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76节(2 / 4)
因为聪慧,就会权衡,因为爱自己,爱小家,就会想要把日子过好,就会对赵二郎好。
“感情都是相互的,有来有往,大家一开始和和气气的,感情自会培养,二郎虽憨直,却有赤子之心,我相信,只要找到对的人,他们一定会把日子过好的,所以并不需要她多贤惠,多温良。”
王氏被说服了,连连点头。
赵含章这才提道:“我昨日收到谢时的来信,他向我保媒。”
王氏对谢时还是很有好感的,毕竟,他是唯一一个教导二郎多年而没有被气走的先生。
当年赵含章一口气给赵二郎选了两个老师,一个王臬,一个谢时。
结果只有谢时一直跟着赵二郎,王氏光是想想就替他心酸,就是到现在,她只要教赵二郎读书,用不到一刻钟她就会暴躁,而他能坚持这么多年。
王氏郑重的问道:“是谁?”
“是他家中的堂妹。”
王氏一听心里便愿意了三分。
赵含章看着不由无言,她娘最近的状态是,只要是个女的她都愿意,都觉得合适。
赵含章声音都柔了两分,“他这位堂妹也很贤惠。”
王氏疑惑,“你不是说贤惠的不行吗?”
“贤惠和贤惠也是不一样的。”
谢时的这位堂妹名叫谢向荣,她是琅琊、阳夏两地出了名的贤惠,据说上门提亲者众。
这是表面上的信息。
既然是为赵二郎说亲,谢时自然是把谢向荣的情况说得很详细,并说明他认为这门婚事合适的原因。
他这位堂妹比他小了十多岁,原名叫谢欣欣,但她五岁时见母亲因不能诞生弟弟而伤怀,就直接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改成原本留给她弟弟的名字,然后着男装,代替她那影子都没有的弟弟上学去了。
第1313章 谢向荣
谢向荣的祖父就是给谢时开蒙的老师,他是个疏朗开阔的文人,虽然惋惜没有孙子,却并不执迷于此,还反过来劝说儿子和儿媳,认为这是缘分。
“你们没有儿子,是因为缘分未至,孩子是上苍的恩赐,你们既有了大娘,不如好好教养她,不也有做父母的乐趣吗?”
可惜他儿子儿媳不认命,一直折腾着想要一个儿子。
谢老先生就把孙女带在身边,孙女说,“我做梦了,梦见自己应该着男装,叫向荣,这样或许弟弟就来了。”
于是谢老先生就给她改名叫向荣。
孙女说,“弟弟可能不喜欢阳夏的风水,听闻琅琊人杰地灵,阿爹阿娘若去琅琊居住,说不定能引来灵童。”
于是他们一家就跟着被征辟到琅琊的谢老先生一起搬到了琅琊。
等战火四起,谢老先生忧愤之下病逝,谢向荣又说,“祖父半生飘泊,此时落叶当归根,这才是最重的孝道。”
于是本来想向南逃亡的父母不得不跟着她一起扶棺回乡,他们幸运的躲开了路上的匈奴大军,跟着一群流亡的难民到了阳夏,迅速联系上谢时的亲眷,被他们庇护起来,躲过了那一场兵祸。
然后谢向荣开始为祖父守孝,以守孝为名拒绝了许多亲事,去年年中出孝,谢家父母要给她说亲,她就反过来劝父母,认为他们正当年,还有希望为谢家绵延子嗣。
“我若重孝,或许上苍怜悯,能为父亲和母亲送来一个儿子,”以此为由居家为祖父继续守孝,“别人守三年,我就守六年,十二年,我相信,女儿的孝心一定能感动上苍,为父母赐下麟儿。” ↑返回顶部↑
“感情都是相互的,有来有往,大家一开始和和气气的,感情自会培养,二郎虽憨直,却有赤子之心,我相信,只要找到对的人,他们一定会把日子过好的,所以并不需要她多贤惠,多温良。”
王氏被说服了,连连点头。
赵含章这才提道:“我昨日收到谢时的来信,他向我保媒。”
王氏对谢时还是很有好感的,毕竟,他是唯一一个教导二郎多年而没有被气走的先生。
当年赵含章一口气给赵二郎选了两个老师,一个王臬,一个谢时。
结果只有谢时一直跟着赵二郎,王氏光是想想就替他心酸,就是到现在,她只要教赵二郎读书,用不到一刻钟她就会暴躁,而他能坚持这么多年。
王氏郑重的问道:“是谁?”
“是他家中的堂妹。”
王氏一听心里便愿意了三分。
赵含章看着不由无言,她娘最近的状态是,只要是个女的她都愿意,都觉得合适。
赵含章声音都柔了两分,“他这位堂妹也很贤惠。”
王氏疑惑,“你不是说贤惠的不行吗?”
“贤惠和贤惠也是不一样的。”
谢时的这位堂妹名叫谢向荣,她是琅琊、阳夏两地出了名的贤惠,据说上门提亲者众。
这是表面上的信息。
既然是为赵二郎说亲,谢时自然是把谢向荣的情况说得很详细,并说明他认为这门婚事合适的原因。
他这位堂妹比他小了十多岁,原名叫谢欣欣,但她五岁时见母亲因不能诞生弟弟而伤怀,就直接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改成原本留给她弟弟的名字,然后着男装,代替她那影子都没有的弟弟上学去了。
第1313章 谢向荣
谢向荣的祖父就是给谢时开蒙的老师,他是个疏朗开阔的文人,虽然惋惜没有孙子,却并不执迷于此,还反过来劝说儿子和儿媳,认为这是缘分。
“你们没有儿子,是因为缘分未至,孩子是上苍的恩赐,你们既有了大娘,不如好好教养她,不也有做父母的乐趣吗?”
可惜他儿子儿媳不认命,一直折腾着想要一个儿子。
谢老先生就把孙女带在身边,孙女说,“我做梦了,梦见自己应该着男装,叫向荣,这样或许弟弟就来了。”
于是谢老先生就给她改名叫向荣。
孙女说,“弟弟可能不喜欢阳夏的风水,听闻琅琊人杰地灵,阿爹阿娘若去琅琊居住,说不定能引来灵童。”
于是他们一家就跟着被征辟到琅琊的谢老先生一起搬到了琅琊。
等战火四起,谢老先生忧愤之下病逝,谢向荣又说,“祖父半生飘泊,此时落叶当归根,这才是最重的孝道。”
于是本来想向南逃亡的父母不得不跟着她一起扶棺回乡,他们幸运的躲开了路上的匈奴大军,跟着一群流亡的难民到了阳夏,迅速联系上谢时的亲眷,被他们庇护起来,躲过了那一场兵祸。
然后谢向荣开始为祖父守孝,以守孝为名拒绝了许多亲事,去年年中出孝,谢家父母要给她说亲,她就反过来劝父母,认为他们正当年,还有希望为谢家绵延子嗣。
“我若重孝,或许上苍怜悯,能为父亲和母亲送来一个儿子,”以此为由居家为祖父继续守孝,“别人守三年,我就守六年,十二年,我相信,女儿的孝心一定能感动上苍,为父母赐下麟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