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九十年代小厂妹 第135节(1 / 4)
管大嫂还说:“他们这里的老村子保持的好好啊。我们那边四五十年前的房子都基本看不到了。”
简书枚也说:“是啊。他们这些村子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住在这里生活,也保持的很好。不像我们那边,搬新农村,都盖成新式的房子了。”
“是的。我们那边也不注重这些保护旧房子,其实我小时候也还见到过一些旧这社会大户人家的房子,后来怎么都没有了呢?”管大嫂还很疑惑那些大房子都是怎么消失的。简书枚不更不知道了,她都没见过呢。
“而且他们这里的水真的好。这么清,还有水草,看得到小鱼小虾,他们还摸螺蛳吃,我们老家的河水都污染了。”
老家虽然没什么大的工业,但最近几年却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地只管发展经济,没搞好环保,以前四处可见的小河小沟都污染了。水臭的不行,也没有人敢下水玩水了,就剩下简书枚他们屋前的那条大河,因为是长江的支游,是沿河一带所有人的水源,而没有被污染,但那也只是稍微好一些。
总之,所有的河水都没有十年前好了,甚至连水草也难以见到了。
“所以,他们这里偏僻也偏僻的好处,现在人们都发达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家家户户都靠这些赚了钱。反倒是我们那里人都出来南方打工了。”管大嫂感叹道。
“现在老家的年轻人都很少了,以后老家的农村只怕人会越来越少呢。”简书枚也说。她难得回一趟老家,但每次回去都能感觉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个话题,大家伙在一起就会谈起,每次提起大家都觉得很世事无常。现在南方明显比老家富裕,好很多了。而老家这几年虽然有发展,却还差那么远。
管大嫂还说:“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那边也这么发达,大家就不用背井离乡,跑这么老远的来打工了。就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多好啊,想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也不需要花这么多的路费。”
管大嫂其实很想回家,在这里虽然能挣钱,可家里什么也管不了,总会想东想是西的。他们这一辈的人,人近半百才第一次远离家乡,其实要不是干着和在老家差不多的活,又是一群邻里乡亲在一起,会更加不习惯呢。
但是,虽然在这里的生活挺不错的,挣的钱也比在老家多不少,但他们这些年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人情往来也挺多的,时不时就有人老家有什么事,需要回家一趟的。
但来回一趟也不容易,光是路费都不便宜,而且很多人还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人都不识字,长途旅行就更加不方便了。让这样的人自己去搭火车换乘汽车,转几次车才能回家,他们还都不敢,所以每次回家,还得找个人搭伴。
所以这些人回家,张进波都会送他们去客运总站搭乘到老家县城的客车。是直达的长途客车,而且司机和车上的旅客们基本都是老乡,甚至可能会遇上认识的人。
搭这种长途客车相对方便一些,但是很多人晕车,坐长途客车,真是死去活来啊。而且长途客车还比火车要的时间更久,甚至车费都更贵一些。所以能够自己去坐火车的人都愿意去坐火车。
所以,这些人都对故乡有着说不完的眷恋。不像年轻人,见惯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回家还不习惯了。这一群中年人,更愿意留在家乡。如果不是家里需要钱,在老家也挣不到多的,他们也不愿意出来啊。
“那是。要是我们家乡也这么发达,农村的生活也会很好过。”简书枚笑道。
“就是,种菜养鸡,我们谁不会啊。搞个农家乐什么的,容易的很。可惜,我们那边没有好山好水,拿什么吸引游客呢?”管大嫂又直叹气。
这些自然资源,是没办法改变的啊。
简书枚说:“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其实游客,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没有人觉得自己家门口就是好风景的。也许我们那里,也有外地人觉得很美很好呢。只是这个需要政府去引导,而且也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和钱才能慢慢打造出来。”
“你这话有道理,天天看腻了的,见惯了的,也没有人稀罕了。就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小老百姓也没办法啊。”管大嫂笑道。
“我们就慢慢等着吧,也许再过十年八年我们老家也会很好了,年轻人不需要再出来打工养家糊口了呢。”
“那就太好了。跑几千里出来打工,真是不容易。我们这还是好的,都是自己人,吃的住的都还很好。那些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人比我们辛苦多了。”管大嫂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还是很满意的。
她自在的很,工作也不累,又没有人管她,她只需要每天三顿饭做好就行了。相对在其他地方打工的老乡们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她都会想要回家,可见人啊,特别是中老年人,真的是故土难离啊。
简书枚也说:“连我们有时候都会想说回老家去生活,你们就更不用说了。”
“你们年轻人,从很早就出来了,比我们要好很多。再说了,你们已经在这边安家落户了,赚的钱也足够多,比我们要好多了。我们是迟早晚要回去的。等我们干不动,还不得回老家养老啊。”管大嫂又说。
养老这个话题,虽然离他们还远,可迟早也有这一天的。现在他们的老人有弟弟妹妹养了,但他们自己的养老却还知道在哪里了。他们的孩子们,想要赚到足够多的钱,也不容易,他们也不敢给孩子增添负担。
提到养老这个话题,总是令人很沮丧。
简书枚连忙转移了话题,“明天我们去买菜,今天要把鸡蛋准备好。”
