢了。”
“哈哈哈。”雍和帝开怀大笑,好一会儿,才挥了挥手,说道:“你呀,就别替你那门生谦虚了。做得好就是做得好,他李文柏,值得朕的夸赞。”
“微臣代文柏,谢过陛下。”王行之赶忙躬身行礼,恭敬致谢。
雍和帝点点头,想起了什么,笑道:“既如此,也该给你这门生,升升官了。要我说,也不必等这一年了。老把他困在一个小县衙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在背地里怪朕亏待了如此良臣。”扬眉含笑,雍和帝说不出的意气风发,短短半年做出这般的政绩,他便给他一个最年轻的刺史!
见雍和帝自嘲,王行之果断选择不插嘴,只是上半身弯得更低了。
第149章 交接
交合县。
时值八月, 虽然已经到了夏末, 但交合的天气依旧酷热难耐。与六七月不同的是, 如今到了夜里, 已经开始刮起微凉的秋风了。
飘香楼, 一间雅间内,陈一志正和李文柏发着牢骚和抱怨。
“冠玉啊,你们县衙如今, 和陇右几大商行都有合作, 端砚作坊、宣纸作坊、印书作坊,各个都是摇钱树。在成日躲在县衙里数钱, 可苦了你陈叔咯。”
陈一志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脸上佯装哀愁。
李文柏一看陈一志这样子, 就知道他在打趣他, 笑了笑,问道:“哦?在交合县,还有什么人能让咱们陈都尉吃苦的?陈叔说出来,若是别人理亏, 小侄一定替您讨回公道。”
陈一志冷哼了一声,脸上却是无奈地笑了起来, “要告诉了你, 你指不定还鸣鸣得意呢。讨回公道?得了吧。”
李文柏见陈一志如此说,心中猜到了个大概,连忙自罚了两杯清茶,又说了几句好听话, 陈一志这才眉开眼笑起来。
“其实也没什么。”陈一志端起酒杯,和李文柏敬了一杯,说道:“主要还是因为你那几个作坊,动静闹得太大了,搞的全天下都知道咱们交合县造出了端砚和改良宣纸。这一两个月里啊,天天都有数不清的商队进城。若是真的商队倒也罢了,就怕遇上什么匈奴的奸细。大热的天,守城的兄弟们也都不容易,都不知道找你陈叔我抱怨了多少回了。”
“这……这确实是小侄的不是,来,陈叔小侄再自罚一杯。”李文柏端起清茶,笑着一口饮下。
“唉。冠玉你这说的哪里话。”陈一志有些不悦地说道:“你为咱们交合做了这么多事,哪件不是真正为百姓们好?父老乡亲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守城将士们虽然抱怨,但却没人说过你李青天一句坏话。”
说着,陈一志突然严肃起来,轻声说道:“不过冠玉你这些日子,也要注意些,那些商队也不一定都是来谈生意的,你那几个作坊,可得守好了,别让那些外人把手艺偷学了去。要知道,咱们交合县,可就靠这几个作坊过活了。”
李文柏笑道:“陈叔放心,这些小侄都早有准备,防着呢。这几个作坊,都是小侄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又岂会让外人偷师了去?”
对于这点,李文柏还是很有信心的。端砚的工艺并不难,只不过需要端石为原材料,若是别的地方有端石被发现,开采出来造端砚,那他也没办法。但改良宣纸的工序方案以及活字印刷术,都是他自己从后世的经验中筛选出来的,属于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那几个合作的商人都清楚,必定会严防死守。偷师?怎么可能。
陈一志想起了什么,突然笑道:“冠玉啊,如今交合县的名声,可谓是响彻大齐啊。你说,圣上要是听说了,龙颜大悦之下,会不会就……把你调回京都,做大官啊?”
