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2 / 4)
……
接下来的几日,宫中再没了千秋节的热闹气氛。
节后本该接着休沐两日,可御史台的众人却不得不奉李景烨的命,马不停蹄地审查那日被萧冲扣下的十余名官员。
因李景烨已发话,不能有任何姑息,因此朝中人人自危,生怕与此事有所牵扯。
御史台没日没夜地审了数日,每日都由御史大夫亲自到延英殿中,将审理的进展事无巨细地向李景烨禀报。
几日下来,果然又牵扯出七八个官员,多是与杜氏一门或多或少有些干系的人。
实则这几人多以为只是主张立睿王为嗣,而非有谋反之意,然而李景烨却半点不留情面,直接命御史大夫将其捉拿下狱,皆以谋反罪论。
千秋节这日的一场变故,俨然已演变成朝廷中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肃清。
好容易等十几日后,审查接近尾声,众人才稍稍松了口气。
这日,李景烨再度罢朝,只留在延英殿理政。
御史大夫一早便已将整理好的物证、供词等都送到御前,交皇帝亲自查看,等着皇帝的最后定夺。
李景烨将其余诸事都推后,留出大半日来,仔仔细细将此案的细节一点一点看过。
长长的一列名单正摆在桌案的一侧,上至李令月要被贬为庶民,下至七品千牛卫长使被革职流放,但凡牵扯之人,皆要受最严厉的处罚。
“陛下,该服药了。”何元士捧着茶盏与丹药进来,“陛下已看了一个多时辰,该歇一歇了。”
李景烨“唔”了声,接过茶盏草草将药服下,目光却忽然落在那堆厚厚的书信物证间。
那堆东西因方才被翻过了,此刻已有些凌乱,其中有一张薄薄的素纸恰露出个角落,上头写了个工工整整的“远”字。
他心中一动,眯着眼将那张极不起眼的纸抽出。
纸上是寥寥数语:
“欲成大事,必固其基,徐徐图之,方为长远。千秋之日,举国同庆,闹中取静,最宜行事。”
短短数十字,实则是教人做长远打算,不必急于一时,又建议千秋节那日,旁人的心思都在庆祝之上,最适宜暗中行事。
难怪那些人要趁着千秋节在曲江池畔聚集。
李景烨的面色倏然阴沉下来。
他将那张纸搁在案上,以镇纸压着,压抑着怒气道:“去,将御史大夫叫来。”
何元士不必看那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匆匆观一眼字迹便知要出大事,那字写得称不上多好,却十分工整遒劲,透过那几个字便能看出其人的一丝不苟,满朝上下,唯有裴相公写得出这样的字来!
他不敢耽误,忙敦促着守在门边的人往御史台去请人。
御史大夫因早早送了这些东西来,料到皇帝要召见,已然等了许久,此时过来,不过片刻功夫。
李景烨不与他说别的,待他行礼毕,也不叫起,直接抽出那张纸扬了扬,冷冷问:“你且说说,这是何物?”
御史大夫抬头一看,背后登时冒出冷汗。
那是封书信,他却没列入物证的清单中,几次上奏、回禀都未提及此事。原因无他,他不信此事与裴相公有关。
裴相公的为人,朝中许多人都清楚,虽与杜相公一样的刚正不阿,处事间更多了几分进退分寸,是以鲜少树敌,就连一向言辞激烈,号称六亲不认的御史台诸人都对他敬佩不已。 ↑返回顶部↑
接下来的几日,宫中再没了千秋节的热闹气氛。
节后本该接着休沐两日,可御史台的众人却不得不奉李景烨的命,马不停蹄地审查那日被萧冲扣下的十余名官员。
因李景烨已发话,不能有任何姑息,因此朝中人人自危,生怕与此事有所牵扯。
御史台没日没夜地审了数日,每日都由御史大夫亲自到延英殿中,将审理的进展事无巨细地向李景烨禀报。
几日下来,果然又牵扯出七八个官员,多是与杜氏一门或多或少有些干系的人。
实则这几人多以为只是主张立睿王为嗣,而非有谋反之意,然而李景烨却半点不留情面,直接命御史大夫将其捉拿下狱,皆以谋反罪论。
千秋节这日的一场变故,俨然已演变成朝廷中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肃清。
好容易等十几日后,审查接近尾声,众人才稍稍松了口气。
这日,李景烨再度罢朝,只留在延英殿理政。
御史大夫一早便已将整理好的物证、供词等都送到御前,交皇帝亲自查看,等着皇帝的最后定夺。
李景烨将其余诸事都推后,留出大半日来,仔仔细细将此案的细节一点一点看过。
长长的一列名单正摆在桌案的一侧,上至李令月要被贬为庶民,下至七品千牛卫长使被革职流放,但凡牵扯之人,皆要受最严厉的处罚。
“陛下,该服药了。”何元士捧着茶盏与丹药进来,“陛下已看了一个多时辰,该歇一歇了。”
李景烨“唔”了声,接过茶盏草草将药服下,目光却忽然落在那堆厚厚的书信物证间。
那堆东西因方才被翻过了,此刻已有些凌乱,其中有一张薄薄的素纸恰露出个角落,上头写了个工工整整的“远”字。
他心中一动,眯着眼将那张极不起眼的纸抽出。
纸上是寥寥数语:
“欲成大事,必固其基,徐徐图之,方为长远。千秋之日,举国同庆,闹中取静,最宜行事。”
短短数十字,实则是教人做长远打算,不必急于一时,又建议千秋节那日,旁人的心思都在庆祝之上,最适宜暗中行事。
难怪那些人要趁着千秋节在曲江池畔聚集。
李景烨的面色倏然阴沉下来。
他将那张纸搁在案上,以镇纸压着,压抑着怒气道:“去,将御史大夫叫来。”
何元士不必看那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匆匆观一眼字迹便知要出大事,那字写得称不上多好,却十分工整遒劲,透过那几个字便能看出其人的一丝不苟,满朝上下,唯有裴相公写得出这样的字来!
他不敢耽误,忙敦促着守在门边的人往御史台去请人。
御史大夫因早早送了这些东西来,料到皇帝要召见,已然等了许久,此时过来,不过片刻功夫。
李景烨不与他说别的,待他行礼毕,也不叫起,直接抽出那张纸扬了扬,冷冷问:“你且说说,这是何物?”
御史大夫抬头一看,背后登时冒出冷汗。
那是封书信,他却没列入物证的清单中,几次上奏、回禀都未提及此事。原因无他,他不信此事与裴相公有关。
裴相公的为人,朝中许多人都清楚,虽与杜相公一样的刚正不阿,处事间更多了几分进退分寸,是以鲜少树敌,就连一向言辞激烈,号称六亲不认的御史台诸人都对他敬佩不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