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4 / 7)
“才一万多元?”段祺瑞大为诧异。
“是的。一万多元已经很不少了,饷是平时就有的——”
“好了,好了!”段祺瑞不愿听他借题发挥的话,“你的报销办不办都不要紧,我另外拨款子给你。”
这一次讨逆军事,前后不过十天工夫,但靳云鹏与段芝贵的军费,一共五笔:“讨逆军总司令部七十万元”;“直隶垫拨讨逆军总司令部十五万元”,所谓“垫拨”是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另外给曹锟十五万;“士兵犒赏十万元”;“陆军部收来临时增加军队七十万元”,这笔款子专用来解散辫子兵;“遣留东厂胡同卫队及冯德麟部下用款二十万元”,东厂胡同指黎元洪的私邸而言。总共报销了一百八十五万元。
但是讨逆军的主力第十六混成旅,军费只报一万多元,相形之下,花账未免太大了。所以干脆不要冯玉祥报销,除了事先已经送过的款子以外,决定再拨五万大洋。
冯玉祥带兵的作风是,凡遇大笔款项收入,首先考虑的事是买军火。这一回他想买一门大炮,可是派人到王府井大街的洋行里一打听,一门炮起码要二十万,只好知难而退。
于是有个连长石友三建议:“冯德麟进关是带了手枪队来的。冯德麟一垮,手枪队的手枪都三文不值两文地卖掉了,流落在前门外店铺里的很不少。咱们不如收买手枪,成立一个手枪队。”
冯玉祥接纳了这个建议,而且将收买手枪的差使,就交给了石友三。他是吉林人,冯德麟的手枪队中,有不少是他的同乡,如今流落在北京的,也还有好几个。石友三找到一个同乡,了解了情况以后,便去找一家字号叫作“求增号”的军装铺,一谈即妥。称为“自来得”的手枪倒不贵,每支不过四五十元,但光有枪没有子弹也无用,一发子弹要一块两毛,每支枪配一百发子弹,总数便得一百六七十元。
当时军阀的风气,以成立手枪队作卫队为时髦。冯玉祥当然不为了赶时髦,照连的编制,组成两个手枪队,将李鸣钟的营副刘汝明调为旅部副官,管理这两个手枪队,一面训练,一面南下援闽——这是段祺瑞左右的一条调虎离山之计,省得冯玉祥专门在京里说些“怪话”。
梁启超入阁,有两大计划:第一是认为张勋复辟,中华民国的法统即已中断,所以主张照武昌起义后的先例,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制定国会组织及选举法。这话表面上听来言之成理,但稍微多想一想,便先站不住脚。最明显的一点,如果法统中断,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约法而产生的大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亦应去职,那一来不是搞得天下大乱了?
第二是想利用缓付的庚子赔款与币制借款,来彻底改革币制,整顿金融。这是书生论政的理想,行得通行不通,且可不说;眼前的业务,不能不管。财政总长如主持中馈的主妇,多少人等着要开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库如洗的财政总长,恐怕梁士诒都干不了,何况从没有财经界经历的梁启超?这一点当然是预先可以想到的,因而早就物色好了一名次长来“管家”。
这名次长就是王克敏,由张君劢代为接头。初意请他以次长专管监务,王克敏不愿,提了三个条件:第一,总长不可多立计划;第二,不可多交条子;第三,不光是管监务,还要管部务。
这不是“管家”,而是想要“当家”。张君劢劝梁启超接受他的条件,因为王克敏有两个条件,恰是梁启超所必须而缺少的:第一,民国元年王克敏做直隶交涉使,北京各外国银行为了偿还外债问题,提出交涉,王克敏很出了一番气力,替他们直接向财政部接头,结果相当圆满,所以各外国银行都买他的账;第二,王克敏是富家子出身,声色犬马,无一不好,而且挥金如土,慷慨之至,因此,冯、段的幕府中跟他有交情的很多,此外实力派的军阀,如曹锟、倪嗣冲,都跟他有相当的渊源,一定可以做到政通人和的境地。
