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轰炸机(7 / 9)
先进的失败者t-4
t-4在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竞标中输给了图-22m,但不得不说,苏霍伊设计局的t-4(也称苏-100)在理念、技术和性能上都是具有革命性的。
其实,研制大飞机并不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强项,但设计团队还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无限创意。t-4长44.5米,高11.2米,翼展22米,与美国的b-1b轰炸机差不多,其最标致性的体征就是驾驶舱可前向下弯曲的圆锥形机头,在起降或停放时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视野。
该机采用的涡喷发动机刚刚由雷宾斯克设计局研制完成,是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使得t-4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4吨,可以3000~3200千米的时速在2万米以上高空飞行。这是苏联第一种能以3倍音速飞行的大型轰炸机,也被誉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轰炸机。此外,该机还采用了钛合金和高强度钢焊接机体,电传操作系统等多种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因此性能非常突出,这对于很少涉足大飞机的苏霍伊设计局是非常难得的成绩,相关积累对后来研制米格-25等高速飞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t-4原型机于1972年首次升空,最后暴露出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载弹量低,只能挂2枚导弹;二是造价太高,这和苏联在武器研制方面的惯有思路完全相反,因此最终遭到枪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忘却了t-4,其原型机现陈列于莫尼诺空军航空博物馆。苏霍伊设计局此后也很少涉足大飞机,仍旧专心致志地研制歼击机。
2.11 f-117“夜鹰”:隐身怪物
f-117是人类第一种实用性隐身轰炸机。它外形怪异,甚至可以说不可思议,但它成功地运用了各种隐身方法,是隐身战机世界的开山之作和航空史上一座永恒的里程碑。
天外来客
1990年4月21日,15万名记者和普通民众聚集在美国内利斯空军基地。黑压压的人群接踵摩肩,翘首等待,只为了亲眼目睹一种传闻已久的神秘飞机。该传闻始于1986年7月11日,谢古埃亚森林发生了面积高达61公顷(1公顷=1万平方米)的大火。据目击者说,这是因为一架“外形古怪”的飞机坠入森林所致。然而事发后,美国空军立即将这一地区封闭,严禁任何外人进入。美国空军研制秘密武器的传闻不胫而走。
按说已经研制了诸多高端武器的美国不必如此低调,但这架飞机的保密措施的确超出了过去所有研发计划。美国为此建立了一个新基地。每周,飞行员、地勤人员需要乘专机来到荒无人烟的训练场所,周末还要正常生活以掩人耳目。在开始的数年间,飞机出库、飞行员训练都必须在夜间进行,直至接连发生坠机事故,数名飞行员死亡,美国才不得不将训练改到白天。直到1988年,美国国防部才首次承认了传说中的隐身飞机是存在的。
当它最终现身时,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黑色怪鸟,机头和机翼完全连在一起,上面托起了金字塔形状的机身,前面有两个装着栅栏的长方形进气口,塔尖上的几扇小窗里坐着驾驶员……这几乎颠覆了过去众多飞机的设计,连曾经驾驶过该机的飞行员威廉帕克都说:“它看上去真的就像从外星球来的什么怪物……从空气动力的角度看,它看上去根本就不像能飞行的东西。”
这只令人瞠目结舌的诡异怪鸟就是大名鼎鼎的f-117“夜鹰”。而它的造型之所以如此奇特,只为了实现一种开天辟地的新功能—隐身。
“夜鹰”隐身之法
f-117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该公司在隐身飞机方面已经具有雄厚的技术积累,1978年开始攻关,1981年6月试飞了原型机,1983年10月开始装备部队。所谓“隐身”,当然并不是像空气一样被人“视而不见”,而是让各种遥感仪器难以捕捉到飞机的存在,包括雷达探测、红外探测、光学探测、声波探测等多种方式。为此,隐身飞机需要针对各种探测方式一招一招地拆解。
雷达是发现高空飞机的主要仪器,也是隐身飞机的“头号敌人”。它将电磁波辐射出去,再根据接收物体的反射电磁波情况判断对方具体情况。为了让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无法反射回去或使回波无法反映真实信息,飞机在外形上要尽量回避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或与雷达入射方向成直角的缝隙和边缘,少使用尖锐的边缘,最好用菱形或无尖锐边缘的凹面等设计。f-117的奇怪形状也是因此所致。该机通体都是由垂直平板构成的平面多棱角体,从驾驶舱一直排列到机翼,仿佛一颗大钻石,几乎找不到任何曲线和曲面。整个飞机也没有其他突出物,减速板被取消,武器全部内置在机体内,伸缩式通信天线平时也在机身内部,这些设计使入射的雷达波大多散射到其他方向,反射回接收器的波束又弱又少,仅能形成瞬时闪烁的微弱回波。
在散射雷达波的同时,f-117机身还采用了能吸收雷达的塑料和其他非金属材料;在不得不使用铝合金的位置,就用环氧树脂胶粘上一层“费伯洛伊”复合吸波材料,其具体成分至今仍为机密。座舱玻璃也有透明吸波涂层,可通过自身吸收作用减少目标雷达散射截面。
