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 章|拒胡服赵臣抗旨 争王权燕宫起乱(14 / 17)
子之晓得,戏,要演就要演真切。既然没走武路,文路是要走端正的。为此考虑,子之为这次千古盛典做了精心设计。
整个大典,最难为的是乐舞。禅让大典,乐舞是一定要表演《韶》的。
《韶》也叫《大韶》,共分九章,由箫起韵,是以又称箫韶九成,传说是帝尧让位于舜后,由舜任命一个叫夔的乐官来做乐制舞,以歌颂帝尧的美德及功劳。乐舞分作三个部分,为诗、乐、舞,协调如一,共作九章,亦叫九成。诗为歌颂帝尧的雅颂,由专人吟诵,乐有金、石、土、木、革、丝、竹、匏等八声,分作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镛等多种器具,箫起,钟导。单是钟,就有六十四只,被编作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钮钟,共三组;中、下两层则为甬钟,亦各三组。其他乐器,也都阵势浩大。
整个《大韶》的诗、乐、舞三者,无不为彰显并达成“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这一终极宗旨,是以要求,歌词须文雅,舞步须古朴,曲调须平和,否则,大典就会失去庄严,流于凡俗。
燕是召公的封地,原本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礼乐班底,但在近百年来,礼崩乐坏,这套制度渐渐荒疏了。然而,子之却是性急,任命鹿毛寿为大典司仪,要求乐坊在短短的十余天里拿出整部韶乐与大礼,逼得乐坊令寝食不安,没命没夜地组织全套班底演练。
临时舞台搭建在太庙主殿前面的广场上。广场甚大,单是观礼的席位就设置三千个,依方位摆出三千草席,分作几个区域,王公贵族则按身份贵贱依区域就席,核心席位上还插有木牌,以免因坐错席位而失礼。
卯时整,正礼起始,箫声起,钟磬随之,一人随乐而歌,歌词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共一十六字,据传是帝尧传给帝舜的治世要诀,也算是禅让辞,被舜用作整个乐舞的主题辞。六十四名舞者,男女各半,女扮飞鸟,着羽裳,领舞者为凤;男扮走兽,着兽皮,领舞者为龙。女跳羽舞,男跳干舞。羽舞者持龠(笛)翟(羽具),干舞者持戈矛。羽舞重于礼仪,干舞重于止戈。歌者反复吟唱那一十六字,每唱一字,乐起一韵,舞动一作。乐分九成,每一成三献,每一献歌唱两遍,乐起三十二韵,舞动三十二作。韶乐九成,歌词一样,但吟唱不同,动作迥异。
古《韶》大多失传,大典上的这套《韶》乐,是由燕室乐坊临时发掘出来又经鹿毛寿改造而成的。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歌、乐、舞三者未能充分演练,起乐之后,配合不够协调,中间甚至几次中断,整个过程磕磕绊绊,尤其是演至最后一成,“凤来仪”,不知何处出错,乐声乱了,舞台上顿时鸟兽混杂,乱作一团,乐坊令急得大汗淋漓,好不容易才算压住场面。
虽然如此,整个场面依旧震撼人心。
《韶》乐演完,真正的禅让主题才算开始,燕王哙身着王服,健步走上祭坛,祭拜天地四方,祷告列祖列宗,阐明他何以禅位于贤人子之,之后是历数子之之贤,称子之也是燕室骨血,坚信子之能给燕人带来更大福祉。
燕王讲完,依照帝尧禅让仪式的进程,受让者子之布衣登台,盛赞王哙美德,自谦德不配位,坚辞不受。
王哙再让,子之再辞。
王哙三让,子之三辞。
这些都是提前排演好的戏本。
就在王哙表演最后一次阐让时,太子姬平放声长哭:“父王——”
姬平的哭声打乱了仪式的庄重与静穆。
在场的所有人全看过来。
所有人这也意识到一个事实,燕国还有一个未来的国君,太子姬平。姬平年满十八,依照惯例是可以主政的,王哙若行禅让,让给姬平才是天经地义!
