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节(2 / 4)
只是他们的注意力都在秦军的搜捕上了,忽略了始皇一直在做的事,在云梦望祀舜帝,在庐山刻石颂扬大禹治水之功,这难道不是教化宣示?
而且这次始皇出行,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是借机将此观念传至四方。
只是他们都疏忽了。
准备说。
他们的目光都放在了另外的事情上,根本没有注意到,始皇一直在推进旧楚的宣扬教化,而且相较于舜帝,这次始皇的祭祀禹帝提到的更多。
大禹是何其人也?
五帝之中,最具事功精神的一人。
功业超迈前代,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之人也。
一言以蔽之。
华夏族群迈入国家时代,自大禹始也。
过去禹帝在天下人心中地位并没那么高,尤其各地盛行各种巫术神鬼邪说,主张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来改变困局,所以禹帝相较其他四位帝王,在民间的认可度并不高。
但始皇这次巡行登临庐山。
庐山何也?
一座不具宣教意义的大山罢。
然又有传言,庐山之名,来源于《山海经》,而《山海经》创于大禹。
原本一座不具宣教意义的大山,嬴政这次不仅亲自登临了山巅,还在上面留下刻石,颂扬大禹治水之功,若庐山之名真来源于《山海经》,又出自大禹之手,恐就别有意味了。
嬴政古今天下第一位皇帝。
他对天下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如此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却被刻意留下石刻,定会引得大量人前去围观,在朝廷有意推波助澜下,大禹之功业定会为世人记起。
润物细无声。
大抵便是这般举措了。
而大禹治水之事,天下皆知,这跟秦廷主张的修人事以胜天,又互相契合,悄无声息间,就把这个观念灌输到了世人脑海,还不会因此引起太多的反感。
手段实在高绝。
尤其用不了多久,嬴政还会前往会稽山。
传言,大禹便是崩逝于会稽山,葬在会稽山。
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拨草根,秋啄其秽……
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秦廷手段变了。
不再如过去一般只知道蛮横推行,根本不理会底层的反对,一个劲的强压,眼下却变得更加谨慎,也变得更加柔和了,只是这种变化,对张良而言,十分的危险。
他并不希望见到秦廷这样。
他更希望见到过去那个骄横冷酷的大秦。 ↑返回顶部↑
而且这次始皇出行,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是借机将此观念传至四方。
只是他们都疏忽了。
准备说。
他们的目光都放在了另外的事情上,根本没有注意到,始皇一直在推进旧楚的宣扬教化,而且相较于舜帝,这次始皇的祭祀禹帝提到的更多。
大禹是何其人也?
五帝之中,最具事功精神的一人。
功业超迈前代,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之人也。
一言以蔽之。
华夏族群迈入国家时代,自大禹始也。
过去禹帝在天下人心中地位并没那么高,尤其各地盛行各种巫术神鬼邪说,主张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来改变困局,所以禹帝相较其他四位帝王,在民间的认可度并不高。
但始皇这次巡行登临庐山。
庐山何也?
一座不具宣教意义的大山罢。
然又有传言,庐山之名,来源于《山海经》,而《山海经》创于大禹。
原本一座不具宣教意义的大山,嬴政这次不仅亲自登临了山巅,还在上面留下刻石,颂扬大禹治水之功,若庐山之名真来源于《山海经》,又出自大禹之手,恐就别有意味了。
嬴政古今天下第一位皇帝。
他对天下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如此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却被刻意留下石刻,定会引得大量人前去围观,在朝廷有意推波助澜下,大禹之功业定会为世人记起。
润物细无声。
大抵便是这般举措了。
而大禹治水之事,天下皆知,这跟秦廷主张的修人事以胜天,又互相契合,悄无声息间,就把这个观念灌输到了世人脑海,还不会因此引起太多的反感。
手段实在高绝。
尤其用不了多久,嬴政还会前往会稽山。
传言,大禹便是崩逝于会稽山,葬在会稽山。
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拨草根,秋啄其秽……
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秦廷手段变了。
不再如过去一般只知道蛮横推行,根本不理会底层的反对,一个劲的强压,眼下却变得更加谨慎,也变得更加柔和了,只是这种变化,对张良而言,十分的危险。
他并不希望见到秦廷这样。
他更希望见到过去那个骄横冷酷的大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