这一外一内的两种关系,足补梁启超之不足,因而欣然同意。当然,梁启超一到任,还谈不到改革币制、整理金融,首要之事是要先把临时参议院召集起来。因为对德宣战问题,不独是段祺瑞的一大政治主张,激出复辟这场闹剧,推原论始,亦由对德外交政策而起。一旦大权在握,当然要实现他的主张。此又不仅是抱负舒展之快,而且还关联着一个决定段祺瑞政治生命的大问题。
原来段祺瑞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武力统一中国。既然用武,当然要饷、要军械,是件最花钱的事。正好日本长州藩阀出身的寺内正毅组阁,一反袁世凯时代大隈重信内阁的狰狞面目,改用笑脸发动银弹攻势,决定将过剩的资本,投入中国。于是由久任北洋政府顾问的阪西利八郎,介绍一个经济专家西原龟三来见曹汝霖。据说他是寺内的亲信,在寺内当朝鲜总督时,经济问题都由西原在幕后策划。这一次亦是奉了寺内的密令,来做经济提携的修好之计。
当时曹汝霖是交通银行总理,正在进行一笔借款,由交行的董事施肇基跟日本的军火商大仓喜八郎接头,目标是五百万日元,而一直尚无成议。于是曹汝霖便提到此事,西原一口承诺:绝无问题。
果然,西原大有来历。不多几天,日本藏相胜田主计亲自打了个电报给曹汝霖,日元五百万元照借,不需抵押品。接着汇款亦到了,西原亦不要回扣。中国自从胡雪岩“发明”借外债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好事。段祺瑞大为兴奋,亦因此决定重用曹汝霖,就是要借重他谈判大借款,来达成他武力统一的愿望。
不过,日本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国一定要对德参战。事实上,段祺瑞如非假借参战名义,又何能向日借款,更何能以借款购买大批军火来打内战?但一国对外发动战争,如非出于国民公意,对外不足以见重,对内何能争取支持?所以参战问题,非要经过国会做成决议的形式不可,否则对外尚未参战,在内反对的声浪四起,岂不形成国际上的一大笑柄?
因此,段内阁成立不到十天,即由梁启超执笔,以国务院名义,通电各省征求召集临时参议院意见。结果是北洋系军人赞成,而西南各省在首创约法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之下,表示反对。但梁启超执持不化,段祺瑞一意孤行,终于出现了“护法运动”,造成南北分裂。
不但南北分裂,段内阁内部亦分裂了。原来梁启超打的是如意算盘,与内务总长汤化龙、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他研究系要角开好一张名单,由内务部密电各省照选。段系得此消息,大不为然,公推徐树铮向段祺瑞进言。
徐树铮揭发了研究系的私心,是想借此机会,取国民党而代之,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不但目前政府一举一动都将受研究系的挟制,而且将来的政局,亦难免为研究系所操纵。及今不为之计,将成心腹大患。
段祺瑞有些为难,因为他跟梁启超有默契,关于对德参战、武力统一全国,乃至于由曹汝霖向日本去借外债,研究系都可以支持;但关于制造“新法统”,要求段祺瑞让他们放手去干。言犹在耳,不能说了不算。
因此,段祺瑞含含糊糊地没有明确的表示。徐树铮看他意思是动了,而且自信做得不错,将来不至于受责备,于是,他倒是放手去干了。
但是段系耍枪杆子的很多,而议员所长在作弄口舌、耍笔杆,何能在各省找到适当的人选。迫不得已运用军队收编、改编的办法。徐树铮找了王揖唐来商量这件事,决定设立一个俱乐部,作为段系组织新党的大本营。
“我一个人搞不起来,得找个帮手。”王揖唐问道,“你夹袋中有没有人?”
“没有。”徐树铮忽然想起,“你不是说段香岩的秘书长,姓梁的,很能干吗?”
