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欧洲联合舰队(1 / 2)
鲁道夫访华期间,德军的ss-7洲际弹道导弹项目试验失败,导致鲁道夫在谈判桌上同中华帝国争执军备扩张问题变得十分被动,最终无果而返。
导弹试验场的爆炸,造成德联十几名关键科学家遇难,愤怒的希特勒当即取消了ss-7洲际弹道导弹项目。但中华帝国的军备扩张给德联巨大的战略压迫感,希特勒取消了ss-7远程洲际弹道导弹项目,就必须用其他项目来替代。
好高骛远的希特勒终于降低的要求,德联战略武器管理委员会于是将ss-4中程弹道导弹项目提上日程。
早在二战中期,德国就开始使用中程导弹对英国进行战略轰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德联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多,因此ss-4中程弹道导弹项目便开始了。
从1947年上半年至1948年下半年,德联成功的进行了ss-4中程弹道导弹的试验。而中华帝国的特工也未能再成功的进行破坏,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去窃取有关ss-4弹道导弹的相关数据。
根据中华帝国军方所掌握的数据显示,德联ss-4中程弹道导弹全长21米,直径1.1~1.7米,最大射程198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2.5吨,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弹头重量700公斤,爆炸当量估计在15万吨,误差5公里,其燃料加注时间约为5分钟,采用地面阵地或发射井发射。
这种水平的洲际弹道导弹,是无法跟中华帝国的西北风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相提并论的。不过,中华帝国西疆和北疆还有广大的领土跟德联沙俄地区接壤,不排除战时敌人将ss-4导弹部署到中德边境地区,这样对中华帝国同样威胁很大。
同时,中华帝国的导弹都是长程洲际弹道导弹,成本显然比德联的中程弹道导弹高得多。一旦双方打起来,中华帝国虽然在远程打击上面占便宜,但中近程却是吃亏的。
另外,中华帝国用来围堵德联和北约国家的前沿阵地上,英国、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家很是担心德联的ss-4弹道导弹,纷纷要求中华帝国将西北风系列弹道导弹部署在他们国家,给他们安全感。
可中华帝国军方认为将长程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第一线是不明智的,对付德联,只需要在前线国家部署中短程弹道导弹即可。
为此,中华帝国军方针对德联的ss-4中程弹道导弹研发了卫士-1型中程弹道导弹。
中华帝国在导弹武器上面的技术领先德联至少二十年水平,因此尽管中华帝国晚于德联开发中程弹道导弹技术,但却几乎跟德联一起正式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因此在战略上一点都没有落后。
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基于中华帝国在二战前开发的v2导弹筒体设计,只不过更新了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导航设备,使其速度更快、飞行更稳定,打击精度更高,成为中程弹道导弹家族里的明星。
卫士1为中华帝国第一代采用一级液体燃料单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由皇家飞机公司研制,于光华四十八年六月实弹试飞成功,同年九月开始装备中华帝国战略导弹部队,次年二月批量生产装备给英国朴茨茅斯基地的中华帝国陆军。
针对德联计划部署50枚至95枚ss-3中程弹道导弹的情报,中华帝国首批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计划部署100枚,总装备费用9亿龙币,导弹单价75万龙币。100枚编成5个导弹中队,每中队导弹20枚,每枚置于1座发射井中。直到光华六十三年四月,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才退役,由更先进的卫士-2中程弹道导弹所取代。
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数据整体上都强于德联的ss-4中程弹道导弹。其全 长19.8米,直径1.8~2.24米,最大射程 32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49.9吨。其装载的核弹头型号为 光华四十五年式(w-45),五年后更换为光华四十九年式,弹头重量达到1800公斤,核弹当量50万吨,燃料加注时间9分钟,精度在3公里以内,采用地面垂直发射方式或者地下发射井。
尽管中华帝国的财力雄厚,首批部署的中程弹道导弹数量也比德联的多,但中华帝国处于攻方,对德联和北约进行战略包围,100枚卫士1型导弹分散在英国、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家,对德联的压力不是很大。
原本中华帝国军方计划大规模部署的,但最终被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叫停了。因为王辰浩很清楚,核战争很难打起来,核武器的作用仅仅是威慑敌人。有却是用不上,没有却是万万不行。只要保持对德联的战略压力,迫使德联进行相应的军备竞赛即可,因为中华帝国的真正目的是拖垮德联的经济基础。
德联战后初期的财政困难,但希特勒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了军费开支。
除了在核导弹上面同中华帝国对抗外,面对中华帝国庞大的海军扩充计划,希特勒重建德国公海舰队的野心再度膨胀了起来。
