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节(3 / 4)
这些老师都是京大从全球各大高校网罗来的人才,基本知识都硬得很,倒不至于被这些知识给难倒,他们就是有些担心学生学着吃力。
不过想到能够进入京大的学生都是来自各地的尖子,这些老师心中的担忧就少了许多。
-------------------------------------
五月初,包萌和杜岳的大论文送审意见全部返了回来,不出意外的,评审专家给出的意见寥寥,等级评定都是a。
谢书尧手里也积攒了将近十篇博士论文,她翻开自己给出的评分看了看,有一半都是c,剩下的一半是b。
评定等级是c的博士就很难毕业了。
谢书乎尧看着包萌和杜岳的评审成绩单上清一水儿的‘a’,觉得太严厉了有些不大好,又将那些被她评为‘c’等级的文章看了一遍,想从这些论文中找出一些闪光点来,可这实在是有些为难她。
有一篇博士论文做得内容根本就不够新,创新性严重不足,实验观点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实验过程也没有任何的新意,哪怕作者极力地说自己在哪些地方做了创新,但谢书尧都是不认可的。
这篇论文必须给c。
还有一篇博士论文的数据分析中出现的明显的错误,套用模型都套错了,问题还是出现在第三章,这一章的数据分析是要为后面好几章的内容提供支撑的……数据都错了,结论怎么可能对?要命的是,这个博士通过这些错误的数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用的就是避重就轻的春秋笔法。
谢书尧看得火冒三丈,忍无可忍,最后也只能给c。
另外一篇博士论文虽然有新意,但做的内容实在是太浅了,谢书尧觉得没达到博士论文的要求,工作量也不够,决定给一个c。
还有一篇博士论文的数据明显就是造假……谢书尧毫不犹豫地给了一个c。
每一个c都是谢书尧遇到了忍无可忍的问题之后才决定给的,但凡稍微有一点新意、论证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问题、工作量足够、数据翔实可靠的论文,谢书尧都给通过了,只不过提出的修改意见比较多,仅此而已。
纠结了一天多,谢书尧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忘初心’,她觉得自己还是需要有点学术追求的,不能放任那些不达标的论文过审。
国家教育部狠抓学位论文的质量,相关人员发现谢书尧审论文的速度特别快之后,又给谢书尧推送了几篇医药学领域的相关论文来,并且附了一封邮件,说明了国家教育部狠抓学位论文的初衷,希望谢书尧能够配合国家教育部的审查工作。
谢书尧想着自己最近除了忙包萌和杜岳的答辩之外,也没什么其他事情,就答应了下来。
谢书尧坚持看了这么多年的论文,已经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在脑子里存储了难以计数的文章,单单是看这些论文作者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就能挑出一大堆问题来,更别说这些论文作者在论文主体的分析讨论部分还犯了不少错误。
谢书尧一条一条地揪过去,没有一篇博士论文的修正意见会少于八十条,还有不少文章原先的评定等级是a,到了谢书尧手里,直接被降成了b,有不少文章原先的评定等级是b,谢书尧看出了那些文章中存在的巨大漏洞之后,她咬牙将那些文章的等级水平降为了c。
甚至谢书尧还遇到不少文章,明明作者的水平不怎么样,写出来的文章也相当牵强,简直就是处处漏洞,她直接将这些论文的水平等级从a降到了c,挑意见的时候也没丝毫手软。
甚至于说,谢书尧还一不小心拿到了京大医学部的博士论文,是临床医学系的一篇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文章,数据存在一些修饰,创新点也略微有点老掉牙,做的实验中规中矩,得出的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并没有特色性贡献,最严重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没有紧跟国际研究现状……按照谢书尧的标准,这篇论文的水准介于b和c之间,她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给了一个b,不过她也没放太大的水,而是选了‘修改后重新审核’的标签,提出了两百四十多个修改意见。
这一年,国家教育部严查学位论文,从学士学位论文到硕士学位论文再到博士学位论文,无一幸免。
在各个领域拥有较好口碑的专家学者都收到了交叉审稿信,只要有专家学者认为一篇学位论文不够格并且提出足够详细的理由,一篇学位论文就能被判处死刑,当然,若是其它专家不认可这位给出差评的专家提出的理由,也可以反驳,最终再由专人进行评估。
其它研究领域还好,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国内的研究领域分工有数,这个高校研究这个区块,那个高校研究那个领域,哪怕学科名字一样,大家的偏重点也不一样,再根据同行的研究项目……看到论文就大致能猜到这些论文是谁写的,实在不行的话,还能再根据论文作者写在论文中的学术成果去查一下。
就如同绝大多数审稿人在看到杜岳和包萌那两篇与‘人体微生物种群与代谢组’相关的题目后,一下子就猜到是谢书尧带出来的学生一样。
然而,医药学界出了一个‘六亲不认’的狠人,这人眼光极高,审论文极严,那些被论文作者精心‘修饰’过的数据都被她的火眼金睛给挑了出来,全部以‘学术不端’的名头给了c,对于一些创新性不够的论文,也全都没留手,就算是侥幸通过审核的文章,专家审稿意见一栏写得满满的,打印出来之后,足足能占好几张a4纸。
最有趣的是,一共五个匿名审稿专家,那第一位审稿专家写的意见最多,狂飙大几十近百条修改意见,而‘审稿专家二’、‘审稿专家三’、‘审稿专家四’与‘审稿专家五’经常会言简意赅地提一个意见:“请根据审稿专家一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有些博士因为论文拿到了c而哭晕在厕所。
