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3 / 4)
狱警一撇嘴,说道:“什么不看佛面看道面,我看棒子面得了。”说完把头一扭,不再搭理崔老道了。而狱中其余的人,则争先恐后往外挤,转眼跑了个干干净净,另外几个警察也跟出去了。此时人走光了,监狱中寂静无声,只剩下崔老道和扣住他不放的那个狱警。崔老道欲哭无泪,心说:我这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心中悲苦却也别无他法。怎知这个狱警见人都走没了,过去双手相搀,把崔老道扶了起来,口称:“道长,我常到南市听您说《精忠岳飞传》,都听上瘾了,刚才不让您出去,是为了救您一命,后边的书还没说完呢,您可不能赶着出去挨头刀啊!”
崔老道越听越糊涂,仔细一问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官府要处决八个人顶罪,又不好决定拿谁填馅儿。天津话填馅儿是凑数的意思。不知谁出了个馊主意,宣称把这些人都往外放,让最先挤出去的八个人填馅儿!活该这八个人死,到外面让人家五花大绑捆个结结实实,拿块破布把嘴堵了,二话不说直接拉到法场,请大令过来斩首示众。此刻这八个人全被砍了脑袋,人头已经挂出去了。民国年间的死罪一律枪毙,大令相当于部队里的刽子手,专砍军阀部队里的逃兵。如今要平定局面、杀鸡吓猴,就得把场面搞大,所以没枪毙,而是请军阀的大令枭首。
崔老道听罢始末,这才明白过来,心中暗自后怕。他是最后关进来的,离牢门口最近,跑出去准得挨上一刀人头落地。您别看脑袋长在脖子上,平时不觉得怎么样,一旦要换了地方,那可吃什么都不香了,包饺子、下捞面都跟自己没关系了。崔老道念及此处,不由得冷汗直流,暗叫一声“好险”!
再说救了崔老道的狱警,此人姓杨,名叫杨启兴,在家排行第二,人称杨二爷,大小是个头目。狱警属于闲差,尤其是当头儿的,只要按时点过卯,任你出去东走西逛也没人管。当官的见了,还得夸他们这是帮巡警弹压地面、维护治安。杨二爷在警察里也算好样的,没有旧社会警察身上的臭毛病,从不欺负老百姓,为人讲义气,愿意交朋友。单单一个爱好,没事的时候爱听评书。书馆里那几套翻来覆去听了多少遍,先生说出上句他准能接下句,早听腻了。得知南门口上有个崔老道,摆摊算卦外带说书,他那玩意儿可是独一路的货,天上难找地下难寻,不按正经的套路使活,什么五行八卦、佛道因果都往书里搁,让他说出来还真有意思,要多热闹有多热闹。杨二爷慕名前去,听了一次觉得确实好,全是新鲜玩意儿,同样一部《岳飞传》,崔老道和别处说的都不一样。打那开始听上了瘾,只要崔老道出摊儿,杨二爷必定是穆桂英打仗——阵阵到。一听就是大半天,听完了也不少给钱。崔老道却不认识这位,因为听他说书的人很多,他看不过来那么多人,记不住谁对谁。另外撂地有个规矩,要钱的时候不能跟人脸对脸,为什么?掏不掏钱是人家的事儿,掏钱是赏你饭吃,不掏钱也是理所应当,要钱的时候瞪俩大眼盯着人家,面子矮的不好意思不给钱,这次你把钱要到手了,下次人家也就不来了。所以崔老道对杨二爷没什么印象。杨二爷见崔老道也被抓了进来,不忍心看他稀里糊涂成为刀下之鬼,这才几次三番拦住了没让他跑出去,救了他一命。
救命之恩,如同再造,这也不止救了他一个人,相当于救了一大家子老小。崔老道千恩万谢,又要给杨二爷下拜。杨二爷却摆摆手说:“此地不是说话的所在,再说杨某也是举手之劳,道长不必言谢,如今时局不稳,今后还要多加小心,倘若再有个为难着窄,尽管开口,杨某定当尽力而为。”
从此崔老道跟杨二爷两个人经常走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杨二爷也没少给崔老道帮忙。崔老道连说书带算卦,辛辛苦苦挣的这几个钱,刚够一家子嚼谷,也就是凑合着饿不死,一辈子没少吃苦受累,不想让后人再学他的本事。可穷人能有几个阔朋友?想找门路改门风可没那么简单,只好又托到杨二爷,请他帮自己儿子找位师傅,正正经经学门手艺,将来甭管贫富,至少可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绝不能跟他一样再吃江湖饭了。
