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节(3 / 4)
“这些,我就不知道了。”夏侯至在进来的时候,同被关押着的这些人打照面时,才明白,李丰原来隐瞒自己太多,当真只是借他之名而已。奇怪的是,他心中无怨,亦无恨,淡漠得很。
那些落在他身上的目光里,则复杂的多了。
卫毓紧张地将手底纸张撤去,这一慌,随着他的动作,狼毫啪嗒一声坠地,摔出一地的夜色漆黑。他满头是汗,忙又弯腰去捡,夏侯至有些怜悯地看他窘迫成这样。
“太常,在下,在下还有些细节要问太常,还请太常配合。”卫毓说这话时,他不敢目视夏侯至清澈的眼,眼前人,是洛阳城里人人都想结交的名士,自是如雪白,如月皎,他是镌刻在大魏洛阳城里那一代人的符号。卫毓伤心透了,事实上,他生活里是个很克制很规整的世家子弟,他没有恣意的青春,没有璀璨的才华,他有的,不过是一行行端正方润不会出错的楷书。
夏侯至看着拘谨的他,轻叹一声:“我没有供词可陈述,要说的,方才都已说清楚。稚叔,何人命你审案,你便按他的意思写供词罢。”
卫毓错愕,抬眸望他,结结巴巴的:“太常,可在下……”
夏侯至神情里便流露出他天生的一段傲骨,语气冷漠:“你走吧,我无罪可认。”
卫毓不忍再看他,低下头,伸出手一揖到底,声音仿佛不是自己的:“是,太常无罪可认,太常的罪名由在下来书写。”他心想的是,日后青史骂名也自然是他卫毓来背,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他退出来,回到前堂,握笔的手依旧不稳。卫毓苦笑,若父亲在世见到自己这个样子怕要大发雷霆,他的父亲,也做过太傅。若仔细追究,论门第,颍川卫氏是高于河内桓氏的,他们的父亲在魏武朝风光无限时,桓氏尚未显达。然而世事无常,谁也没想到,太傅桓睦以七十高龄一举发动政变,自此,洛阳换天。七十岁,卫毓有些出神,七十岁也许真的还可以做出许多大事,比如,他的父亲在七十余岁时生下庶弟,连带着他的庶母,照样一度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
在卫毓艰难落笔想到庶弟时,牢狱入口,一阵骚动,一个身着华服与这牢狱格格不入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狱卒想要阻拦他,卫会轻佻笑了,他垂睫,很爱惜地抚摸着自己袖口,上面一丝折痕都没有,他像一只漂亮的孔雀,立于此,心旷神怡地“唔”了声:
“不必大惊小怪,这个案子,是我兄长负责。我是奉大将军之命,过来看看。”
狱卒面面相觑,大将军的子房,何人不知?洛阳城里没有人不知道大将军府里有个年轻的谋士,是先太傅幼子,备受大将军宠爱。
卫会就这样步履轻快地错开狱卒,饶有兴味负起手,眸光一斜,扫过两边那些木然的脸。直到,他认出些蓬头垢面下似曾相识的人物,眼皮薄褶处,勾出一抹畅意的风流来,不由吟道: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可惜,可惜,成王败寇,天地不再是失败者的天地,只好做远行客了,他轻薄的目光从大魏朝堂上也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身上迅速掠过,对方认出他,眼睛里似乎一下多了难言的鄙视。
卫会不在乎。
不喜欢他的人很多,那又如何,大将军喜爱他,人生真是太苦短了,卫会清楚,什么人喜爱自己才最重要。
他让狱卒打开了牢门,听到声响,夏侯至慢慢转过了身,他本凝神望着那扇高窗,有冷风灌入。
卫会很愉快地盯着夏侯至,不急着说话,肆无忌惮的目光把夏侯至上上下下看了个遍。
夏侯至一如从前,认出赵俨会葬时过来套近乎的卫会,他还是那么冷淡。卫会浑不在意,施施然进来,四下看看,手指随意地在肮脏到看不出颜色的破几上一过,灰印赫然,他啧啧道:
“太常同大将军昔年号称‘连璧’,今日美玉蒙尘,真是让人不忍心呀。”他埋怨地瞪了眼外头一脸唯唯诺诺的狱卒,“廷尉怎么回事,也不知捡个干净的地方来安顿太常?”
狱卒不知所措,嗫嚅着,不知如何回答,卫会一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
“夏侯太常,别来无恙啊?”卫会尖锐地笑了,锋芒逼人,“赵司空的葬礼上,我同辅嗣一道拜会太常,太常清高,我两个少年人自然高攀不起。”他说着说着,语气里便带了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恨意和艳羡,“想必,唯有大将军能得太常高看,我听闻,你们少年时食则同席寝则同榻,谈玄论道,通宵达旦,也曾一道服散纵酒,浮华风流。恨我不与尔等同为少年时,否则,你怎知我不如你们?”
