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7)(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农事自然不可荒废,所以才在农闲之际训练,农忙之际回归田间。寡人需要的是上阵能杀敌,卸甲能归田的大好男儿。
  这似乎也可行,既然不耽误农时,大家也就没话可说了。其实只要不是太出格的王令,他们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初颛太夫人清洗了一波朝堂,将反对她辅政的王室中人都打压清洗了一番,朝堂之上敢怒不敢言。后来宫变,颛太夫人一支败落,秦湛真正手掌大权,又是一波清洗,那些王室中人还以为从此翻身。哪里知道秦湛根本就不理会他们,这几年,将他们丢在一旁不闻不问,就一个王子盱入了眼,提拔了上来。
  那些王室叔伯大骂秦湛白眼狼,却也没有办法,没有权势,说得话根本就不管用。秦湛不是傻子,当初他利用颛太夫人在前面挡刀,目的也是收拾这群狂妄自大的王室宗族。好不容易才打压下去了,他又岂会作茧自缚,重新让王室势力独大,到时候生生压自己一头?
  况且他答应过不会让卫苏受制于人,给他一个任他施为,能让他大展拳脚的清朗朝堂,自然就更不能让这群老家伙出来指手画脚恶心人了。
  所以,到现在,朝堂之上基本上也都是他说了算的。
  朝中大臣也都知道,大王是年轻有为,有志向有抱负。他想让秦国变得强大,这不是说说就成的,还需要君王的励精图治,贤臣的竭力辅佐。
  秦湛见众人不再有异议,看了卫苏一眼,才道:为了让有才能之人能为我所用,吸引天下有志之士来秦国,所以秦国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他也不管其他人的反应,一口气说道:各项政令,到时候由卫相与诸位大臣商议后再行颁发。
  大王竟然如此信任卫苏,居然将此事全权交付于卫苏了?众臣齐齐看向卫苏,只见他波澜不惊,似乎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卫苏在众目睽睽之下,淡然自若的朝着众臣拱拱手,到时候还要劳烦诸位了。
  有人站出来,大王锐意改变,这对秦国来说是大好事。如果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政令,那不需多说,所有人都会支持。可是,若是政令有违人和,多数人都反对,那么是否还有必要颁发政令呢?
  卫苏笑道:无论什么样的决策都会有两面性,不可能全部照顾得完全。要看总体的利益是否值得去做,至于政令的好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让百姓去检验最后的成果。我的意思是不管好的坏的,总要尝试才会知道。所以,先划一块地方实施新的政令,一年半载后好坏都由百姓说了算。好的继续保留,而政令不好也不会让秦国百姓有任何的损失。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卫苏这话没什么问题。
  卫相之言的确有理,臣附议。程回第一个赞同。然后所有人都点头应和。
  卫苏笑道:大王臣还有一个请求,望大王恩准。
  有什么事是秦湛不能答应的,只要是卫苏提出来的要求,秦湛的绝对奉行的。卫卿但说无妨。
  这变革关乎着秦国的基业,关乎着秦国是否能跻身于强国之林。所以这并非臣一个人的事,而是朝中诸位大臣,以及天下百姓的事。
  卫苏看了一眼不明所以的诸位大臣,笑道:臣以为应该集思广益,不管是谁,诸位大臣也好,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也罢,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为大秦添砖加瓦。
  秦湛眼中带着笑意,卫苏的想法他早就知道了,此时却要配合着演一出戏,卫卿此话何意?
  众人完全不知道他们大王与卫苏正在吭哧吭哧的联合挖坑,一脸懵的他们闻言不禁点头。大王问出了他们想说的话,一个个都等着答案。
  卫苏心中好笑,这个秦湛,装模作样倒真有一套。他顺着秦湛的话说下去,禀大王,臣以为,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是有长处的,像农人,他知道四时庄稼,而商人则知道货品高低贵贱。一人计短,众人计长,所以,要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不仅仅诸位大臣有什么好的变革建议可以提出来,秦国的百姓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议送呈上来。如果确实有用,一经采纳,可以获得朝廷嘉奖赏赐。
  哗~众人哗然,卫苏这叫什么话?天下分为士农工商那就是等级不一样,官员与平民那就是天堑鸿沟。变革这样的国家大事,本就是公卿官员的事,百姓又能知道什么?怎么可能让他们也参与国家大事?
  当即就有人站出来反对,岂有此理,百姓怎么可以参与如此重要的事情?国之大事非同小可,岂能作儿戏?卫相如此提议不知是何居心?
  卫苏面对质问丝毫不见慌乱,百姓怎么就不能参与了?百姓是秦国的百姓,是他们交税养活军队,诸位大臣的俸禄有秦国百姓的血汗。他们不比在坐诸位差一星半点,诸位自以为高人一等。试问,如果没有这些无私奉献的百姓,你们还能安稳坐在这里吗?
  有人惭愧,有人气的吹胡子瞪眼,歪理邪说,一个国,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岂有越俎代庖之理?君王治理国家,官员奉王令代为行事,农人种地,商人买卖,这些都是天经地义之事。真要照卫相这么说来,岂不就乱了套?
  见有人怀疑质问卫苏,秦湛眉头一皱就要为卫苏出头,卫苏却摇摇头,示意秦湛不用插手,秦湛虽不甘愿却也不想拂了卫苏的意思,只能忍耐下来。
  第139章
  卫苏气定神闲安抚住了秦湛, 这才慢悠悠的道:的确应该各司其职,才不会乱了秩序。但是,我却也听说过一句话, 术业有专攻。在朝诸位大臣,都出身于世家勋贵,有几位是知道农事的?请问这位大人,你可知何时麦黍稷下种, 何时扬花,何时灌浆,何时收割?
  这些问题落到他们的头上,将他们都砸懵了。他们这些人, 从小养尊处优,哪里能知晓这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