杨二爷这人长得面相不好,看着就吓人,又是穿官衣的,不熟的见了都躲着走,不敢跟他对眼神儿,但他是个热心肠。书中代言,杨二爷是怎么个长相呢?印堂窄、人中短、鼓鼻梁、耷拉嘴角,看上去有几分凶恶,可是面恶心善,一旦有朋友求到他头上,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哪怕是搭功夫搭钱跑断了腿,事儿也得办。一来二去还真在城里找到一位手艺高明的木匠,让崔老道的儿子去做木匠学徒。那年头当学徒都是吃苦受累,木匠行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学三年,帮三年。”也就是说,学徒到师父家里学手艺,不用付给师父学费,师父还得管吃管住,但不论什么脏活儿累活儿,擦桌子洗碗哄孩子,只要师父师娘吩咐下来,都必须要做。虽然说管吃管住,可吃什么住什么,那就得听师父的了。可以说当学徒非常苦。学艺这段时间一共为期三年,三年之中师父将自身本领悉心传授。三年师满,徒弟却不能马上另立门户,还要在师傅家帮工三年,仍然按照学徒的待遇,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为了报答师傅传授本领的恩情。三节两寿还必须有所表示,三节指五月节、八月节和春节,两寿指是师父师娘各自的寿日,都得准备一份贺礼。俗话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得当成亲爹那样孝敬。
木匠这一行“学三年,帮三年”,最少六年之后才能自己接活赚钱。六年时间可不短,人这一辈子才有几个六年?有许多急于自己创业的学徒,耐不住这连学带帮的六年之苦,学了两三年,也有了手艺,便逃回老家赚钱去了。所以到后来许多师傅在传授艺业之时,都有所保留,不肯一上来就教真本事。以前三年能教会一个徒弟,现在没个五六年,绝不把真东西都传给弟子,更有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身上的绝活儿到死也不传授。人家木匠师傅这次是看在杨二爷的面子上,答应三年之内准能让崔老道的儿子学会,学会就让出徒,三年帮工给免了,一年都不多留。只要他塌下心来,跟师父好好学手艺,今后足以安身立命,挣口饭吃是绰绰有余。
崔老道受过杨二爷多次恩惠,总念着这个人的好处,想找个机会报答。怎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民国二十八年天津城发大水,杨二爷为了救小孩,掉在洪水中淹死了。其实杨二爷此人水性非常出色,河边生河边长,一个猛子下去能摸到河底,多大的水也不至于淹死。但是据说发大水的时候闹过河妖,杨二爷是让河妖吃了!
第九章 崔老道捉妖(中)
1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相当于1939年,那年气候反常,黄河泛滥决口,到处都有怪事。成群的蝗虫飞进城里,远看如同一朵朵黑云,铺了天盖了地,把太阳都遮住了,见了人也不躲,直接往身上撞,天上地下到处都是,一抬脚就能踩死好几只,估计是打山东、河南那边飞过来的。黄河流域的蝗灾自古不绝,很多地方为了避免蝗灾保住庄稼,还特地盖了“蚂蚱庙”,里边供上“蚂蚱神”,历来香火不断。可那是在乡下,这种情况在城里太少见了,平时家里的孩子出去逮蚂蚱,一天下来捉上半口袋那就不少了,哪见过这种阵势?有些好事儿的,专门拿麻袋捉蝗虫,根本不用费劲,站到街上随手一兜就是半麻袋,捉完放油锅里炸了,一碗一碗地卖,也不贵,俩大子儿一碗。也真有胆大的人敢吃,别说味道还挺不错,炸得又酥又脆,公的肉嫩母的子满,嚼在嘴里满口留香。穷老百姓肚子里油水少,平常见不着什么荤腥,所以这东西大人孩子都喜欢吃,掏几个大子儿买上两碗当零嘴儿,也算是解了馋。
除了成群的蝗虫遮天蔽日,反常之事还有不少,比如黄鼠狼子搬家。有居民赶早出去,天蒙蒙亮的时候打开门一看,大马路上跑的全是黄鼠狼子,有大有小,神色慌张,净是一家子一家子的。过去那会儿城里的黄鼠狼子不少,可这东西知道躲人,偶尔才能看见一只两只,从未有过成群结队的,看见人也不知道避让,直着眼满处乱窜。你瞧它,它也瞧你,最后拿眼睛一看你,它走了,就跟没事儿人似的,等天光大亮之后就逃得没影儿了。人们议论纷纷,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怕是要出什么大事。
随后开始下暴雨,那真叫瓢泼大雨,密得看不出雨丝,直接从天上砸下来,下到地上起白烟儿。街上行人稀少,没有天大的事谁也不赶这日子口上出去,各家买卖也都关了门闭了户,窝在家里头不做生意了。有钱人家还好说,家里存了米面油盐,吃什么有什么,个把月不出门也断不了粮。看天儿吃饭的穷人可崴了,每天都得出去挣嚼谷儿喂肚子,出不了门只得瞪眼挨饿。即使顶风冒雨出去了,也没有活儿干挣不到钱。崔老道那会儿租住在南市的一条胡同里,也是个大杂院,从里到外好几十户人家。
