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第81节(1 / 4)
又是卖可怜博同情,又是拉踩两个想要公办小学的同行——翰林院和国子监,张英这番表现属实是秀了点儿。
工部尚书陈廷敬忍不住勾了勾唇角,好不容易有机会捞差事,连张英这样的人都坐不住了。
也对,瞧瞧这些年礼部都办了什么差事,除了祭祀和各种各样的大典,就只剩下给娘娘们主持册封礼,为皇阿哥们大婚制章程了。
郡王一套,贝勒一套,光头阿哥又是另一套,光是废太子当初大婚,万岁爷就磨了礼部四五年,大婚的规制交上去再打回来,来来回回的磨着。
这些算什么正经差事,于国于民无利,也不怪张英为了公办小学连脸皮都不要了。
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还在用帕子试泪,另一边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
谁能想到一个堂堂大学士这么能舍得下脸面呢,反正他是做不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冲着一个年轻人痛哭卖可怜来。
本来依着八贝勒的意思,公办小学是尽量要拿到手的,不能让诚亲王处处插手朝政之后,还任由其向京城百姓施恩。
可张英应当是万岁爷的人吧?
八贝勒要对付的是诚亲王,又不是万岁爷,相反,眼下这情况,万岁爷和八贝勒的利益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与张英相争,他该助张大学士一臂之力才对。
刚刚才被拉踩了一番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现在却是站出来大大方方道:“臣也以为,礼部是承办公办小学的不二之选。”
翰林院怂了,国子监内官位最高的祭酒也才从四品,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无人与礼部相争,胤祉便顺势将承办公办小学的差事交由礼部,由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全权负责。
希望在张廷玉的‘提点’下,这位大学士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人一激动,张英差点习惯性的跪拜谢恩,好在膝盖弯到一半,便已经反应过来了,立马把腿伸直,向前拱了拱手。
“臣谨遵王爷谕旨,定不负王爷所托。”
他从儿子那里得知,诚亲王有宏愿,要让天下黔首皆能读书认字。
这样大的宏愿,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可又让人心驰神往。
诚亲王要将京城作为试点大办蒙学,他张英侥幸做了大学士和礼部尚书,经年来碌碌无为,如今若是能在黔首之子入学上做出些许成绩,也不枉他来这世上走一遭。
第134章 二更
京城的学习氛围变得空前浓厚起来,尤其是礼部上交了公办小学的具体章程后。
不收学费,不分出身,入学年龄限制在六岁到十五岁,头一批启动的公办小学是两所,分别建在南城和北城,而这两所学校目前拟定的招生人数都是两千。
名额有限,考试录取。
此番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京城传开,有幼儿园的先例在,百姓自然相信公办学校的可靠性。
幼儿园头一年的招生名额是九百人,按照年龄分为三个年级,此后每一年的招生名额都限定在四百,区区四百个名额,报名的人却有好几万,因为不限制籍贯,报名的不只是京城人,还有不少直隶人。
无论是什么年代,‘免费’总是颇具吸引力,免费入学在如今就更有吸引力了,要知道对寻常百姓之家来说,读书是极其奢侈的一件事情,单是束脩就能拦住很多人家。
胤祉所建的幼儿园,之所以一开始便有那么多百姓为自家孩子报名,还要得益于女子医馆建立起来的好名声,不然一般人也不会放心自己的孩子和皇室子弟在一起念书,谁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呢。
女子医馆的名声为幼儿园开了路,而幼儿园的名声也为公办小学开了路。
住在南城平安胡同九岁的沈兴,已经从幼儿园结业两年了,入学那一年他六岁,因此被分到了大班,只一年便结业了。 ↑返回顶部↑
工部尚书陈廷敬忍不住勾了勾唇角,好不容易有机会捞差事,连张英这样的人都坐不住了。
也对,瞧瞧这些年礼部都办了什么差事,除了祭祀和各种各样的大典,就只剩下给娘娘们主持册封礼,为皇阿哥们大婚制章程了。
郡王一套,贝勒一套,光头阿哥又是另一套,光是废太子当初大婚,万岁爷就磨了礼部四五年,大婚的规制交上去再打回来,来来回回的磨着。
这些算什么正经差事,于国于民无利,也不怪张英为了公办小学连脸皮都不要了。
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还在用帕子试泪,另一边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
谁能想到一个堂堂大学士这么能舍得下脸面呢,反正他是做不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冲着一个年轻人痛哭卖可怜来。
本来依着八贝勒的意思,公办小学是尽量要拿到手的,不能让诚亲王处处插手朝政之后,还任由其向京城百姓施恩。
可张英应当是万岁爷的人吧?
八贝勒要对付的是诚亲王,又不是万岁爷,相反,眼下这情况,万岁爷和八贝勒的利益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与张英相争,他该助张大学士一臂之力才对。
刚刚才被拉踩了一番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现在却是站出来大大方方道:“臣也以为,礼部是承办公办小学的不二之选。”
翰林院怂了,国子监内官位最高的祭酒也才从四品,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无人与礼部相争,胤祉便顺势将承办公办小学的差事交由礼部,由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全权负责。
希望在张廷玉的‘提点’下,这位大学士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人一激动,张英差点习惯性的跪拜谢恩,好在膝盖弯到一半,便已经反应过来了,立马把腿伸直,向前拱了拱手。
“臣谨遵王爷谕旨,定不负王爷所托。”
他从儿子那里得知,诚亲王有宏愿,要让天下黔首皆能读书认字。
这样大的宏愿,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可又让人心驰神往。
诚亲王要将京城作为试点大办蒙学,他张英侥幸做了大学士和礼部尚书,经年来碌碌无为,如今若是能在黔首之子入学上做出些许成绩,也不枉他来这世上走一遭。
第134章 二更
京城的学习氛围变得空前浓厚起来,尤其是礼部上交了公办小学的具体章程后。
不收学费,不分出身,入学年龄限制在六岁到十五岁,头一批启动的公办小学是两所,分别建在南城和北城,而这两所学校目前拟定的招生人数都是两千。
名额有限,考试录取。
此番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京城传开,有幼儿园的先例在,百姓自然相信公办学校的可靠性。
幼儿园头一年的招生名额是九百人,按照年龄分为三个年级,此后每一年的招生名额都限定在四百,区区四百个名额,报名的人却有好几万,因为不限制籍贯,报名的不只是京城人,还有不少直隶人。
无论是什么年代,‘免费’总是颇具吸引力,免费入学在如今就更有吸引力了,要知道对寻常百姓之家来说,读书是极其奢侈的一件事情,单是束脩就能拦住很多人家。
胤祉所建的幼儿园,之所以一开始便有那么多百姓为自家孩子报名,还要得益于女子医馆建立起来的好名声,不然一般人也不会放心自己的孩子和皇室子弟在一起念书,谁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呢。
女子医馆的名声为幼儿园开了路,而幼儿园的名声也为公办小学开了路。
住在南城平安胡同九岁的沈兴,已经从幼儿园结业两年了,入学那一年他六岁,因此被分到了大班,只一年便结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