子之脸色煞白。
其实,凌晨起来,燕王哙已经对子之讲了姬平的事,要求子之不得更立太子。子之满口答应。在子之眼里,燕王哙提出这个要求,一定是与姬平事先讨论好了的,这辰光太子长哭,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姬平这声长哭也打断了燕王哙行将结束的仪程。
姬王哙手捧诏书的手在抖动。
姬平再哭一声父王,趋前几步,跪叩于禅让台前。
紧跟姬平的臣子纷纷跨出,跪在姬平身后。
褚敏等部分朝中老臣也跨出来,跪在最后。
更多的人跪下来。
一直响着的音乐戛然而止,场面静得出奇。
燕王哙看向子之,目光求助。
显然,他不晓得如何应对了。
眼见功败垂成,子之急了,脑子飞快地转起来,但脑海一片茫然。 ↑返回顶部↑
整个大典,最难为的是乐舞。禅让大典,乐舞是一定要表演《韶》的。
《韶》也叫《大韶》,共分九章,由箫起韵,是以又称箫韶九成,传说是帝尧让位于舜后,由舜任命一个叫夔的乐官来做乐制舞,以歌颂帝尧的美德及功劳。乐舞分作三个部分,为诗、乐、舞,协调如一,共作九章,亦叫九成。诗为歌颂帝尧的雅颂,由专人吟诵,乐有金、石、土、木、革、丝、竹、匏等八声,分作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镛等多种器具,箫起,钟导。单是钟,就有六十四只,被编作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钮钟,共三组;中、下两层则为甬钟,亦各三组。其他乐器,也都阵势浩大。
整个《大韶》的诗、乐、舞三者,无不为彰显并达成“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这一终极宗旨,是以要求,歌词须文雅,舞步须古朴,曲调须平和,否则,大典就会失去庄严,流于凡俗。
燕是召公的封地,原本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礼乐班底,但在近百年来,礼崩乐坏,这套制度渐渐荒疏了。然而,子之却是性急,任命鹿毛寿为大典司仪,要求乐坊在短短的十余天里拿出整部韶乐与大礼,逼得乐坊令寝食不安,没命没夜地组织全套班底演练。
临时舞台搭建在太庙主殿前面的广场上。广场甚大,单是观礼的席位就设置三千个,依方位摆出三千草席,分作几个区域,王公贵族则按身份贵贱依区域就席,核心席位上还插有木牌,以免因坐错席位而失礼。
卯时整,正礼起始,箫声起,钟磬随之,一人随乐而歌,歌词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共一十六字,据传是帝尧传给帝舜的治世要诀,也算是禅让辞,被舜用作整个乐舞的主题辞。六十四名舞者,男女各半,女扮飞鸟,着羽裳,领舞者为凤;男扮走兽,着兽皮,领舞者为龙。女跳羽舞,男跳干舞。羽舞者持龠(笛)翟(羽具),干舞者持戈矛。羽舞重于礼仪,干舞重于止戈。歌者反复吟唱那一十六字,每唱一字,乐起一韵,舞动一作。乐分九成,每一成三献,每一献歌唱两遍,乐起三十二韵,舞动三十二作。韶乐九成,歌词一样,但吟唱不同,动作迥异。
古《韶》大多失传,大典上的这套《韶》乐,是由燕室乐坊临时发掘出来又经鹿毛寿改造而成的。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歌、乐、舞三者未能充分演练,起乐之后,配合不够协调,中间甚至几次中断,整个过程磕磕绊绊,尤其是演至最后一成,“凤来仪”,不知何处出错,乐声乱了,舞台上顿时鸟兽混杂,乱作一团,乐坊令急得大汗淋漓,好不容易才算压住场面。
虽然如此,整个场面依旧震撼人心。
《韶》乐演完,真正的禅让主题才算开始,燕王哙身着王服,健步走上祭坛,祭拜天地四方,祷告列祖列宗,阐明他何以禅位于贤人子之,之后是历数子之之贤,称子之也是燕室骨血,坚信子之能给燕人带来更大福祉。
燕王讲完,依照帝尧禅让仪式的进程,受让者子之布衣登台,盛赞王哙美德,自谦德不配位,坚辞不受。
王哙再让,子之再辞。
王哙三让,子之三辞。
这些都是提前排演好的戏本。
就在王哙表演最后一次阐让时,太子姬平放声长哭:“父王——”
姬平的哭声打乱了仪式的庄重与静穆。
在场的所有人全看过来。
所有人这也意识到一个事实,燕国还有一个未来的国君,太子姬平。姬平年满十八,依照惯例是可以主政的,王哙若行禅让,让给姬平才是天经地义!
子之脸色煞白。
其实,凌晨起来,燕王哙已经对子之讲了姬平的事,要求子之不得更立太子。子之满口答应。在子之眼里,燕王哙提出这个要求,一定是与姬平事先讨论好了的,这辰光太子长哭,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姬平这声长哭也打断了燕王哙行将结束的仪程。
姬王哙手捧诏书的手在抖动。
姬平再哭一声父王,趋前几步,跪叩于禅让台前。
紧跟姬平的臣子纷纷跨出,跪在姬平身后。
褚敏等部分朝中老臣也跨出来,跪在最后。
更多的人跪下来。
一直响着的音乐戛然而止,场面静得出奇。
燕王哙看向子之,目光求助。
显然,他不晓得如何应对了。
眼见功败垂成,子之急了,脑子飞快地转起来,但脑海一片茫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