崔老道对门这户,是以拉洋车糊口,洋车也有叫黄包车的,一个地方一个叫法,木头车身,胶皮轮带,天津人称之为“胶皮”。这个拉洋车的又膀又壮、高高大大,长得也挺黑,大伙儿给起了个外号叫铁柱子。为人老实本分,什么手艺也没有,但是人长得五大三粗,有膀子力气,只能靠卖力气吃饭,想凑钱买洋车可买不起,只得到车场子里赁一辆,按天给车份儿钱,剩下的才是自己赚的。
要说这拉洋车也能挣钱,干哪一行都有机灵的,那些会拉车的车夫,将洋车收拾得干干净净,用个小垫子铺好了,让人坐上去不硬不凉。自己穿得也利索,专门儿到车站、码头或者大饭庄子门口等客。眼神儿活泛,一般的人他不拉,喊他都不理你,假装听不见,知道你没什么钱,只拣看上去有钱的主儿;或者拉那些刚打乡下进城,不熟悉道路的老客。有钱的高兴了往往多赏几个,要的是这个排场。过去讲究的洋车都带脚铃,擦得锃光瓦亮,摇晃起来“当啷啷”脆响。这脚铃可不是拉车的用,是给坐车的预备的,一般就是一辆车一个脚铃,讲究点儿的一辆车安俩,一脚踩一个,再讲究的安仨,一脚踩一个,手里的文明棍儿杵一个,一路走一路踩脚铃,叮叮当当招摇过市。这一趟车坐下来,比拉车的都累,那也高兴,就为了显示派头儿。除了这种人,还愿意拉外乡老客,初到天津城两眼一抹黑,哪儿也不认识哪儿,要多少他就得给多少,过桥都能卖他个桥票。这一天下来连油灯都不用带,到了饭口就收车,挣上三四块现大洋,交给车场子一块,自己还能落下不少。
拉车有拉车的门道,首先说技术得好,抄起车把得是阴阳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这样既容易转弯,也不容易翻车。拉起车来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勤会说话,见人下菜碟儿,把坐车的主儿说美了,明明是五毛钱的路,能要出一块五来。天天在路上跑,万一赶寸了撞上人,几句话就能把事儿平了,这都是本事。可这几样本事铁柱子身上是一门没有,就是个榆木疙瘩脑袋、闷葫芦嘴,而且他赁来的这辆车也是破破烂烂,车把断了一根还是拿条扁担续上的,成天拉着车满城傻跑就是不上座儿,交车份儿钱都费劲儿,更别说挣钱了。家里老爹老娘都上了年岁,就指着他一个人挣钱吃饭,穷得不像样。本来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次又赶上连雨天,出不了车就没饭吃,铁柱子的老爹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出气多进气少,这人眼瞅要完。
穷人家没有钱请大夫,铁柱子只得请土郎中过来看了看。什么叫“土郎中”呢?无非打着幌子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的江湖郎中。这路人大多是骗吃骗喝的庸才,没什么真本事,可有一点好——胆子大,能治不能治的都敢给瞧,在他嘴里没有看不了的病,万一治好了能挣下钱来,治不好也自有一套江湖话说,至少可以混上一顿吃喝。可铁柱子找来的这位土郎中,进门一摸那老头儿都快没脉了,挺不了多会儿,想骗钱也骗不出来,告诉铁柱子甭费劲儿了,这个人马上就没,赶紧准备后事。趁胳膊腿儿还没僵,该换衣服换衣服,该买棺材买棺材,别等到蹬了腿再抓瞎。铁柱子一听爹不行了,眼泪“哗哗”往下流,一方面是心疼他爹,再一方面是真没钱给老头儿置办装裹棺材。但是人死了也不能扔到大马路上,当时慌了手脚。他也没个主意,实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找邻居崔老道商量。周周围围住的全是穷老百姓,也就崔老道见过世面,又认识几个字,懂的事儿多,主意也多,两家当了这么久的邻居,如今只能找他了。
铁柱子跑到崔老道这屋一敲门,崔老道正好在家待着呢。他也没地方去,好几天没出摊儿了,一家老小也吃不上饭,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裤腰带勒在脖子上,坐到屋里大眼瞪小眼,饿得眼珠子直发蓝。听铁柱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这么一说,崔老道心里也挺难受,无奈想帮衬也帮衬不上,便告诉铁柱子:“先别哭,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光着急没用,还得紧着事儿办。”
