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七零开牧场 第15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萨仁只是提前转转,看看情况,见人家不信也不会试着做,也没再说别的。不过转了这一圈她是发现做袋装奶的难处了,所有的资源都得自己来找。
  第三站她去了小岗村,想见证下历史,去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正是丰收的季节,她说是来参观的,人家虽然很热情但也没空招待她,她帮着掰了一天玉米就跑了,手疼的受不了。
  虽然只待了一天,也能看出小岗村确实不一样了,人们更有干劲,夏天的小麦应该也丰收了,家家都有粮,精神面貌就不同。一看就感觉比她沿途经过的其他村子要富裕些。
  等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小岗村的新闻,萨仁已经到深圳了,报纸上还有两篇针对小岗村的社论,一篇是说现在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倒退,是在脱离群众,另一篇是说不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跟农民的需求才是脱离群众,接下来几天人民日报成了舆论战场,接连有领导发言。
  萨仁看完了把报纸装到包里,心中十分雀跃,争吧吵吧,不是说有争论才能进步嘛,反正最终结果她已经知道了,她的草原证不远了!
  此时的深圳还不是特区,今年初刚从宝安县改成深圳市,只是出口基地,对外生产基地,就这样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参观。萨仁见到了最初的深圳市,就只是个小县城,大街上还是土路,她转了一圈,鞋上都是土。
  萨仁干脆坐到国营饭馆要了碗面,本想借人家的卫生间整理一下,哪知道人家根本没有卫生间,而且服务员说话也很接地气,让她去学校屙屎。
  萨仁听到她的粤语差点笑出来,要了杯水没再说别的。
  旁边一男一女两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却凑过来,女的用十分生硬的普通话对萨仁说:“你会讲我的中国话,请你跟他们说,我要叉子,叉子!”
  她说着还用手笔划了一下叉子,男老外无奈地说:“我们丈夫跟妻子觉得中国有市场,我们学中国话,我们来了他们听不懂我们的中国话。”
  把萨仁笑坏了,丈夫跟妻子?是想说他们夫妻吧?
  深圳现在只有本地土著,还没有涌进太多外地人,这些本地人大部分说客家话,小一半说粤语,这两位学的是普通话,还是不怎么顺溜的普通话,自然听不懂人家说什么。
  萨仁替他们跟服务员说了,服务员也笑:“我听懂了啊,虽然他们说话别扭,可叉子两个字还是能听懂的。可我们还没准备好接待外宾,没有叉子,跟他们说没有他们听不懂,跟他们摆手他们以为我听不懂。”
  萨仁告诉这两个老外,顺便教他们学筷子,因为听不惯他们说的蹩脚普通话,干脆用了英语,可把这两个人高兴坏了,对着萨仁狂比大拇指。
  男老外叫约翰,美国烂大街的名字,女的叫琳达,两个人是美国商人,一恢复建交他们就盯上了中国市场。
  这夫妻两个一直以为自己很有语言天赋,曾经自学过西语,临来中国前找老师恶补了中文,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连翻译都没带,哪想到来了互相听不懂。
  萨仁跟他们说了中国话有很多种方言,普通话还没能普及,不过普通话说慢点,说方言的人大部分也能听懂,但反过来就不行了。
  约翰就说:“漂亮的女士,你能不能充当我们的翻译。”
  萨仁赶紧摆手,她粤语能听个七七八八,客家话是能猜个七七八八,这些倒是没问题,但她的英语要怎么解释,这里是没人认识她,但要有人问起她的身份时该怎么办,翻译是不能当的。
  “我可以做为你们的朋友陪你们逛逛,我跟你们学英语,你们跟我学普通话。”
  琳达十分开心:“那更好了,你的意思是说你是免费的了?”
  虽然这话不好听,但萨仁就是这个意思:“临时朋友嘛,我也跟你们学语言。”
  萨仁也不是白帮忙,这样一来以后用到英语时她就有理由了,不然的话她只在大学上了那么几天课,一口流利的英语要怎么解释,总不能发音语调她都能看音标自学吧。
  于是三人结伴在深圳转了一圈,小县城而已没什么好转的,萨仁问他们是做什么生意的,约翰说:“什么赚钱做什么。”
  萨仁一听就知道了,这两位不是倒爷就是投机者,不过他们嗅觉够灵敏的,建立特区后引进外资的那一拨都大赚特赚了。
  萨仁对做生意没兴趣,但她既然来了,也不能白来。跟着约翰跟琳达各处参观完了,她甩开那两个人去了房管所,这时候私人的房子是可以买卖的,但房管所里没有登记。
  萨仁大街小巷的转了转,想找找有没有卖房的,却引起了居委会的注意,把她叫去盘问了半天,要不是她有军部开的证明,对方还不肯信她呢。
  还有个人说:“昨天我看见她跟两个老外在外边转悠了,还说鸟语。”
  被请来的公安十分无奈:“大妈,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了!您不知道嘛?咱们这小县城改成深圳市,就是要对外开放,市政府还请了外宾来呢,有几个外国人有什么稀奇的。”
  萨仁这才知道有些年长的脑子可能还没转过弯来,还在抓特务的阶段,看见老外就心生警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