为了打破中华帝国对整个德联的海上封锁,北约国家纷纷支持德联重建公海舰队的计划。
按照okw情报局所掌握的情报,中华帝国在1950年以后将拥有至少五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和二十艘核潜艇,加上原有的11艘常规航空母舰、13艘超级战列舰、187艘巡洋舰、1045艘驱逐舰,以及近530艘常规潜艇,中华帝国海军力量会得到空前的加强。
单独面对中华帝国海军就足以令整个北约国家恐惧了,如果算上英国、土耳其、兰芳、新加坡等华约组织的海军力量则更为庞大。
但希特勒还是力排众议,强行在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拨款270亿马克(35亿龙币)用于重建公海舰队。不过,此时已经是整个欧洲德联时代了,因此舰队的名字被命名为欧洲联合舰队,用以笼络欧洲各国的支持。
三十五亿龙币是无法打造一支可以抗衡中华帝国海军的欧洲联合舰队的,希特勒希望以后每年拨款十几亿龙币,在未来十年内能够追上中华帝国海军,或者达到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70%即可。
但很显然这个计划是非常艰巨的,至少以目前德联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的,除非欧洲人都饿着肚子。
欧洲联合舰队计划很快出台了,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德联在今后三年内将为联合舰队建造2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和3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40艘巡洋舰,260艘驱逐舰和140艘潜艇,其中核潜艇40艘。
显然,三十五亿龙币根本造不了这么多的战舰。就算计划经济体制下德联人能够完成,很多战舰他们也无法完成,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够。
就拿航空母舰来说,德联仅仅能够仿制中华帝国和英国早期的航空母舰,却偏偏碰上航母舰载机已经抛弃螺旋桨战斗机时代进入喷气式战机时代,原本用于螺旋桨飞机起降的航母平台已经不能够为喷气式舰载机服务了。而关键的蒸汽弹射技术被中华帝国严格管控,德联无法获得。研究蒸汽弹射需要时间,喷气式战斗机从陆上转移到航母平台上的训练更需要时间。而后者所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因为要培养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偏偏德国一开始就不重视航母,所以此时就成为最大的短板了。
最终,德国海军暂时放弃了航母建造工作,改为建造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以近海防御为主,利用陆上飞机来对抗海面上的华约航空母舰。 ↑返回顶部↑
导弹试验场的爆炸,造成德联十几名关键科学家遇难,愤怒的希特勒当即取消了ss-7洲际弹道导弹项目。但中华帝国的军备扩张给德联巨大的战略压迫感,希特勒取消了ss-7远程洲际弹道导弹项目,就必须用其他项目来替代。
好高骛远的希特勒终于降低的要求,德联战略武器管理委员会于是将ss-4中程弹道导弹项目提上日程。
早在二战中期,德国就开始使用中程导弹对英国进行战略轰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德联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多,因此ss-4中程弹道导弹项目便开始了。
从1947年上半年至1948年下半年,德联成功的进行了ss-4中程弹道导弹的试验。而中华帝国的特工也未能再成功的进行破坏,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去窃取有关ss-4弹道导弹的相关数据。
根据中华帝国军方所掌握的数据显示,德联ss-4中程弹道导弹全长21米,直径1.1~1.7米,最大射程198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2.5吨,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弹头重量700公斤,爆炸当量估计在15万吨,误差5公里,其燃料加注时间约为5分钟,采用地面阵地或发射井发射。
这种水平的洲际弹道导弹,是无法跟中华帝国的西北风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相提并论的。不过,中华帝国西疆和北疆还有广大的领土跟德联沙俄地区接壤,不排除战时敌人将ss-4导弹部署到中德边境地区,这样对中华帝国同样威胁很大。
同时,中华帝国的导弹都是长程洲际弹道导弹,成本显然比德联的中程弹道导弹高得多。一旦双方打起来,中华帝国虽然在远程打击上面占便宜,但中近程却是吃亏的。
另外,中华帝国用来围堵德联和北约国家的前沿阵地上,英国、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家很是担心德联的ss-4弹道导弹,纷纷要求中华帝国将西北风系列弹道导弹部署在他们国家,给他们安全感。
可中华帝国军方认为将长程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第一线是不明智的,对付德联,只需要在前线国家部署中短程弹道导弹即可。
为此,中华帝国军方针对德联的ss-4中程弹道导弹研发了卫士-1型中程弹道导弹。
中华帝国在导弹武器上面的技术领先德联至少二十年水平,因此尽管中华帝国晚于德联开发中程弹道导弹技术,但却几乎跟德联一起正式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因此在战略上一点都没有落后。
