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秦始皇(2 / 2)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驰道。
很有名的驰道就有九条,例如出今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山东的东方道等等。但之后连年征战,损毁了许多,也有各国分崩离析之后拆掉的,所剩无几。
去过博物馆的都知道,秦代的马车,车轮很特别,就是因为,这马车既能上驰道行驶,也能在平常的路上行驶。
嗯,感觉更像穿越的了。
总之,驰道的建筑流程,基本就是厚筑路基、在路基上铺枕木,枕木上加轨道,车沿着轨道奔驰。这和现代铁轨的铺设原理没什么差别,差别只在于,车子的牵引力不是用蒸汽机车,而是用马匹来拉动。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因为用了轨道,车轮摩擦力大大减小,可以一次性拉很多货物,还可以链接好多个车箱,据说行驶速度每小时就能达到六七十里,一昼夜能达到一千三四百里左右,比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近一倍。
然后根据马的体力,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站点,也就是“换马站”,到时候,会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卸下拉车马匹,换上新的马匹。
端亲王道:“你的意思是?”
晏时玥道:“青鸟快递啊!要做就做大,这事情朝廷不做,还有谁能做呢?”
秦始皇时期的枕木,做过防腐处理之后,后世仍能保存完好,所以这驰道修了,真的是可以传于后世的。
而且若是萧棠枝那边有了进展,也可以启用蒸汽火车,但,一定时期之内,就算萧棠枝造出来了,她也不想投入使用,还是那句话,要稳着来,走的太快,会打乱现有的社会结构,还有可能引起野心家的觊觎,一定要慢慢来。
端亲王背着手儿,在室中踱来踱去。
这个工程,太大了,时间金钱精力上都是耗费巨大。
晏时玥等了片刻,知道这个决定很难下,也不催他,就起身走了。
她先忙自己的事儿。
她跟承圣帝商议之后,放出风声,说上书房的几位小皇子和世家公子,喜欢各地的民俗诗歌,想借此了解各处的风物人情,浅显流畅者为佳。
然后又叫许问渠写了一首做例子。
关键就是特色,体现当地的特产、风俗、风景种种。
然后她又找了个日子,与许问渠几人,一起宴请了几个她挑中的小说作者,让他按她们提出的修改意见改好了之后,玥坊会出资,免费帮忙刊印一千套,之后若有银子可以加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态度如此明确,大家又不是傻的,自然纷纷向这个方向努力。
而且这个年代的人,对于琢磨上意,是很有几分心得的,真到了二三品大员那个层面,会考虑一些诸如新帝对福晏殿下的容忍度有多高……这种种的问题,但对于底层官员来说,真的不用想太多,不管怎么着这都是一条金大腿,抱就是了。
于是许多官员各施手段,要不自己写,要不找人写。
选择多了,自然可以优中选优。
而且这些人有许多并不缺银子,自己就可以刊印,著者成名,荐者也在相爷面前挂个名儿,皆大欢喜。 ↑返回顶部↑
很有名的驰道就有九条,例如出今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山东的东方道等等。但之后连年征战,损毁了许多,也有各国分崩离析之后拆掉的,所剩无几。
去过博物馆的都知道,秦代的马车,车轮很特别,就是因为,这马车既能上驰道行驶,也能在平常的路上行驶。
嗯,感觉更像穿越的了。
总之,驰道的建筑流程,基本就是厚筑路基、在路基上铺枕木,枕木上加轨道,车沿着轨道奔驰。这和现代铁轨的铺设原理没什么差别,差别只在于,车子的牵引力不是用蒸汽机车,而是用马匹来拉动。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因为用了轨道,车轮摩擦力大大减小,可以一次性拉很多货物,还可以链接好多个车箱,据说行驶速度每小时就能达到六七十里,一昼夜能达到一千三四百里左右,比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近一倍。
然后根据马的体力,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站点,也就是“换马站”,到时候,会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卸下拉车马匹,换上新的马匹。
端亲王道:“你的意思是?”
晏时玥道:“青鸟快递啊!要做就做大,这事情朝廷不做,还有谁能做呢?”
秦始皇时期的枕木,做过防腐处理之后,后世仍能保存完好,所以这驰道修了,真的是可以传于后世的。
而且若是萧棠枝那边有了进展,也可以启用蒸汽火车,但,一定时期之内,就算萧棠枝造出来了,她也不想投入使用,还是那句话,要稳着来,走的太快,会打乱现有的社会结构,还有可能引起野心家的觊觎,一定要慢慢来。
端亲王背着手儿,在室中踱来踱去。
这个工程,太大了,时间金钱精力上都是耗费巨大。
晏时玥等了片刻,知道这个决定很难下,也不催他,就起身走了。
她先忙自己的事儿。
她跟承圣帝商议之后,放出风声,说上书房的几位小皇子和世家公子,喜欢各地的民俗诗歌,想借此了解各处的风物人情,浅显流畅者为佳。
然后又叫许问渠写了一首做例子。
关键就是特色,体现当地的特产、风俗、风景种种。
然后她又找了个日子,与许问渠几人,一起宴请了几个她挑中的小说作者,让他按她们提出的修改意见改好了之后,玥坊会出资,免费帮忙刊印一千套,之后若有银子可以加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态度如此明确,大家又不是傻的,自然纷纷向这个方向努力。
而且这个年代的人,对于琢磨上意,是很有几分心得的,真到了二三品大员那个层面,会考虑一些诸如新帝对福晏殿下的容忍度有多高……这种种的问题,但对于底层官员来说,真的不用想太多,不管怎么着这都是一条金大腿,抱就是了。
于是许多官员各施手段,要不自己写,要不找人写。
选择多了,自然可以优中选优。
而且这些人有许多并不缺银子,自己就可以刊印,著者成名,荐者也在相爷面前挂个名儿,皆大欢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