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250节(3 / 4)
消息送到霸州,苏油也不禁叹息,黄中禹历史上寂寂无名的一介小人物,应对时局也毫无章法,甚至可以说无能之至。
但是在乱世之中有自己心中的坚持,并且为之不惜性命,虽然可叹可笑,然而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最终苏油命将黄中禹向北葬在武清,那里名义上还是辽国南京道的范围,并亲书“辽忠臣蓟州太守黄中禹之墓”的墓碑,让巢谷妥为安置黄中禹家族,在那里为其守墓。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蓟州攻下后,析津府屏藩丢失殆尽,已然岌岌可危。
如今的耶律淳只有三个选择——其一,在析津府和宋军决一死战;其二,撤往檀州,与萧干合军,攻略中京道;其三,撤往居庸关,和自己父亲儿子合军,游猎鸳鸯泺。
至于大同,耶律淳已经不抱希望了。
这个时候,北廷的举动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萧干退到檀州后,宋军犀利的攻势让正统朝的萧兀纳和额特勤大惊失色,两人经过商议后,萧兀纳率大军守北安州,额特勤率大军守泽州,以防备宋军进入中京道。
丁巳,折可大推进到潞县,与曹南合军。
之后命姚古、田遇北上取顺州,意图截断檀州方面与析津府的联系。
萧干滑如游鱼,在牛栏山防守宋军失利后,立即率军向西撤往昌平,同时急报耶律淳撤出析津府,否则就将被宋人大军围困。
……
汴京城,垂拱殿,群臣正在议事。
五路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两月时间攻取辽国西京、南京两道大部,如今的仁圣伪朝只剩下大同府被种折两军围困,析津府到西北居庸关、断云岭、野狐岭一条通路,其余各地都落入大宋之手,共计歼灭正蕃大军七万,俘降十数万,可谓战果辉煌。
但是朝中孔仲武、张商英,依旧发起了对苏油的弹劾,认为战事一二阶段之间的停顿,导致了耶律淳及时调整军力,让伪朝太上皇和太子撤出了大同府,萧干撤出了中京道,让本应该更加辉煌的战果大打折扣,从全胜变成了逐寇,为大宋后续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正统朝携两道财富退入鸳鸯泺,在鸳鸯泺和滦河间的巨大区域内游击,这可是大麻烦。
这是战略级的巨大失误,必须由帅臣来承担责任,即便司徒功劳巨大,但是也掩饰不了这次过失。
因此御史台根据事实,发起对司徒的正式弹劾。
这个弹劾的时机也很巧妙,张商英抓住前方战事再起,不可能临阵易帅的时机弹劾苏油,有他自己的考虑。
既完成了台谏的分内职责,捞取名声,又不至于影响前方的战争,你好我好大家好。
果然,兵部尚书黄裳就首先指出这个问题,司徒坐镇雄州,调运全局,两月之间打下的国土,是前蜀、南唐的总和。
前方帅臣的方略,后方不宜过多干涉。如今战事方炽,更不可临阵易帅。
虽然司徒上章将过失都揽在自己身上,但是战争就是这样,存在很多的偶然。
就算孙吴再世,诸葛重生,也不能避免敌人察觉己方意图,制定应对策略。
台谏的弹劾,明显过于苛刻了。
右相苏元贞指出,司徒持重之议,是在西军逼近大同,怨军全军反正的时侯发出的。
当时二种已经进军近千里,二折虽然进军七百里,但是朔应沿途,都是天堑。
怨军先叛萧奉先,再叛耶律淳,其性反复,不善加处置,折可大滦河后路难得安稳。
关于后路的安全,本就是每个帅臣应该关注的问题。司徒当时做出缓进的决策,本身是没有毛病的。
敌军调整部署,也是他们应对攻势的必然之举,现在大家当然可以用“失机”之罪弹劾司徒,但是当时谁能未卜先知? ↑返回顶部↑
但是在乱世之中有自己心中的坚持,并且为之不惜性命,虽然可叹可笑,然而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最终苏油命将黄中禹向北葬在武清,那里名义上还是辽国南京道的范围,并亲书“辽忠臣蓟州太守黄中禹之墓”的墓碑,让巢谷妥为安置黄中禹家族,在那里为其守墓。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蓟州攻下后,析津府屏藩丢失殆尽,已然岌岌可危。
如今的耶律淳只有三个选择——其一,在析津府和宋军决一死战;其二,撤往檀州,与萧干合军,攻略中京道;其三,撤往居庸关,和自己父亲儿子合军,游猎鸳鸯泺。
至于大同,耶律淳已经不抱希望了。
这个时候,北廷的举动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萧干退到檀州后,宋军犀利的攻势让正统朝的萧兀纳和额特勤大惊失色,两人经过商议后,萧兀纳率大军守北安州,额特勤率大军守泽州,以防备宋军进入中京道。
丁巳,折可大推进到潞县,与曹南合军。
之后命姚古、田遇北上取顺州,意图截断檀州方面与析津府的联系。
萧干滑如游鱼,在牛栏山防守宋军失利后,立即率军向西撤往昌平,同时急报耶律淳撤出析津府,否则就将被宋人大军围困。
……
汴京城,垂拱殿,群臣正在议事。
五路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两月时间攻取辽国西京、南京两道大部,如今的仁圣伪朝只剩下大同府被种折两军围困,析津府到西北居庸关、断云岭、野狐岭一条通路,其余各地都落入大宋之手,共计歼灭正蕃大军七万,俘降十数万,可谓战果辉煌。
但是朝中孔仲武、张商英,依旧发起了对苏油的弹劾,认为战事一二阶段之间的停顿,导致了耶律淳及时调整军力,让伪朝太上皇和太子撤出了大同府,萧干撤出了中京道,让本应该更加辉煌的战果大打折扣,从全胜变成了逐寇,为大宋后续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正统朝携两道财富退入鸳鸯泺,在鸳鸯泺和滦河间的巨大区域内游击,这可是大麻烦。
这是战略级的巨大失误,必须由帅臣来承担责任,即便司徒功劳巨大,但是也掩饰不了这次过失。
因此御史台根据事实,发起对司徒的正式弹劾。
这个弹劾的时机也很巧妙,张商英抓住前方战事再起,不可能临阵易帅的时机弹劾苏油,有他自己的考虑。
既完成了台谏的分内职责,捞取名声,又不至于影响前方的战争,你好我好大家好。
果然,兵部尚书黄裳就首先指出这个问题,司徒坐镇雄州,调运全局,两月之间打下的国土,是前蜀、南唐的总和。
前方帅臣的方略,后方不宜过多干涉。如今战事方炽,更不可临阵易帅。
虽然司徒上章将过失都揽在自己身上,但是战争就是这样,存在很多的偶然。
就算孙吴再世,诸葛重生,也不能避免敌人察觉己方意图,制定应对策略。
台谏的弹劾,明显过于苛刻了。
右相苏元贞指出,司徒持重之议,是在西军逼近大同,怨军全军反正的时侯发出的。
当时二种已经进军近千里,二折虽然进军七百里,但是朔应沿途,都是天堑。
怨军先叛萧奉先,再叛耶律淳,其性反复,不善加处置,折可大滦河后路难得安稳。
关于后路的安全,本就是每个帅臣应该关注的问题。司徒当时做出缓进的决策,本身是没有毛病的。
敌军调整部署,也是他们应对攻势的必然之举,现在大家当然可以用“失机”之罪弹劾司徒,但是当时谁能未卜先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