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启躬身说:“此乃造福天下读书人之事,臣理应费心一些。”
  “好,好,太好了!”萧彧看着书本的成品,内心感慨万千,都说科举制是打通上下阶层流通的渠道,事实上,直到宋朝活字印刷发明之后,这个渠道才算真正打开,因为之前底层百姓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学习成本。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就真的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第111章 向阳
  萧彧问:“广州学塾建造进度如何?共有多少学子, 需多少夫子,多少课本?”
  “起奏陛下,广州府共建学塾一百七十二所, 大多已经建成。目前已有五千六百四十七名学子报名,初略估计需夫子三百人左右。课本数量待八月报名截止期后才能确定。”王启说。
  萧彧又问:“到九月开学,尚有三个月时间, 交州能否完成学塾统计与修建?”
  王启略一迟疑:“问题应当也不大。只是头一批学子数量恐不会多。”
  萧彧说:“如此也可, 便劳烦王大人去安排了。”
  “臣遵旨!”
  萧彧看着站在王启身后的一排王家子弟,说:“这些都是爱卿族中才俊?”
  王启回头看了一眼:“正是。请陛下考校。”
  萧彧看着那群人,一共九个人, 从十几岁到三十几的都有, 都一表人才,不由得笑道:“王家子弟果然都是芝兰玉树,欢迎你们来番禺。可愿意在我朝中效力?”
  年纪最大的一个上前跪拜:“王家子弟愿为陛下效力。”
  萧彧笑着说:“不用跪拜,起来吧。尚书大人应当也与你们说过我这里的规矩了, 我不喜这些礼仪。都说说自己喜好与擅长, 从前在京中可有任职?”
  萧彧并不问他们九品中正的品阶,只问他们的喜好与特长, 有什么工作经验。
  这些人除了年纪最大的王霖担任过著作郎外,余者皆未出仕,王启算是身居高位了,可见太原王氏在安国也不怎么得势。
  萧彧说:“正好, 我朝中正缺著作郎, 便由王霖来担任吧,归礼部管。其他几个便都由王大人安排去学塾先担任夫子吧, 待明年三月选拔考试时再与其他学子一并考校。”著作郎便是史官。
  这个结果不仅令王家子弟十分意外, 也令王启很意外, 他以为朝中如此缺人,他王家子弟都是才俊,随便都能捞个官做,没想到萧彧竟然让他们直接去当夫子。
  王启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说:“臣领旨。”
  王启带着族中子弟离开的时候,萧彧说:“王大人留步。”
  等其他人都离开之后,萧彧才说:“王大人是否有些疑惑,我为何让你族中子弟去当夫子?”
  王启低下头:“臣不敢妄测圣意。”
  萧彧说:“王家子弟都是才俊,然世家子弟自小锦衣玉食,不知真实的民间生活,所以我想让他们都先去学塾中体验一番广州民生,如此才能真正为民做主。望王大人安抚好子弟情绪。”
  “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不已。臣会谨遵圣意,安排子弟去各地学塾担任夫子。”王启心里其实也有点儿高兴,他族中子弟都自视颇高,来番禺后,皆有一种城里人下乡的优越感,连他这个族叔都不怎么放在眼中,如今萧彧要打磨这些人的锐气,可不是个好机会。
  王启出了府,族中的子弟都在门外等着他,一个胆子大的问:“五叔,这陛下是什么意思?不是让我们去做官呢?”
  王启说:“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让你们去学塾当夫子,明春参加选拔考试,再统一安排官职。”
  “我们还要考试?我们都中正过了。”
  “那是那边中正的,我们这边不认。”
  另一个说:“我是先帝的时候就中正的,他不认那位,总要认先帝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