铁柱子早蒙了,不蒙又能想出什么法子,便求崔老道给拿个主意。崔老道一想,这三伏天又下那么大的雨,一热一潮屋子里跟蒸笼一样,人死之后搁不了多久就得发臭,到时候招了苍蝇沤了蛆,谁看了不腌心?于是跟这些老邻居老街坊们凑了一点钱。这大杂院儿里住的都是穷苦之人,无多有少,能出点儿的就出点儿,有一个是一个,冒着大雨到棺材铺半赊半买,取回一口薄皮棺材。说好听了是“薄皮棺材”,其实只是几块破木头板子好歹一钉。老爷子辛苦一辈子,光吃苦了,一天福也没享过,临走不能拿草席裹着,那埋到坟地里等于是喂野狗,有这么口薄皮棺材殓起来,不至于暴尸荒野,大伙儿也都安心了。这叫穷帮穷、富帮富。
崔老道又让铁柱子再想办法找点钱,穷人家办白事儿只能一切从简,什么过场都不走。这么热的天也停不了灵,能有口棺材就不错了,不过人死出殡之前,起码得有个供奉,哪怕半拉烧饼一个窝头也成,否则到了阴间还是饿死鬼。
这可要了铁柱子的短儿,虽说是个孝子,奈何家徒四壁,买棺材都是邻居凑的,哪还有钱啊?但凡有口吃的也留不到现在,五尺多高的汉子,到这时候一个大子儿拿不出来,恨不能在墙上一头撞死,这真叫“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只好拉着洋车出去,看能不能碰碰运气拉趟活儿,哪怕挣一毛钱给老头儿买俩烧饼也好。不过外头大雨滂沱,天儿也太早,跑出好几条街别说人,连条狗都没见着。铁柱子心里头难过,脑子里边也乱,不知不觉到了城西。这边本来就比较荒凉,这时候更没有人,急得铁柱子蹲在房檐底下直掉眼泪。
这时,打对面走过来一个学生。那会儿学生都是洋派,出门穿学生服,头上戴学生帽,打着雨伞在街上过。铁柱子一看好容易有个人了,赶紧抹去泪水,上前求那学生:“您行行好坐我这车吧,我爹快不行了,我想凑俩钱给他预备些供奉,让他走在黄泉路上不至于挨饿。”
那学生一听这情况,心里十分同情,但学生是不坐这种车的。您看拉洋车的什么时候拉过穿学生服的人,他身上也没带钱。可看着铁柱子一个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戳在这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连着雨水一个劲儿往下流,着实的可怜,实在不忍心扬长而去。正好手上有一包点心是给家里老人带的,就直接给了铁柱子,说:“别的忙我帮不上,你把这个捎回去吧,算是我一点心意。”
铁柱子感激涕零,谢过学生,裹好点心揣在怀里,不让大雨淋着,一路没停脚跑着回到家,他爹这会儿刚咽气。铁柱子跪在床前大哭了一通,然后把那包点心交给崔老道:“道长您看这个行不行?”
崔老道打开油纸包儿一瞧,口水都快流下来了。铁柱子没吃过没见过,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崔老道可知道。这是盛兰斋的点心“鹅油宫饼”,这个要不行就没有再行的了,穷老百姓哪见过这个,崔老道活这么大岁数也只吃过两回。
盛兰斋是嘉庆年间已有的点心铺,百年老字号。以前崔老道的师爷,曾给盛兰斋点心铺看过风水,说这家铺子做买卖能发大财,但是不利人口。因为这整个铺面开在斜街上,从前到后是个喇叭形,前头门脸像扇子面,又宽又大,位置也好,却是越往里走越窄,走到尽头只能站一个人。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叫嘴大嗓子眼小,吃得下咽不下,使劲儿咽得把人活活噎死。到后来果应其言,盛兰斋点心铺掌柜家买卖做得很大,钱越赚越多,却经常死人,本来很大家子,到民国时候只剩下一脉单传。
在当时来说,盛兰斋的点心意味着品质,用的糖是有名的潮糖。潮糖油性大,时间越长越黏,怎么放也不硬,什么时候拿出来都是软乎的,做出来的点心不会发干。使用的香油全是自己磨的小磨香油,大油选用上好的板油。当年有个荤油李,炼出来的大油为上等之品,盛兰斋点心铺专用荤油李的大油。鸡蛋、面粉、果料无一不是真东西,诸如什么葡萄干、松子仁、红梅、青梅、桂花、芝麻之类,也是各有各的讲究,不用没来头的原料。不单是点心有名,元宵、蜜饯也称一绝。
铁柱子吃棒子面长大的,能有个饱就不错,这辈子没见过细粮,他哪懂这个,一看崔老道说好,急忙取出一块鹅油宫饼,双手捧着送到老爷子嘴前,一边哭一边喊着:“爹啊!这是盛兰斋的点心,儿子我没本事,活着的时候没让您吃上过,走在黄泉路上垫一口,别饿着肚子投胎。”只见挺尸在床上的老爷子突然动了,这嘴似张似不张,眼皮似睁似不睁,颤颤巍巍想够那块鹅油宫饼。