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基于中华帝国在二战前开发的v2导弹筒体设计,只不过更新了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导航设备,使其速度更快、飞行更稳定,打击精度更高,成为中程弹道导弹家族里的明星。
卫士1为中华帝国第一代采用一级液体燃料单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由皇家飞机公司研制,于光华四十八年六月实弹试飞成功,同年九月开始装备中华帝国战略导弹部队,次年二月批量生产装备给英国朴茨茅斯基地的中华帝国陆军。
针对德联计划部署50枚至95枚ss-3中程弹道导弹的情报,中华帝国首批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计划部署100枚,总装备费用9亿龙币,导弹单价75万龙币。100枚编成5个导弹中队,每中队导弹20枚,每枚置于1座发射井中。直到光华六十三年四月,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才退役,由更先进的卫士-2中程弹道导弹所取代。
卫士-1中程弹道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数据整体上都强于德联的ss-4中程弹道导弹。其全 长19.8米,直径1.8~2.24米,最大射程 32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49.9吨。其装载的核弹头型号为 光华四十五年式(w-45),五年后更换为光华四十九年式,弹头重量达到1800公斤,核弹当量50万吨,燃料加注时间9分钟,精度在3公里以内,采用地面垂直发射方式或者地下发射井。
尽管中华帝国的财力雄厚,首批部署的中程弹道导弹数量也比德联的多,但中华帝国处于攻方,对德联和北约进行战略包围,100枚卫士1型导弹分散在英国、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家,对德联的压力不是很大。
原本中华帝国军方计划大规模部署的,但最终被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叫停了。因为王辰浩很清楚,核战争很难打起来,核武器的作用仅仅是威慑敌人。有却是用不上,没有却是万万不行。只要保持对德联的战略压力,迫使德联进行相应的军备竞赛即可,因为中华帝国的真正目的是拖垮德联的经济基础。
德联战后初期的财政困难,但希特勒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了军费开支。
除了在核导弹上面同中华帝国对抗外,面对中华帝国庞大的海军扩充计划,希特勒重建德国公海舰队的野心再度膨胀了起来。
为了打破中华帝国对整个德联的海上封锁,北约国家纷纷支持德联重建公海舰队的计划。
按照okw情报局所掌握的情报,中华帝国在1950年以后将拥有至少五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和二十艘核潜艇,加上原有的11艘常规航空母舰、13艘超级战列舰、187艘巡洋舰、1045艘驱逐舰,以及近530艘常规潜艇,中华帝国海军力量会得到空前的加强。
单独面对中华帝国海军就足以令整个北约国家恐惧了,如果算上英国、土耳其、兰芳、新加坡等华约组织的海军力量则更为庞大。
但希特勒还是力排众议,强行在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拨款270亿马克(35亿龙币)用于重建公海舰队。不过,此时已经是整个欧洲德联时代了,因此舰队的名字被命名为欧洲联合舰队,用以笼络欧洲各国的支持。
三十五亿龙币是无法打造一支可以抗衡中华帝国海军的欧洲联合舰队的,希特勒希望以后每年拨款十几亿龙币,在未来十年内能够追上中华帝国海军,或者达到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70%即可。
但很显然这个计划是非常艰巨的,至少以目前德联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的,除非欧洲人都饿着肚子。
欧洲联合舰队计划很快出台了,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德联在今后三年内将为联合舰队建造2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和3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40艘巡洋舰,260艘驱逐舰和140艘潜艇,其中核潜艇40艘。
显然,三十五亿龙币根本造不了这么多的战舰。就算计划经济体制下德联人能够完成,很多战舰他们也无法完成,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够。
就拿航空母舰来说,德联仅仅能够仿制中华帝国和英国早期的航空母舰,却偏偏碰上航母舰载机已经抛弃螺旋桨战斗机时代进入喷气式战机时代,原本用于螺旋桨飞机起降的航母平台已经不能够为喷气式舰载机服务了。而关键的蒸汽弹射技术被中华帝国严格管控,德联无法获得。研究蒸汽弹射需要时间,喷气式战斗机从陆上转移到航母平台上的训练更需要时间。而后者所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因为要培养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偏偏德国一开始就不重视航母,所以此时就成为最大的短板了。
最终,德国海军暂时放弃了航母建造工作,改为建造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以近海防御为主,利用陆上飞机来对抗海面上的华约航空母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