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节(1 / 4)
第324章 还是从前的你
赚钱是很难的事情,但花钱就非常容易了。
有陛下的首肯,萧衍便也果断地把以前许多不能想,不敢想的事情,也去办了。
兴修郡县州学这种事,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想过,但阻力太大,一来,经义是各地士族垄断的家学,二来,学出来的寒门士子多了,必然会挤占高门的资源,岂不是多事?
但现在,朝廷狠狠杀了一批侨族后,趁着余威,萧衍建立了学政官,用来推行新的学政。
他确定此政策的速度极快,而且在学政官中塞入了各家子嗣,还拔了不少钱财,要求把晋升和教育成果挂勾,统计每年能有多少入学识字读书的人。
这一时间引起许多非议,毕竟国库的钱就那么多,这边用了,朝廷用在军政上的钱便要少了。
再说了,教出那么多的人,又没有那么多职位,岂不是要出乱子?
但这些反对都被萧衍按了下去。
他非常清楚,以自己执政南朝多年的威望,哪怕一时间许多政策遭遇反对,也会有许多的观望,想看看是不是转机。
于是,在萧君泽的默许和支持下,一条条政令开始从建康向南朝的其它辖区推行。
首先是要求各州郡设立学官,建立书院,将来朝廷取士,将大部份从书院中录取。
其次是取消中正官,中正官就地转为学官。
第三是学官之中,升迁与朝廷录取的士人挂钩。
第四是取士以考,考试是由朝廷出题,优者获胜。
这几条政令一出,一时间,沸反盈天,尤其是第一和第二条,他直接取消了从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以前取士,都是由中正官来定品阶,其中门第的高低才是取士的前提,甚至于送礼、门路这些私下操作,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今,萧衍的政令,却是直接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
本就占据高位的各大士族,因为朝廷先前的瘟疫案件,牵连出不少高位士族,出现了一股权利真空,新的还未提拔,萧衍为此做了许多交易,这才算是把这波反对暂时压了下来。
因为各地的士族们也想到了新的应对之策。
设立学官是么?多简单啊,我们这些地头蛇,出钱出地,出老师,那这些书院的学子们,将来不都是我们培养的人么?
再说了,有多少人上得起学,到时在我的地盘里,谁入学谁入不了,不还是我们说了算么?
更别说,学政官这个升迁方向,也会是他们的新的目标,更会是朝廷秩序的一次新的变动,如果能在这个变动里占据先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做就完了!
于是,无论目的是什么,萧衍的新政,立刻在南朝中掀起一股劝学之风。
以前只在各家士族内部的私传家学,被他们想尽办法塞进了各地的官办书院之中。
官办书院的钱财肯定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各地的大族支持,作为回报,学政官们都默许了各家大族往里边塞满自家子弟。
但是,也做得不能太过分,偶尔还是会给许多寒门庶族留下一定的名额,用来应付上官。
当然,这些寒门庶族成绩是绝对不能超过这些高门大族的。
对于这种情况,萧衍和萧君泽都已经预料到了,他们除了嘴上多有批评和反对之外,并没有做出其它限制举动。
而这也被各地的士族看做对萧衍的一次巨大胜利。
他们开始在这权力的规则里试探之余,也开始补充了各地的官学的基建。 ↑返回顶部↑
赚钱是很难的事情,但花钱就非常容易了。
有陛下的首肯,萧衍便也果断地把以前许多不能想,不敢想的事情,也去办了。
兴修郡县州学这种事,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想过,但阻力太大,一来,经义是各地士族垄断的家学,二来,学出来的寒门士子多了,必然会挤占高门的资源,岂不是多事?
但现在,朝廷狠狠杀了一批侨族后,趁着余威,萧衍建立了学政官,用来推行新的学政。
他确定此政策的速度极快,而且在学政官中塞入了各家子嗣,还拔了不少钱财,要求把晋升和教育成果挂勾,统计每年能有多少入学识字读书的人。
这一时间引起许多非议,毕竟国库的钱就那么多,这边用了,朝廷用在军政上的钱便要少了。
再说了,教出那么多的人,又没有那么多职位,岂不是要出乱子?
但这些反对都被萧衍按了下去。
他非常清楚,以自己执政南朝多年的威望,哪怕一时间许多政策遭遇反对,也会有许多的观望,想看看是不是转机。
于是,在萧君泽的默许和支持下,一条条政令开始从建康向南朝的其它辖区推行。
首先是要求各州郡设立学官,建立书院,将来朝廷取士,将大部份从书院中录取。
其次是取消中正官,中正官就地转为学官。
第三是学官之中,升迁与朝廷录取的士人挂钩。
第四是取士以考,考试是由朝廷出题,优者获胜。
这几条政令一出,一时间,沸反盈天,尤其是第一和第二条,他直接取消了从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以前取士,都是由中正官来定品阶,其中门第的高低才是取士的前提,甚至于送礼、门路这些私下操作,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今,萧衍的政令,却是直接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
本就占据高位的各大士族,因为朝廷先前的瘟疫案件,牵连出不少高位士族,出现了一股权利真空,新的还未提拔,萧衍为此做了许多交易,这才算是把这波反对暂时压了下来。
因为各地的士族们也想到了新的应对之策。
设立学官是么?多简单啊,我们这些地头蛇,出钱出地,出老师,那这些书院的学子们,将来不都是我们培养的人么?
再说了,有多少人上得起学,到时在我的地盘里,谁入学谁入不了,不还是我们说了算么?
更别说,学政官这个升迁方向,也会是他们的新的目标,更会是朝廷秩序的一次新的变动,如果能在这个变动里占据先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做就完了!
于是,无论目的是什么,萧衍的新政,立刻在南朝中掀起一股劝学之风。
以前只在各家士族内部的私传家学,被他们想尽办法塞进了各地的官办书院之中。
官办书院的钱财肯定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各地的大族支持,作为回报,学政官们都默许了各家大族往里边塞满自家子弟。
但是,也做得不能太过分,偶尔还是会给许多寒门庶族留下一定的名额,用来应付上官。
当然,这些寒门庶族成绩是绝对不能超过这些高门大族的。
对于这种情况,萧衍和萧君泽都已经预料到了,他们除了嘴上多有批评和反对之外,并没有做出其它限制举动。
而这也被各地的士族看做对萧衍的一次巨大胜利。
他们开始在这权力的规则里试探之余,也开始补充了各地的官学的基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