屋里除了铁柱子一家和崔老道,还有院里来帮忙的邻居,一看死人张了嘴以为诈尸了,全给吓坏了。唯有崔老道看出那老头儿还没死绝,让这点心把那口气又吊回来了。您说这人得馋到什么程度? ↑返回顶部↑
崔老道越听越糊涂,仔细一问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官府要处决八个人顶罪,又不好决定拿谁填馅儿。天津话填馅儿是凑数的意思。不知谁出了个馊主意,宣称把这些人都往外放,让最先挤出去的八个人填馅儿!活该这八个人死,到外面让人家五花大绑捆个结结实实,拿块破布把嘴堵了,二话不说直接拉到法场,请大令过来斩首示众。此刻这八个人全被砍了脑袋,人头已经挂出去了。民国年间的死罪一律枪毙,大令相当于部队里的刽子手,专砍军阀部队里的逃兵。如今要平定局面、杀鸡吓猴,就得把场面搞大,所以没枪毙,而是请军阀的大令枭首。
崔老道听罢始末,这才明白过来,心中暗自后怕。他是最后关进来的,离牢门口最近,跑出去准得挨上一刀人头落地。您别看脑袋长在脖子上,平时不觉得怎么样,一旦要换了地方,那可吃什么都不香了,包饺子、下捞面都跟自己没关系了。崔老道念及此处,不由得冷汗直流,暗叫一声“好险”!
再说救了崔老道的狱警,此人姓杨,名叫杨启兴,在家排行第二,人称杨二爷,大小是个头目。狱警属于闲差,尤其是当头儿的,只要按时点过卯,任你出去东走西逛也没人管。当官的见了,还得夸他们这是帮巡警弹压地面、维护治安。杨二爷在警察里也算好样的,没有旧社会警察身上的臭毛病,从不欺负老百姓,为人讲义气,愿意交朋友。单单一个爱好,没事的时候爱听评书。书馆里那几套翻来覆去听了多少遍,先生说出上句他准能接下句,早听腻了。得知南门口上有个崔老道,摆摊算卦外带说书,他那玩意儿可是独一路的货,天上难找地下难寻,不按正经的套路使活,什么五行八卦、佛道因果都往书里搁,让他说出来还真有意思,要多热闹有多热闹。杨二爷慕名前去,听了一次觉得确实好,全是新鲜玩意儿,同样一部《岳飞传》,崔老道和别处说的都不一样。打那开始听上了瘾,只要崔老道出摊儿,杨二爷必定是穆桂英打仗——阵阵到。一听就是大半天,听完了也不少给钱。崔老道却不认识这位,因为听他说书的人很多,他看不过来那么多人,记不住谁对谁。另外撂地有个规矩,要钱的时候不能跟人脸对脸,为什么?掏不掏钱是人家的事儿,掏钱是赏你饭吃,不掏钱也是理所应当,要钱的时候瞪俩大眼盯着人家,面子矮的不好意思不给钱,这次你把钱要到手了,下次人家也就不来了。所以崔老道对杨二爷没什么印象。杨二爷见崔老道也被抓了进来,不忍心看他稀里糊涂成为刀下之鬼,这才几次三番拦住了没让他跑出去,救了他一命。
救命之恩,如同再造,这也不止救了他一个人,相当于救了一大家子老小。崔老道千恩万谢,又要给杨二爷下拜。杨二爷却摆摆手说:“此地不是说话的所在,再说杨某也是举手之劳,道长不必言谢,如今时局不稳,今后还要多加小心,倘若再有个为难着窄,尽管开口,杨某定当尽力而为。”
从此崔老道跟杨二爷两个人经常走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杨二爷也没少给崔老道帮忙。崔老道连说书带算卦,辛辛苦苦挣的这几个钱,刚够一家子嚼谷,也就是凑合着饿不死,一辈子没少吃苦受累,不想让后人再学他的本事。可穷人能有几个阔朋友?想找门路改门风可没那么简单,只好又托到杨二爷,请他帮自己儿子找位师傅,正正经经学门手艺,将来甭管贫富,至少可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绝不能跟他一样再吃江湖饭了。
杨二爷这人长得面相不好,看着就吓人,又是穿官衣的,不熟的见了都躲着走,不敢跟他对眼神儿,但他是个热心肠。书中代言,杨二爷是怎么个长相呢?印堂窄、人中短、鼓鼻梁、耷拉嘴角,看上去有几分凶恶,可是面恶心善,一旦有朋友求到他头上,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哪怕是搭功夫搭钱跑断了腿,事儿也得办。一来二去还真在城里找到一位手艺高明的木匠,让崔老道的儿子去做木匠学徒。那年头当学徒都是吃苦受累,木匠行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学三年,帮三年。”