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节(3 / 4)
电影结束时,直到灯光亮起,偌大的影院里都没什么声音。大约几分钟后,有人小声问同伴,“他还活着吗?”
“没有吧?”
“可能是,死亡与新生并存吧。”
午夜场的首映看得人并不多,电影院里只稀稀拉拉坐了一大半人,这些观影人大多是成年人,此时他们有些感性的人在小声啜泣,有些则对视一眼,相顾无言。
只有一个看上去大约五十出头的男人,坐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无声的流泪。
这部电影普通人看了或许会感动,可对于有过坐牢经历的人来看,确是能够得到深刻共鸣,催人泪下。
主角所面对的事情,在不久的几个月前,中年男人也刚刚经历过。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直到影院里已经只有寥寥数人时,中年男人已经从默默流泪到嚎啕大哭。
叶舟和江亭远离开影院,昏黄的路灯下两人慢慢向前走着。
“江哥你觉得这部电影,票房会如何?”叶舟开口问道。
江亭远想了想,实话实说道:“票房应该不会很好。”
片子题材毕竟小众,质量虽然高,但到底被题材局限。它的确符合一部得奖片的质量,可大多能够得奖的电影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受众小,在影评人和专业评委眼中,何飞扬这部电影剧情上虽然瑕,胜在瑕不掩瑜。
何飞扬对光影的处理非常优秀,整部电影几乎不用刻意去说什么台词,只要光影和镜头的切换就能直接将调动气氛。
可能够被小众所接纳往往却意味着很难被大众接受,在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人眼中这部作品像是一块瑰宝,而在普通人眼里,它就只是一部电影,一部有些晦涩难懂的电影。
想要用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大杀四方,可能性显然不大。
此外,《铁窗泪》这部电影的导演本身没有叶舟那么大的话题度,想要复制《逐光》的成功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
与其说是话题度,不如说是争议。
叶舟当时拍《逐光》是有一个大前提条件的,即《一场闹剧》大爆和毁誉参半的口碑,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非常讨厌。
《逐光》虽然从始至终没做什么营销,可《一场闹剧》却是做的轰轰烈烈。让叶舟都没想到的是,《一场闹剧》的营销甚至作用到了《逐光》身上。
叶舟这个导演本就争议不断,有人说他有才华,有人说他不过是投机取巧加上运气爆表,这才有了接连两部电影的成功。
不是没人想要效仿叶舟三年前为《一场闹剧》所做的营销,但当时是天时地利人和,想要复制当时的盛况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叶舟本人也没办法保证自己能再次复制那一时期的盛况,更别说其他人了。
所以,《铁窗泪》和《逐光》虽然同为小众题材,但叶舟可以吃上部电影的红利,《铁窗泪》却没什么红利可吃。
江亭远想到的事情,叶舟其实之前也想过,甚至和柳昭何飞扬都讨论过这件事情,但他们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放在贺岁档。
叶舟叹了口气,声音里有些无奈,“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这部电影放在贺岁档,票房虽然不会太好,但毕竟观影基数放在这里,即便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别看叶舟面对院线负责人时吹得天花乱坠,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未来前景相当可观,大饼画的别提多圆了,然而事实情况却远不如描绘的那么好。
《铁窗泪》放在贺岁档还能凭着巨大的观影人流量拿到些票房,倘若放在其他时期,只会更惨,搞不好成本都收不回来。
那奖片就这点不好,虽然有名了,却失了利。叶舟不在乎这点利,但何飞扬和柳昭是独立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不可能每部都让叶舟投资,叶舟能做的只是让这部电影票房不要太扑。
有口碑,又有过的去的票房,就间接象征了何飞扬和柳昭的能力,将来无论是拉投资还是组团队,甚至是联系院线时履历都会好看很多,路也好走太多。
经过几年的相处,他和他所投资的这三个项目及其成员早就不只是最初的那种投资与被投资关系,以真心换真心,现在几人之间与其说是合作者,更像是关系很好的老朋友。 ↑返回顶部↑
“没有吧?”
