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84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走了,走了,到前面的镇子看看,人多不要叫皇上了。还有你们都是。”
  朱厚照对着身后人嘱咐了一下,此次他还带了侍从室的徐阶,他要沿途记录的。
  “是。”
  这个季节属于农闲,不管是小麦还是棉花,都已经收割完了。
  只有各路来收棉花的商人游走于乡野之地。
  他们这群人看着像外地的,也不是普通平民,于是刚进这个镇子没多久,便有村民上前询问,朱厚照则让王守仁去招呼,他自己站在其侧身后,滴溜眼睛看着。
  来人就是两个农夫模样的人,一男一女,女子不好抛头露面,所以站得远了些,只有男子上前,他放下自己扁担,壮胆来问:“敢问,可是前来收棉花的远来商旅?”
  朱厚照动了一下脑筋,这个身份好,所以他提前抢话,“正是。”
  王守仁听他这句话就知道意思,于是应话说:“眼下已经入了十一月了,村里还有未出手的棉花吗?”
  这家伙没当过商人,这话问的有些官员味道,不过算了,老百姓也分辨不出来。
  男子答道:“有的有的。”
  王守仁眉宇一暗,这是怎么回事?
  他没有直接转头,而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做了‘禀报’,“按道理说,棉花需求很甚,江南商家年年都要远购,如何会留着这么近的村子不收呢?”
  朱厚照心领神会,说,“既然碰见,不如去瞧瞧吧?要是没货便算了,万一有货也不虚此行,如何?”
  这是问句,实际上就是命令了。
  徐阶上前一步,说:“这位小哥,不妨前头带路。”
  此人略微迟疑了一下,但还是迅速点头,“好的,那诸位便随我来。”
  路上朱厚照就开始打听,“小哥,我们是北方来的,不了解南方的情形。敢问,如今一亩地能得棉花多少斤?”
  明代时,也有斤的概念,一斤大约是后世的1.2斤左右。
  此人回答,“贵客初来不知,我们这里地肥,每亩都可种棉花三千株,可得棉花350到500斤。”
  “竟有150斤的区别?”
  “这不算大,种地本就是靠天吃饭。”
  朱厚照心中记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抵御风险能力差,好的时候很好,差的时候那是没有底线的。
  “足够养活一家吗?”
  他没有直接问多少钱一斤,因为他们这个身份,再笨的人也知道往高报价。
  “若是一切顺利,则完全足够,甚至还有富余。”这个实诚汉子面色不错,不是那种忍饥挨饿的,大冷的天也穿着厚实衣裳,就让人放心很多。
  王守仁解释了一句,“所谓顺利,主要是两条,一是风调雨顺、二是足价出货。缺了一个都不行。”
  “这位老爷是懂的。最初那几年,棉花行情好,好些人种了就有高价,后来人人模仿时价格却低了,这才意识到还不如种粮食实在。至少种粮食只需要风调雨顺。”
  王守仁又解释:“所以江南也不是家家户户都种棉花,一波起潮,一波落潮,就是这样波动。”
  这就是朱厚照总是强调产业的原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