也就是说,学徒到师父家里学手艺,不用付给师父学费,师父还得管吃管住,但不论什么脏活儿累活儿,擦桌子洗碗哄孩子,只要师父师娘吩咐下来,都必须要做。虽然说管吃管住,可吃什么住什么,那就得听师父的了。可以说当学徒非常苦。学艺这段时间一共为期三年,三年之中师父将自身本领悉心传授。三年师满,徒弟却不能马上另立门户,还要在师傅家帮工三年,仍然按照学徒的待遇,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为了报答师傅传授本领的恩情。三节两寿还必须有所表示,三节指五月节、八月节和春节,两寿指是师父师娘各自的寿日,都得准备一份贺礼。俗话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得当成亲爹那样孝敬。
木匠这一行“学三年,帮三年”,最少六年之后才能自己接活赚钱。六年时间可不短,人这一辈子才有几个六年?有许多急于自己创业的学徒,耐不住这连学带帮的六年之苦,学了两三年,也有了手艺,便逃回老家赚钱去了。所以到后来许多师傅在传授艺业之时,都有所保留,不肯一上来就教真本事。以前三年能教会一个徒弟,现在没个五六年,绝不把真东西都传给弟子,更有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身上的绝活儿到死也不传授。人家木匠师傅这次是看在杨二爷的面子上,答应三年之内准能让崔老道的儿子学会,学会就让出徒,三年帮工给免了,一年都不多留。只要他塌下心来,跟师父好好学手艺,今后足以安身立命,挣口饭吃是绰绰有余。
崔老道受过杨二爷多次恩惠,总念着这个人的好处,想找个机会报答。怎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民国二十八年天津城发大水,杨二爷为了救小孩,掉在洪水中淹死了。其实杨二爷此人水性非常出色,河边生河边长,一个猛子下去能摸到河底,多大的水也不至于淹死。但是据说发大水的时候闹过河妖,杨二爷是让河妖吃了!
第九章 崔老道捉妖(中)
1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相当于1939年,那年气候反常,黄河泛滥决口,到处都有怪事。成群的蝗虫飞进城里,远看如同一朵朵黑云,铺了天盖了地,把太阳都遮住了,见了人也不躲,直接往身上撞,天上地下到处都是,一抬脚就能踩死好几只,估计是打山东、河南那边飞过来的。黄河流域的蝗灾自古不绝,很多地方为了避免蝗灾保住庄稼,还特地盖了“蚂蚱庙”,里边供上“蚂蚱神”,历来香火不断。可那是在乡下,这种情况在城里太少见了,平时家里的孩子出去逮蚂蚱,一天下来捉上半口袋那就不少了,哪见过这种阵势?有些好事儿的,专门拿麻袋捉蝗虫,根本不用费劲,站到街上随手一兜就是半麻袋,捉完放油锅里炸了,一碗一碗地卖,也不贵,俩大子儿一碗。也真有胆大的人敢吃,别说味道还挺不错,炸得又酥又脆,公的肉嫩母的子满,嚼在嘴里满口留香。穷老百姓肚子里油水少,平常见不着什么荤腥,所以这东西大人孩子都喜欢吃,掏几个大子儿买上两碗当零嘴儿,也算是解了馋。
除了成群的蝗虫遮天蔽日,反常之事还有不少,比如黄鼠狼子搬家。有居民赶早出去,天蒙蒙亮的时候打开门一看,大马路上跑的全是黄鼠狼子,有大有小,神色慌张,净是一家子一家子的。过去那会儿城里的黄鼠狼子不少,可这东西知道躲人,偶尔才能看见一只两只,从未有过成群结队的,看见人也不知道避让,直着眼满处乱窜。你瞧它,它也瞧你,最后拿眼睛一看你,它走了,就跟没事儿人似的,等天光大亮之后就逃得没影儿了。人们议论纷纷,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怕是要出什么大事。
随后开始下暴雨,那真叫瓢泼大雨,密得看不出雨丝,直接从天上砸下来,下到地上起白烟儿。街上行人稀少,没有天大的事谁也不赶这日子口上出去,各家买卖也都关了门闭了户,窝在家里头不做生意了。有钱人家还好说,家里存了米面油盐,吃什么有什么,个把月不出门也断不了粮。看天儿吃饭的穷人可崴了,每天都得出去挣嚼谷儿喂肚子,出不了门只得瞪眼挨饿。即使顶风冒雨出去了,也没有活儿干挣不到钱。崔老道那会儿租住在南市的一条胡同里,也是个大杂院,从里到外好几十户人家。
崔老道对门这户,是以拉洋车糊口,洋车也有叫黄包车的,一个地方一个叫法,木头车身,胶皮轮带,天津人称之为“胶皮”。这个拉洋车的又膀又壮、高高大大,长得也挺黑,大伙儿给起了个外号叫铁柱子。为人老实本分,什么手艺也没有,但是人长得五大三粗,有膀子力气,只能靠卖力气吃饭,想凑钱买洋车可买不起,只得到车场子里赁一辆,按天给车份儿钱,剩下的才是自己赚的。