“可能是,死亡与新生并存吧。”
午夜场的首映看得人并不多,电影院里只稀稀拉拉坐了一大半人,这些观影人大多是成年人,此时他们有些感性的人在小声啜泣,有些则对视一眼,相顾无言。
只有一个看上去大约五十出头的男人,坐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无声的流泪。
这部电影普通人看了或许会感动,可对于有过坐牢经历的人来看,确是能够得到深刻共鸣,催人泪下。
主角所面对的事情,在不久的几个月前,中年男人也刚刚经历过。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直到影院里已经只有寥寥数人时,中年男人已经从默默流泪到嚎啕大哭。
叶舟和江亭远离开影院,昏黄的路灯下两人慢慢向前走着。
“江哥你觉得这部电影,票房会如何?”叶舟开口问道。
江亭远想了想,实话实说道:“票房应该不会很好。”
片子题材毕竟小众,质量虽然高,但到底被题材局限。它的确符合一部得奖片的质量,可大多能够得奖的电影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受众小,在影评人和专业评委眼中,何飞扬这部电影剧情上虽然瑕,胜在瑕不掩瑜。
何飞扬对光影的处理非常优秀,整部电影几乎不用刻意去说什么台词,只要光影和镜头的切换就能直接将调动气氛。
可能够被小众所接纳往往却意味着很难被大众接受,在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人眼中这部作品像是一块瑰宝,而在普通人眼里,它就只是一部电影,一部有些晦涩难懂的电影。
想要用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大杀四方,可能性显然不大。
此外,《铁窗泪》这部电影的导演本身没有叶舟那么大的话题度,想要复制《逐光》的成功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
与其说是话题度,不如说是争议。
叶舟当时拍《逐光》是有一个大前提条件的,即《一场闹剧》大爆和毁誉参半的口碑,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非常讨厌。
《逐光》虽然从始至终没做什么营销,可《一场闹剧》却是做的轰轰烈烈。让叶舟都没想到的是,《一场闹剧》的营销甚至作用到了《逐光》身上。
叶舟这个导演本就争议不断,有人说他有才华,有人说他不过是投机取巧加上运气爆表,这才有了接连两部电影的成功。
不是没人想要效仿叶舟三年前为《一场闹剧》所做的营销,但当时是天时地利人和,想要复制当时的盛况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叶舟本人也没办法保证自己能再次复制那一时期的盛况,更别说其他人了。
所以,《铁窗泪》和《逐光》虽然同为小众题材,但叶舟可以吃上部电影的红利,《铁窗泪》却没什么红利可吃。
江亭远想到的事情,叶舟其实之前也想过,甚至和柳昭何飞扬都讨论过这件事情,但他们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放在贺岁档。
叶舟叹了口气,声音里有些无奈,“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这部电影放在贺岁档,票房虽然不会太好,但毕竟观影基数放在这里,即便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别看叶舟面对院线负责人时吹得天花乱坠,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未来前景相当可观,大饼画的别提多圆了,然而事实情况却远不如描绘的那么好。
《铁窗泪》放在贺岁档还能凭着巨大的观影人流量拿到些票房,倘若放在其他时期,只会更惨,搞不好成本都收不回来。
那奖片就这点不好,虽然有名了,却失了利。叶舟不在乎这点利,但何飞扬和柳昭是独立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不可能每部都让叶舟投资,叶舟能做的只是让这部电影票房不要太扑。
有口碑,又有过的去的票房,就间接象征了何飞扬和柳昭的能力,将来无论是拉投资还是组团队,甚至是联系院线时履历都会好看很多,路也好走太多。
经过几年的相处,他和他所投资的这三个项目及其成员早就不只是最初的那种投资与被投资关系,以真心换真心,现在几人之间与其说是合作者,更像是关系很好的老朋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