还有不少博士因为专家审稿意见栏里那令人头秃的意见而哭晕在键盘上。
这一届审稿专家都是魔鬼吗? ↑返回顶部↑
不过想到能够进入京大的学生都是来自各地的尖子,这些老师心中的担忧就少了许多。
-------------------------------------
五月初,包萌和杜岳的大论文送审意见全部返了回来,不出意外的,评审专家给出的意见寥寥,等级评定都是a。
谢书尧手里也积攒了将近十篇博士论文,她翻开自己给出的评分看了看,有一半都是c,剩下的一半是b。
评定等级是c的博士就很难毕业了。
谢书乎尧看着包萌和杜岳的评审成绩单上清一水儿的‘a’,觉得太严厉了有些不大好,又将那些被她评为‘c’等级的文章看了一遍,想从这些论文中找出一些闪光点来,可这实在是有些为难她。
有一篇博士论文做得内容根本就不够新,创新性严重不足,实验观点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实验过程也没有任何的新意,哪怕作者极力地说自己在哪些地方做了创新,但谢书尧都是不认可的。
这篇论文必须给c。
还有一篇博士论文的数据分析中出现的明显的错误,套用模型都套错了,问题还是出现在第三章,这一章的数据分析是要为后面好几章的内容提供支撑的……数据都错了,结论怎么可能对?要命的是,这个博士通过这些错误的数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用的就是避重就轻的春秋笔法。
谢书尧看得火冒三丈,忍无可忍,最后也只能给c。
另外一篇博士论文虽然有新意,但做的内容实在是太浅了,谢书尧觉得没达到博士论文的要求,工作量也不够,决定给一个c。
还有一篇博士论文的数据明显就是造假……谢书尧毫不犹豫地给了一个c。
每一个c都是谢书尧遇到了忍无可忍的问题之后才决定给的,但凡稍微有一点新意、论证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问题、工作量足够、数据翔实可靠的论文,谢书尧都给通过了,只不过提出的修改意见比较多,仅此而已。
纠结了一天多,谢书尧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忘初心’,她觉得自己还是需要有点学术追求的,不能放任那些不达标的论文过审。
国家教育部狠抓学位论文的质量,相关人员发现谢书尧审论文的速度特别快之后,又给谢书尧推送了几篇医药学领域的相关论文来,并且附了一封邮件,说明了国家教育部狠抓学位论文的初衷,希望谢书尧能够配合国家教育部的审查工作。
谢书尧想着自己最近除了忙包萌和杜岳的答辩之外,也没什么其他事情,就答应了下来。
谢书尧坚持看了这么多年的论文,已经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在脑子里存储了难以计数的文章,单单是看这些论文作者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就能挑出一大堆问题来,更别说这些论文作者在论文主体的分析讨论部分还犯了不少错误。
谢书尧一条一条地揪过去,没有一篇博士论文的修正意见会少于八十条,还有不少文章原先的评定等级是a,到了谢书尧手里,直接被降成了b,有不少文章原先的评定等级是b,谢书尧看出了那些文章中存在的巨大漏洞之后,她咬牙将那些文章的等级水平降为了c。
甚至谢书尧还遇到不少文章,明明作者的水平不怎么样,写出来的文章也相当牵强,简直就是处处漏洞,她直接将这些论文的水平等级从a降到了c,挑意见的时候也没丝毫手软。
甚至于说,谢书尧还一不小心拿到了京大医学部的博士论文,是临床医学系的一篇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文章,数据存在一些修饰,创新点也略微有点老掉牙,做的实验中规中矩,得出的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并没有特色性贡献,最严重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没有紧跟国际研究现状……按照谢书尧的标准,这篇论文的水准介于b和c之间,她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给了一个b,不过她也没放太大的水,而是选了‘修改后重新审核’的标签,提出了两百四十多个修改意见。
这一年,国家教育部严查学位论文,从学士学位论文到硕士学位论文再到博士学位论文,无一幸免。
在各个领域拥有较好口碑的专家学者都收到了交叉审稿信,只要有专家学者认为一篇学位论文不够格并且提出足够详细的理由,一篇学位论文就能被判处死刑,当然,若是其它专家不认可这位给出差评的专家提出的理由,也可以反驳,最终再由专人进行评估。
其它研究领域还好,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国内的研究领域分工有数,这个高校研究这个区块,那个高校研究那个领域,哪怕学科名字一样,大家的偏重点也不一样,再根据同行的研究项目……看到论文就大致能猜到这些论文是谁写的,实在不行的话,还能再根据论文作者写在论文中的学术成果去查一下。
就如同绝大多数审稿人在看到杜岳和包萌那两篇与‘人体微生物种群与代谢组’相关的题目后,一下子就猜到是谢书尧带出来的学生一样。
然而,医药学界出了一个‘六亲不认’的狠人,这人眼光极高,审论文极严,那些被论文作者精心‘修饰’过的数据都被她的火眼金睛给挑了出来,全部以‘学术不端’的名头给了c,对于一些创新性不够的论文,也全都没留手,就算是侥幸通过审核的文章,专家审稿意见一栏写得满满的,打印出来之后,足足能占好几张a4纸。
最有趣的是,一共五个匿名审稿专家,那第一位审稿专家写的意见最多,狂飙大几十近百条修改意见,而‘审稿专家二’、‘审稿专家三’、‘审稿专家四’与‘审稿专家五’经常会言简意赅地提一个意见:“请根据审稿专家一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有些博士因为论文拿到了c而哭晕在厕所。
还有不少博士因为专家审稿意见栏里那令人头秃的意见而哭晕在键盘上。
这一届审稿专家都是魔鬼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