莫名其妙的怨气,夏侯至压根不想搭理他,蔑然一瞥,没有接他的话。
卫会一双眼睛如猫,蛰居在暗处,闪着幽幽的冷光。他的目光,总教人不舒服,好似随时能被他伸出来的利爪伤到。
他没有生气,依旧好脾气的笑了:“太常,依旧风姿不减啊。”说着,眼睛里忽多出一份暧昧的狎昵之色,他伸出手,犹如情人一般抚上夏侯至的衣襟,摩挲不已,语调委屈:
“太常为何不肯正眼看我?我仰慕太常已久。”
夏侯至下意识避开他的狎近,衣襟一扯,冷冷道:“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
拒绝之意,再明显不过,卫会不死心,像盯猎物一般凑近了他,手底窸窣的衣料声不断,他甚至能摸出夏侯至衣服上的暗纹,像花开在手掌,让人又怜又想摧毁。因此,那语气便也于温柔中不乏威胁: ↑返回顶部↑
那些落在他身上的目光里,则复杂的多了。
卫毓紧张地将手底纸张撤去,这一慌,随着他的动作,狼毫啪嗒一声坠地,摔出一地的夜色漆黑。他满头是汗,忙又弯腰去捡,夏侯至有些怜悯地看他窘迫成这样。
“太常,在下,在下还有些细节要问太常,还请太常配合。”卫毓说这话时,他不敢目视夏侯至清澈的眼,眼前人,是洛阳城里人人都想结交的名士,自是如雪白,如月皎,他是镌刻在大魏洛阳城里那一代人的符号。卫毓伤心透了,事实上,他生活里是个很克制很规整的世家子弟,他没有恣意的青春,没有璀璨的才华,他有的,不过是一行行端正方润不会出错的楷书。
夏侯至看着拘谨的他,轻叹一声:“我没有供词可陈述,要说的,方才都已说清楚。稚叔,何人命你审案,你便按他的意思写供词罢。”
卫毓错愕,抬眸望他,结结巴巴的:“太常,可在下……”
夏侯至神情里便流露出他天生的一段傲骨,语气冷漠:“你走吧,我无罪可认。”
卫毓不忍再看他,低下头,伸出手一揖到底,声音仿佛不是自己的:“是,太常无罪可认,太常的罪名由在下来书写。”他心想的是,日后青史骂名也自然是他卫毓来背,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他退出来,回到前堂,握笔的手依旧不稳。卫毓苦笑,若父亲在世见到自己这个样子怕要大发雷霆,他的父亲,也做过太傅。若仔细追究,论门第,颍川卫氏是高于河内桓氏的,他们的父亲在魏武朝风光无限时,桓氏尚未显达。然而世事无常,谁也没想到,太傅桓睦以七十高龄一举发动政变,自此,洛阳换天。七十岁,卫毓有些出神,七十岁也许真的还可以做出许多大事,比如,他的父亲在七十余岁时生下庶弟,连带着他的庶母,照样一度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
在卫毓艰难落笔想到庶弟时,牢狱入口,一阵骚动,一个身着华服与这牢狱格格不入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狱卒想要阻拦他,卫会轻佻笑了,他垂睫,很爱惜地抚摸着自己袖口,上面一丝折痕都没有,他像一只漂亮的孔雀,立于此,心旷神怡地“唔”了声:
“不必大惊小怪,这个案子,是我兄长负责。我是奉大将军之命,过来看看。”
狱卒面面相觑,大将军的子房,何人不知?洛阳城里没有人不知道大将军府里有个年轻的谋士,是先太傅幼子,备受大将军宠爱。
卫会就这样步履轻快地错开狱卒,饶有兴味负起手,眸光一斜,扫过两边那些木然的脸。直到,他认出些蓬头垢面下似曾相识的人物,眼皮薄褶处,勾出一抹畅意的风流来,不由吟道: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可惜,可惜,成王败寇,天地不再是失败者的天地,只好做远行客了,他轻薄的目光从大魏朝堂上也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身上迅速掠过,对方认出他,眼睛里似乎一下多了难言的鄙视。
卫会不在乎。
不喜欢他的人很多,那又如何,大将军喜爱他,人生真是太苦短了,卫会清楚,什么人喜爱自己才最重要。
他让狱卒打开了牢门,听到声响,夏侯至慢慢转过了身,他本凝神望着那扇高窗,有冷风灌入。
卫会很愉快地盯着夏侯至,不急着说话,肆无忌惮的目光把夏侯至上上下下看了个遍。
夏侯至一如从前,认出赵俨会葬时过来套近乎的卫会,他还是那么冷淡。卫会浑不在意,施施然进来,四下看看,手指随意地在肮脏到看不出颜色的破几上一过,灰印赫然,他啧啧道:
“太常同大将军昔年号称‘连璧’,今日美玉蒙尘,真是让人不忍心呀。”他埋怨地瞪了眼外头一脸唯唯诺诺的狱卒,“廷尉怎么回事,也不知捡个干净的地方来安顿太常?”
狱卒不知所措,嗫嚅着,不知如何回答,卫会一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
“夏侯太常,别来无恙啊?”卫会尖锐地笑了,锋芒逼人,“赵司空的葬礼上,我同辅嗣一道拜会太常,太常清高,我两个少年人自然高攀不起。”他说着说着,语气里便带了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恨意和艳羡,“想必,唯有大将军能得太常高看,我听闻,你们少年时食则同席寝则同榻,谈玄论道,通宵达旦,也曾一道服散纵酒,浮华风流。恨我不与尔等同为少年时,否则,你怎知我不如你们?”
莫名其妙的怨气,夏侯至压根不想搭理他,蔑然一瞥,没有接他的话。
卫会一双眼睛如猫,蛰居在暗处,闪着幽幽的冷光。他的目光,总教人不舒服,好似随时能被他伸出来的利爪伤到。
他没有生气,依旧好脾气的笑了:“太常,依旧风姿不减啊。”说着,眼睛里忽多出一份暧昧的狎昵之色,他伸出手,犹如情人一般抚上夏侯至的衣襟,摩挲不已,语调委屈:
“太常为何不肯正眼看我?我仰慕太常已久。”
夏侯至下意识避开他的狎近,衣襟一扯,冷冷道:“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
拒绝之意,再明显不过,卫会不死心,像盯猎物一般凑近了他,手底窸窣的衣料声不断,他甚至能摸出夏侯至衣服上的暗纹,像花开在手掌,让人又怜又想摧毁。因此,那语气便也于温柔中不乏威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