“是的。我马上去弄。”管大嫂也记起了明天说好了,给人家带鸡蛋去的。 ↑返回顶部↑
简书枚也说:“是啊。他们这些村子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住在这里生活,也保持的很好。不像我们那边,搬新农村,都盖成新式的房子了。”
“是的。我们那边也不注重这些保护旧房子,其实我小时候也还见到过一些旧这社会大户人家的房子,后来怎么都没有了呢?”管大嫂还很疑惑那些大房子都是怎么消失的。简书枚不更不知道了,她都没见过呢。
“而且他们这里的水真的好。这么清,还有水草,看得到小鱼小虾,他们还摸螺蛳吃,我们老家的河水都污染了。”
老家虽然没什么大的工业,但最近几年却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地只管发展经济,没搞好环保,以前四处可见的小河小沟都污染了。水臭的不行,也没有人敢下水玩水了,就剩下简书枚他们屋前的那条大河,因为是长江的支游,是沿河一带所有人的水源,而没有被污染,但那也只是稍微好一些。
总之,所有的河水都没有十年前好了,甚至连水草也难以见到了。
“所以,他们这里偏僻也偏僻的好处,现在人们都发达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家家户户都靠这些赚了钱。反倒是我们那里人都出来南方打工了。”管大嫂感叹道。
“现在老家的年轻人都很少了,以后老家的农村只怕人会越来越少呢。”简书枚也说。她难得回一趟老家,但每次回去都能感觉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个话题,大家伙在一起就会谈起,每次提起大家都觉得很世事无常。现在南方明显比老家富裕,好很多了。而老家这几年虽然有发展,却还差那么远。
管大嫂还说:“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那边也这么发达,大家就不用背井离乡,跑这么老远的来打工了。就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多好啊,想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也不需要花这么多的路费。”
管大嫂其实很想回家,在这里虽然能挣钱,可家里什么也管不了,总会想东想是西的。他们这一辈的人,人近半百才第一次远离家乡,其实要不是干着和在老家差不多的活,又是一群邻里乡亲在一起,会更加不习惯呢。
但是,虽然在这里的生活挺不错的,挣的钱也比在老家多不少,但他们这些年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人情往来也挺多的,时不时就有人老家有什么事,需要回家一趟的。
但来回一趟也不容易,光是路费都不便宜,而且很多人还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人都不识字,长途旅行就更加不方便了。让这样的人自己去搭火车换乘汽车,转几次车才能回家,他们还都不敢,所以每次回家,还得找个人搭伴。
所以这些人回家,张进波都会送他们去客运总站搭乘到老家县城的客车。是直达的长途客车,而且司机和车上的旅客们基本都是老乡,甚至可能会遇上认识的人。
搭这种长途客车相对方便一些,但是很多人晕车,坐长途客车,真是死去活来啊。而且长途客车还比火车要的时间更久,甚至车费都更贵一些。所以能够自己去坐火车的人都愿意去坐火车。
所以,这些人都对故乡有着说不完的眷恋。不像年轻人,见惯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回家还不习惯了。这一群中年人,更愿意留在家乡。如果不是家里需要钱,在老家也挣不到多的,他们也不愿意出来啊。
“那是。要是我们家乡也这么发达,农村的生活也会很好过。”简书枚笑道。
“就是,种菜养鸡,我们谁不会啊。搞个农家乐什么的,容易的很。可惜,我们那边没有好山好水,拿什么吸引游客呢?”管大嫂又直叹气。
这些自然资源,是没办法改变的啊。
简书枚说:“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其实游客,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没有人觉得自己家门口就是好风景的。也许我们那里,也有外地人觉得很美很好呢。只是这个需要政府去引导,而且也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和钱才能慢慢打造出来。”
“你这话有道理,天天看腻了的,见惯了的,也没有人稀罕了。就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小老百姓也没办法啊。”管大嫂笑道。
“我们就慢慢等着吧,也许再过十年八年我们老家也会很好了,年轻人不需要再出来打工养家糊口了呢。”
“那就太好了。跑几千里出来打工,真是不容易。我们这还是好的,都是自己人,吃的住的都还很好。那些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人比我们辛苦多了。”管大嫂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还是很满意的。
她自在的很,工作也不累,又没有人管她,她只需要每天三顿饭做好就行了。相对在其他地方打工的老乡们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她都会想要回家,可见人啊,特别是中老年人,真的是故土难离啊。
简书枚也说:“连我们有时候都会想说回老家去生活,你们就更不用说了。”
“你们年轻人,从很早就出来了,比我们要好很多。再说了,你们已经在这边安家落户了,赚的钱也足够多,比我们要好多了。我们是迟早晚要回去的。等我们干不动,还不得回老家养老啊。”管大嫂又说。
养老这个话题,虽然离他们还远,可迟早也有这一天的。现在他们的老人有弟弟妹妹养了,但他们自己的养老却还知道在哪里了。他们的孩子们,想要赚到足够多的钱,也不容易,他们也不敢给孩子增添负担。
提到养老这个话题,总是令人很沮丧。
简书枚连忙转移了话题,“明天我们去买菜,今天要把鸡蛋准备好。”
“是的。我马上去弄。”管大嫂也记起了明天说好了,给人家带鸡蛋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