要说这拉洋车也能挣钱,干哪一行都有机灵的,那些会拉车的车夫,将洋车收拾得干干净净,用个小垫子铺好了,让人坐上去不硬不凉。自己穿得也利索,专门儿到车站、码头或者大饭庄子门口等客。眼神儿活泛,一般的人他不拉,喊他都不理你,假装听不见,知道你没什么钱,只拣看上去有钱的主儿;或者拉那些刚打乡下进城,不熟悉道路的老客。有钱的高兴了往往多赏几个,要的是这个排场。过去讲究的洋车都带脚铃,擦得锃光瓦亮,摇晃起来“当啷啷”脆响。这脚铃可不是拉车的用,是给坐车的预备的,一般就是一辆车一个脚铃,讲究点儿的一辆车安俩,一脚踩一个,再讲究的安仨,一脚踩一个,手里的文明棍儿杵一个,一路走一路踩脚铃,叮叮当当招摇过市。这一趟车坐下来,比拉车的都累,那也高兴,就为了显示派头儿。除了这种人,还愿意拉外乡老客,初到天津城两眼一抹黑,哪儿也不认识哪儿,要多少他就得给多少,过桥都能卖他个桥票。这一天下来连油灯都不用带,到了饭口就收车,挣上三四块现大洋,交给车场子一块,自己还能落下不少。
拉车有拉车的门道,首先说技术得好,抄起车把得是阴阳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这样既容易转弯,也不容易翻车。拉起车来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勤会说话,见人下菜碟儿,把坐车的主儿说美了,明明是五毛钱的路,能要出一块五来。天天在路上跑,万一赶寸了撞上人,几句话就能把事儿平了,这都是本事。可这几样本事铁柱子身上是一门没有,就是个榆木疙瘩脑袋、闷葫芦嘴,而且他赁来的这辆车也是破破烂烂,车把断了一根还是拿条扁担续上的,成天拉着车满城傻跑就是不上座儿,交车份儿钱都费劲儿,更别说挣钱了。家里老爹老娘都上了年岁,就指着他一个人挣钱吃饭,穷得不像样。本来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次又赶上连雨天,出不了车就没饭吃,铁柱子的老爹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出气多进气少,这人眼瞅要完。
穷人家没有钱请大夫,铁柱子只得请土郎中过来看了看。什么叫“土郎中”呢?无非打着幌子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的江湖郎中。这路人大多是骗吃骗喝的庸才,没什么真本事,可有一点好——胆子大,能治不能治的都敢给瞧,在他嘴里没有看不了的病,万一治好了能挣下钱来,治不好也自有一套江湖话说,至少可以混上一顿吃喝。可铁柱子找来的这位土郎中,进门一摸那老头儿都快没脉了,挺不了多会儿,想骗钱也骗不出来,告诉铁柱子甭费劲儿了,这个人马上就没,赶紧准备后事。趁胳膊腿儿还没僵,该换衣服换衣服,该买棺材买棺材,别等到蹬了腿再抓瞎。铁柱子一听爹不行了,眼泪“哗哗”往下流,一方面是心疼他爹,再一方面是真没钱给老头儿置办装裹棺材。但是人死了也不能扔到大马路上,当时慌了手脚。他也没个主意,实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找邻居崔老道商量。周周围围住的全是穷老百姓,也就崔老道见过世面,又认识几个字,懂的事儿多,主意也多,两家当了这么久的邻居,如今只能找他了。
铁柱子跑到崔老道这屋一敲门,崔老道正好在家待着呢。他也没地方去,好几天没出摊儿了,一家老小也吃不上饭,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裤腰带勒在脖子上,坐到屋里大眼瞪小眼,饿得眼珠子直发蓝。听铁柱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这么一说,崔老道心里也挺难受,无奈想帮衬也帮衬不上,便告诉铁柱子:“先别哭,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光着急没用,还得紧着事儿办。”
铁柱子早蒙了,不蒙又能想出什么法子,便求崔老道给拿个主意。崔老道一想,这三伏天又下那么大的雨,一热一潮屋子里跟蒸笼一样,人死之后搁不了多久就得发臭,到时候招了苍蝇沤了蛆,谁看了不腌心?于是跟这些老邻居老街坊们凑了一点钱。这大杂院儿里住的都是穷苦之人,无多有少,能出点儿的就出点儿,有一个是一个,冒着大雨到棺材铺半赊半买,取回一口薄皮棺材。说好听了是“薄皮棺材”,其实只是几块破木头板子好歹一钉。老爷子辛苦一辈子,光吃苦了,一天福也没享过,临走不能拿草席裹着,那埋到坟地里等于是喂野狗,有这么口薄皮棺材殓起来,不至于暴尸荒野,大伙儿也都安心了。这叫穷帮穷、富帮富。