“啊,啊!”这一下提醒了王揖唐,“不错,我来找他。”
原来徐树铮所说的“姓梁的”,名叫梁鸿志,字众异,福建长乐人,前清是学部小京官,入民国后在国务院当个小差使。他的诗作得很好,与黄秋岳同为陈石遗的弟子,亦同被称为诗坛“闽派”的后劲。其时段祺瑞的亲信曾云霈,由于同乡的关系,很照应他。渐渐地,在冠盖京华中,居然也有人知道了“梁秘书”这个人。
当时政界的风气,视天津为别府。做官在北京,享乐在天津,周末离京赴津,被看作是件很时髦的事。各省军阀有所活动,由于北京耳目太密,亦多集中在天津,拿“吃空缺”来的大把银子,供应政客的声色犬马。在这等场合中,脱略身份,往往可以无话不谈。因此,要打听消息,有所谋干,易于成功。
梁鸿志生性善于投机,心想,要想成为要人,一方面得多识政要,一方面又要多做要人状。于是每逢周末,他也坐上头等车,随带俊仆两名,线装书一函,潇潇洒洒上天津。 ↑返回顶部↑
“是的。一万多元已经很不少了,饷是平时就有的——”
“好了,好了!”段祺瑞不愿听他借题发挥的话,“你的报销办不办都不要紧,我另外拨款子给你。”
这一次讨逆军事,前后不过十天工夫,但靳云鹏与段芝贵的军费,一共五笔:“讨逆军总司令部七十万元”;“直隶垫拨讨逆军总司令部十五万元”,所谓“垫拨”是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另外给曹锟十五万;“士兵犒赏十万元”;“陆军部收来临时增加军队七十万元”,这笔款子专用来解散辫子兵;“遣留东厂胡同卫队及冯德麟部下用款二十万元”,东厂胡同指黎元洪的私邸而言。总共报销了一百八十五万元。
但是讨逆军的主力第十六混成旅,军费只报一万多元,相形之下,花账未免太大了。所以干脆不要冯玉祥报销,除了事先已经送过的款子以外,决定再拨五万大洋。
冯玉祥带兵的作风是,凡遇大笔款项收入,首先考虑的事是买军火。这一回他想买一门大炮,可是派人到王府井大街的洋行里一打听,一门炮起码要二十万,只好知难而退。
于是有个连长石友三建议:“冯德麟进关是带了手枪队来的。冯德麟一垮,手枪队的手枪都三文不值两文地卖掉了,流落在前门外店铺里的很不少。咱们不如收买手枪,成立一个手枪队。”
冯玉祥接纳了这个建议,而且将收买手枪的差使,就交给了石友三。他是吉林人,冯德麟的手枪队中,有不少是他的同乡,如今流落在北京的,也还有好几个。石友三找到一个同乡,了解了情况以后,便去找一家字号叫作“求增号”的军装铺,一谈即妥。称为“自来得”的手枪倒不贵,每支不过四五十元,但光有枪没有子弹也无用,一发子弹要一块两毛,每支枪配一百发子弹,总数便得一百六七十元。
当时军阀的风气,以成立手枪队作卫队为时髦。冯玉祥当然不为了赶时髦,照连的编制,组成两个手枪队,将李鸣钟的营副刘汝明调为旅部副官,管理这两个手枪队,一面训练,一面南下援闽——这是段祺瑞左右的一条调虎离山之计,省得冯玉祥专门在京里说些“怪话”。
梁启超入阁,有两大计划:第一是认为张勋复辟,中华民国的法统即已中断,所以主张照武昌起义后的先例,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制定国会组织及选举法。这话表面上听来言之成理,但稍微多想一想,便先站不住脚。最明显的一点,如果法统中断,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约法而产生的大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亦应去职,那一来不是搞得天下大乱了?
第二是想利用缓付的庚子赔款与币制借款,来彻底改革币制,整顿金融。这是书生论政的理想,行得通行不通,且可不说;眼前的业务,不能不管。财政总长如主持中馈的主妇,多少人等着要开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库如洗的财政总长,恐怕梁士诒都干不了,何况从没有财经界经历的梁启超?这一点当然是预先可以想到的,因而早就物色好了一名次长来“管家”。
这名次长就是王克敏,由张君劢代为接头。初意请他以次长专管监务,王克敏不愿,提了三个条件:第一,总长不可多立计划;第二,不可多交条子;第三,不光是管监务,还要管部务。
这不是“管家”,而是想要“当家”。张君劢劝梁启超接受他的条件,因为王克敏有两个条件,恰是梁启超所必须而缺少的:第一,民国元年王克敏做直隶交涉使,北京各外国银行为了偿还外债问题,提出交涉,王克敏很出了一番气力,替他们直接向财政部接头,结果相当圆满,所以各外国银行都买他的账;第二,王克敏是富家子出身,声色犬马,无一不好,而且挥金如土,慷慨之至,因此,冯、段的幕府中跟他有交情的很多,此外实力派的军阀,如曹锟、倪嗣冲,都跟他有相当的渊源,一定可以做到政通人和的境地。
