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228】4000+(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点儿不简单,要不也不会折腾到这个点儿吃饭。
  当然,一些准备工作她在空间的时候就做好了。
  你比如将玉米面和黄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冷水和面,像做白面馒头那样进行“发酵”。
  待发出酸味,开始用手揉面。
  这一步关系着整个粘豆包制作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口味和色泽,所以对发面人的要求较高。
  一般传统发面的人应该是家里相貌较好,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据说这样发出来的面就如其人一般,入口细滑,带有丝丝甜意,色泽金黄。
  这一点,她应该符合条件,哦?哈哈~~
  第二步就是制馅。
  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备用。
  这一步掌握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关重要,如果干了或者稀了,都意味着馅料的失败。
  需要费时调好,糖量最好少一些,防止口味不同。
  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铺有波罗叶或梨树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也可不放苏子叶或梨树叶,改垫其他东西,只要能捡起来豆包即可)
  由于粘豆包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所以在东北,传统的做法是一般在初冬时把过冬的粘豆包包好,蒸出锅后放在盖帘上在外面室温冻上一个夜晚。蒸熟冻完后的粘豆包成型不散,再吃时在锅里热透了就可以了。
  (放心,今天这一章会多出个几百字,免得大家说我凑字数)
  曾尛第一次做出来的黄豆包显然是不成功的,起码没有人家图片上的那么好看,豆沙酱煮的破了皮,煮豆的水分没掌握好,糖量也没放太多,因为要照顾老爷子和老太太的口味儿,太甜了他们吃不惯。
  正好她家院子门前种了几棵紫苏,紫苏的叶子摘下来铺到蒸笼上,还真的很方便。
  大家都是第一次是粘豆包,热乎乎烫手的时候,姐儿仨就呼哧呼哧的来回颠倒着手,一边吹一边往嘴里咬,那馋嘴的小模样,曾尛看着非常满足。
  “我第一次做,没做好,下次有机会,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的!”
  粘豆包也能蘸白糖吃,吃起来的时候,香甜粘嘴,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味道更是香酥脆甜,小孩子们冬季里还愿啃冻豆包,练其牙齿,吃着玩。
  再复杂一点的话,可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种糊香豆味,叫做“驴打滚儿”。
  几个丫头吃的时候,曾尛收拾了二十个出来,跑到二叔三叔家各送过去十个。
  他们家剩下的二三十个,估计能吃上好几天。
  “姐,这豆包可真好看,颜色贼漂亮,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豆包!”
  “这和姐姐之前蒸的白面豆沙包不一样呢,不过我感觉两种吃食各有特色。”
  “说起这粘豆包啊,其实也叫豆包,最早起源于满族,因为满族人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砍柴等等。
  其实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都非常的普遍,只不过做法不太一样,你看之前我给你们做的都是磨成细粉的豆沙粉做的,还有一些是和红薯红豆柿饼掺和在一起做的豆包,也非常好吃,为了制作美食啊,大家集思广益,各有各的地方特色,是人们冬季或者过年的时候,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据我所知,粘豆包一般都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
  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
  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你们再看今年,其实形势非常不好,全国各地都在闹灾,咱们能吃上一顿粘豆包啊,真的挺不容易的。”
  “姐,那这大黄米是啥啊,是咱们这边的小米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