毕竟李文柏本来就是京都过来的,如今交合县在他的治理下,如此繁荣昌盛,皇帝一高兴,把他调回京都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可不好说,圣心难测,不是你我可以轻易想明白的。”李文柏看的比较远,陈一志的说法,他也曾想过。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李文柏觉得,雍和帝最有可能做的,不是将他调回京都,而是继续留在陇右、或者西州。
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替了刘安的长史之位。
要知道,曹严倒台之后,西州刺史的位子就一直空缺着,目前还是由长史刘安代为掌管西州事务。
想来刘安那里考校过了,便会做刺史,而他则是接替刘安。
…… ↑返回顶部↑
这一套一套的,不说要花多少银子,光是这想法,就足够让人赞叹此子用心纯良。“不是真正爱民如子的人,是绝对想不出这些的。”雍和帝不禁在心中感叹,对李文柏的印象,一下子高了不少。
雍和帝御案上的几封信,王行之也都看过,见雍和帝如此夸赞李文柏,他这个做师父的,也与有荣焉,但脸上还是很克制。
“是陛下慧眼识人才,冠玉不过是做到了他为臣子、为父母官的本分罢了。”
“哈哈哈。”雍和帝开怀大笑,好一会儿,才挥了挥手,说道:“你呀,就别替你那门生谦虚了。做得好就是做得好,他李文柏,值得朕的夸赞。”
“微臣代文柏,谢过陛下。”王行之赶忙躬身行礼,恭敬致谢。
雍和帝点点头,想起了什么,笑道:“既如此,也该给你这门生,升升官了。要我说,也不必等这一年了。老把他困在一个小县衙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在背地里怪朕亏待了如此良臣。”扬眉含笑,雍和帝说不出的意气风发,短短半年做出这般的政绩,他便给他一个最年轻的刺史!
见雍和帝自嘲,王行之果断选择不插嘴,只是上半身弯得更低了。
第149章 交接
交合县。
时值八月, 虽然已经到了夏末, 但交合的天气依旧酷热难耐。与六七月不同的是, 如今到了夜里, 已经开始刮起微凉的秋风了。
飘香楼, 一间雅间内,陈一志正和李文柏发着牢骚和抱怨。
“冠玉啊,你们县衙如今, 和陇右几大商行都有合作, 端砚作坊、宣纸作坊、印书作坊,各个都是摇钱树。在成日躲在县衙里数钱, 可苦了你陈叔咯。”
陈一志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脸上佯装哀愁。
李文柏一看陈一志这样子, 就知道他在打趣他, 笑了笑,问道:“哦?在交合县,还有什么人能让咱们陈都尉吃苦的?陈叔说出来,若是别人理亏, 小侄一定替您讨回公道。”
陈一志冷哼了一声,脸上却是无奈地笑了起来, “要告诉了你, 你指不定还鸣鸣得意呢。讨回公道?得了吧。”
李文柏见陈一志如此说,心中猜到了个大概,连忙自罚了两杯清茶,又说了几句好听话, 陈一志这才眉开眼笑起来。
“其实也没什么。”陈一志端起酒杯,和李文柏敬了一杯,说道:“主要还是因为你那几个作坊,动静闹得太大了,搞的全天下都知道咱们交合县造出了端砚和改良宣纸。这一两个月里啊,天天都有数不清的商队进城。若是真的商队倒也罢了,就怕遇上什么匈奴的奸细。大热的天,守城的兄弟们也都不容易,都不知道找你陈叔我抱怨了多少回了。”
“这……这确实是小侄的不是,来,陈叔小侄再自罚一杯。”李文柏端起清茶,笑着一口饮下。
“唉。冠玉你这说的哪里话。”陈一志有些不悦地说道:“你为咱们交合做了这么多事,哪件不是真正为百姓们好?父老乡亲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守城将士们虽然抱怨,但却没人说过你李青天一句坏话。”
说着,陈一志突然严肃起来,轻声说道:“不过冠玉你这些日子,也要注意些,那些商队也不一定都是来谈生意的,你那几个作坊,可得守好了,别让那些外人把手艺偷学了去。要知道,咱们交合县,可就靠这几个作坊过活了。”
李文柏笑道:“陈叔放心,这些小侄都早有准备,防着呢。这几个作坊,都是小侄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又岂会让外人偷师了去?”
对于这点,李文柏还是很有信心的。端砚的工艺并不难,只不过需要端石为原材料,若是别的地方有端石被发现,开采出来造端砚,那他也没办法。但改良宣纸的工序方案以及活字印刷术,都是他自己从后世的经验中筛选出来的,属于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那几个合作的商人都清楚,必定会严防死守。偷师?怎么可能。
陈一志想起了什么,突然笑道:“冠玉啊,如今交合县的名声,可谓是响彻大齐啊。你说,圣上要是听说了,龙颜大悦之下,会不会就……把你调回京都,做大官啊?”
毕竟李文柏本来就是京都过来的,如今交合县在他的治理下,如此繁荣昌盛,皇帝一高兴,把他调回京都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可不好说,圣心难测,不是你我可以轻易想明白的。”李文柏看的比较远,陈一志的说法,他也曾想过。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李文柏觉得,雍和帝最有可能做的,不是将他调回京都,而是继续留在陇右、或者西州。
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替了刘安的长史之位。
要知道,曹严倒台之后,西州刺史的位子就一直空缺着,目前还是由长史刘安代为掌管西州事务。
想来刘安那里考校过了,便会做刺史,而他则是接替刘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