这一外一内的两种关系,足补梁启超之不足,因而欣然同意。当然,梁启超一到任,还谈不到改革币制、整理金融,首要之事是要先把临时参议院召集起来。因为对德宣战问题,不独是段祺瑞的一大政治主张,激出复辟这场闹剧,推原论始,亦由对德外交政策而起。一旦大权在握,当然要实现他的主张。此又不仅是抱负舒展之快,而且还关联着一个决定段祺瑞政治生命的大问题。
原来段祺瑞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武力统一中国。既然用武,当然要饷、要军械,是件最花钱的事。正好日本长州藩阀出身的寺内正毅组阁,一反袁世凯时代大隈重信内阁的狰狞面目,改用笑脸发动银弹攻势,决定将过剩的资本,投入中国。于是由久任北洋政府顾问的阪西利八郎,介绍一个经济专家西原龟三来见曹汝霖。据说他是寺内的亲信,在寺内当朝鲜总督时,经济问题都由西原在幕后策划。这一次亦是奉了寺内的密令,来做经济提携的修好之计。
当时曹汝霖是交通银行总理,正在进行一笔借款,由交行的董事施肇基跟日本的军火商大仓喜八郎接头,目标是五百万日元,而一直尚无成议。于是曹汝霖便提到此事,西原一口承诺:绝无问题。
果然,西原大有来历。不多几天,日本藏相胜田主计亲自打了个电报给曹汝霖,日元五百万元照借,不需抵押品。接着汇款亦到了,西原亦不要回扣。中国自从胡雪岩“发明”借外债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好事。段祺瑞大为兴奋,亦因此决定重用曹汝霖,就是要借重他谈判大借款,来达成他武力统一的愿望。
不过,日本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国一定要对德参战。事实上,段祺瑞如非假借参战名义,又何能向日借款,更何能以借款购买大批军火来打内战?但一国对外发动战争,如非出于国民公意,对外不足以见重,对内何能争取支持?所以参战问题,非要经过国会做成决议的形式不可,否则对外尚未参战,在内反对的声浪四起,岂不形成国际上的一大笑柄?
因此,段内阁成立不到十天,即由梁启超执笔,以国务院名义,通电各省征求召集临时参议院意见。结果是北洋系军人赞成,而西南各省在首创约法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之下,表示反对。但梁启超执持不化,段祺瑞一意孤行,终于出现了“护法运动”,造成南北分裂。
不但南北分裂,段内阁内部亦分裂了。原来梁启超打的是如意算盘,与内务总长汤化龙、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他研究系要角开好一张名单,由内务部密电各省照选。段系得此消息,大不为然,公推徐树铮向段祺瑞进言。
徐树铮揭发了研究系的私心,是想借此机会,取国民党而代之,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不但目前政府一举一动都将受研究系的挟制,而且将来的政局,亦难免为研究系所操纵。及今不为之计,将成心腹大患。
段祺瑞有些为难,因为他跟梁启超有默契,关于对德参战、武力统一全国,乃至于由曹汝霖向日本去借外债,研究系都可以支持;但关于制造“新法统”,要求段祺瑞让他们放手去干。言犹在耳,不能说了不算。
因此,段祺瑞含含糊糊地没有明确的表示。徐树铮看他意思是动了,而且自信做得不错,将来不至于受责备,于是,他倒是放手去干了。
但是段系耍枪杆子的很多,而议员所长在作弄口舌、耍笔杆,何能在各省找到适当的人选。迫不得已运用军队收编、改编的办法。徐树铮找了王揖唐来商量这件事,决定设立一个俱乐部,作为段系组织新党的大本营。
“我一个人搞不起来,得找个帮手。”王揖唐问道,“你夹袋中有没有人?”
“没有。”徐树铮忽然想起,“你不是说段香岩的秘书长,姓梁的,很能干吗?”
“啊,啊!”这一下提醒了王揖唐,“不错,我来找他。”
原来徐树铮所说的“姓梁的”,名叫梁鸿志,字众异,福建长乐人,前清是学部小京官,入民国后在国务院当个小差使。他的诗作得很好,与黄秋岳同为陈石遗的弟子,亦同被称为诗坛“闽派”的后劲。其时段祺瑞的亲信曾云霈,由于同乡的关系,很照应他。渐渐地,在冠盖京华中,居然也有人知道了“梁秘书”这个人。
当时政界的风气,视天津为别府。做官在北京,享乐在天津,周末离京赴津,被看作是件很时髦的事。各省军阀有所活动,由于北京耳目太密,亦多集中在天津,拿“吃空缺”来的大把银子,供应政客的声色犬马。在这等场合中,脱略身份,往往可以无话不谈。因此,要打听消息,有所谋干,易于成功。
梁鸿志生性善于投机,心想,要想成为要人,一方面得多识政要,一方面又要多做要人状。于是每逢周末,他也坐上头等车,随带俊仆两名,线装书一函,潇潇洒洒上天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