崔老道又让铁柱子再想办法找点钱,穷人家办白事儿只能一切从简,什么过场都不走。这么热的天也停不了灵,能有口棺材就不错了,不过人死出殡之前,起码得有个供奉,哪怕半拉烧饼一个窝头也成,否则到了阴间还是饿死鬼。
这可要了铁柱子的短儿,虽说是个孝子,奈何家徒四壁,买棺材都是邻居凑的,哪还有钱啊?但凡有口吃的也留不到现在,五尺多高的汉子,到这时候一个大子儿拿不出来,恨不能在墙上一头撞死,这真叫“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只好拉着洋车出去,看能不能碰碰运气拉趟活儿,哪怕挣一毛钱给老头儿买俩烧饼也好。不过外头大雨滂沱,天儿也太早,跑出好几条街别说人,连条狗都没见着。铁柱子心里头难过,脑子里边也乱,不知不觉到了城西。这边本来就比较荒凉,这时候更没有人,急得铁柱子蹲在房檐底下直掉眼泪。
这时,打对面走过来一个学生。那会儿学生都是洋派,出门穿学生服,头上戴学生帽,打着雨伞在街上过。铁柱子一看好容易有个人了,赶紧抹去泪水,上前求那学生:“您行行好坐我这车吧,我爹快不行了,我想凑俩钱给他预备些供奉,让他走在黄泉路上不至于挨饿。”
那学生一听这情况,心里十分同情,但学生是不坐这种车的。您看拉洋车的什么时候拉过穿学生服的人,他身上也没带钱。可看着铁柱子一个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戳在这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连着雨水一个劲儿往下流,着实的可怜,实在不忍心扬长而去。正好手上有一包点心是给家里老人带的,就直接给了铁柱子,说:“别的忙我帮不上,你把这个捎回去吧,算是我一点心意。”
铁柱子感激涕零,谢过学生,裹好点心揣在怀里,不让大雨淋着,一路没停脚跑着回到家,他爹这会儿刚咽气。铁柱子跪在床前大哭了一通,然后把那包点心交给崔老道:“道长您看这个行不行?”
崔老道打开油纸包儿一瞧,口水都快流下来了。铁柱子没吃过没见过,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崔老道可知道。这是盛兰斋的点心“鹅油宫饼”,这个要不行就没有再行的了,穷老百姓哪见过这个,崔老道活这么大岁数也只吃过两回。
盛兰斋是嘉庆年间已有的点心铺,百年老字号。以前崔老道的师爷,曾给盛兰斋点心铺看过风水,说这家铺子做买卖能发大财,但是不利人口。因为这整个铺面开在斜街上,从前到后是个喇叭形,前头门脸像扇子面,又宽又大,位置也好,却是越往里走越窄,走到尽头只能站一个人。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叫嘴大嗓子眼小,吃得下咽不下,使劲儿咽得把人活活噎死。到后来果应其言,盛兰斋点心铺掌柜家买卖做得很大,钱越赚越多,却经常死人,本来很大家子,到民国时候只剩下一脉单传。
在当时来说,盛兰斋的点心意味着品质,用的糖是有名的潮糖。潮糖油性大,时间越长越黏,怎么放也不硬,什么时候拿出来都是软乎的,做出来的点心不会发干。使用的香油全是自己磨的小磨香油,大油选用上好的板油。当年有个荤油李,炼出来的大油为上等之品,盛兰斋点心铺专用荤油李的大油。鸡蛋、面粉、果料无一不是真东西,诸如什么葡萄干、松子仁、红梅、青梅、桂花、芝麻之类,也是各有各的讲究,不用没来头的原料。不单是点心有名,元宵、蜜饯也称一绝。
铁柱子吃棒子面长大的,能有个饱就不错,这辈子没见过细粮,他哪懂这个,一看崔老道说好,急忙取出一块鹅油宫饼,双手捧着送到老爷子嘴前,一边哭一边喊着:“爹啊!这是盛兰斋的点心,儿子我没本事,活着的时候没让您吃上过,走在黄泉路上垫一口,别饿着肚子投胎。”只见挺尸在床上的老爷子突然动了,这嘴似张似不张,眼皮似睁似不睁,颤颤巍巍想够那块鹅油宫饼。
屋里除了铁柱子一家和崔老道,还有院里来帮忙的邻居,一看死人张了嘴以为诈尸了,全给吓坏了。唯有崔老道看出那老头儿还没死绝,让这点心把那口气又吊回来了。您说这人得馋到什么程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