此外,f-117临近战场上空时,电脑会自动计算出敌方电磁波的反射方式,通过变化自身造型将雷达波汇集成定向窄波束,并把背景杂波与飞机回波融为一体,从而迷惑敌方雷达。通过这些隐身方式,硕大的f-117在雷达屏幕上仅有0.01~0.1平方米,宛如一只掠过的小鸟。
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尾喷管等结构会产生大量热气,成为红外探测仪器所重点捕捉的对象以及红外制导导弹跟踪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f-117采用了特制燃料,进气口和排气系统均装在机身上部,后机身可遮挡住喷气气流向下的热辐射,弱化了地面红外探测效果。为了降低声音,f-117采用了低噪音发动机和消音装置,巡航飞行时声音很小。
昙花一现
f-117长20.5米,高4.8米,翼展14.2米。由于其所有设计都是为了隐身,在机动方面则做出了很大牺牲,只能做亚音速飞行,最大起飞重量20.5吨。f-117没有装机枪,也缺乏空战能力,主要攻击武器是两枚9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由红外传感器、激光照射器与高精度惯导系统控制,实施精确打击。虽然这些参数并不惹眼,但f-117完全不需要战斗机护航,仅凭隐身性能就足以安全地漫步到战斗空域,然后潇洒地向目标完成高精度投弹。如此简单的突击方式节约了大量护航成本,在实战中其实更为高效。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是f-117大放异彩的地方。1月17日晚,即战斗第一天就有两批次30架f-117出动。执行首批攻击任务的10架f-117成功穿过了伊拉克的防空火力网,仿佛幽灵一般来到伊拉克境内。在240千米处的努克哈贝镇上空,红外传感器马上探测到一个加固掩蔽部内的伊军截击机作战引导中心,一股无形的激光波束从激光发射器射向瞄准点,巨型炸弹随之滑出武器舱将其炸毁。随后,f-117还准确炸毁了雷达站、巴格达电话电报大楼的重要目标,而且对其他非军事目标毁伤极小,攻击非常精确。
据统计,在整个海湾战争中,56架f-117共执行了1200余次战斗飞行,投弹2000余吨,95%命中目标。由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防空体系严密,隐形的f-117是当时唯一能够轰炸巴格达的飞机。据报道,伊拉克被摧毁的战略目标有47%由f-117完成。其中,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研究设施是美军重点攻击目标。美军先是出动了一个由75架飞机组成的编队,结果被密集的防空火力逼退,之后,8架f-117出马,几个晚上就将其夷为平地,而自己毫发无损。
除此以外,f-117还参加了1989年的入侵巴拿马行动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科索沃发生了唯一一次f-117被击毁事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被雷达跟踪后由导弹击落,有的说是攻击f-16的导弹误打误撞落在了f-117上,也有的说是对方得到了f-117的起飞信息而推算出攻击位置。虽然这个谜团一直没有解开,但这倒是使f-117成为了一款有血有肉的战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战神。今天,人们仍然能够在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附近的航空博物馆中看到剩下的飞机残骸。
f-117于1990年停产,共生产59架,2008年退役。如此战勋卓著的精美战机之所以“昙花一现”,主要还是由于它昂贵的价格。f-117的研制费用高达62.5亿美元,单价在20世纪90年代便达到了4260万美元,而且维护费用高昂,令美国空军不堪重负。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提升,f-22、f-35等新型飞机无需牺牲机动性便能达到更好的隐身效果,因此逐渐取代了f-117。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臭鼬”工厂
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简称洛马公司),是拥有强大研制能力和优秀
产品的世界级军火“巨头”,核心业务包括航空、电子、信息技术、导弹等。
其前身洛克希德公司由阿伦洛克希德和马尔科姆洛克希德兄弟于1912年在美国创建,二战前业绩平平,甚至几经易手。然而,二战期间生产了数款名机,包括p-38“闪电”战斗机、b-17“飞行堡垒”轰炸机、pv-1“文图拉”巡逻轰炸机等,总量接近两万架,占美国飞机总量的60%,获得了巨额经济利润。二战后产品包括c-130、c-141运输机,“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u2间谍侦察机,f-117等隐形战机等,每种产品我们今天都是耳熟能详的。
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立了洛马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贝塞斯达,产品包括f-16、f-22、f-35战斗机,u2间谍侦察机,c-5大型军用运输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p-3岸基反潜机,美国海军前射弹道导弹等。2015年,洛马公司还以超过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主要直升机制造商之一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洛马公司以已经成为美国空军第一大军火采购商,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
研制f-117的高级开发项目部成立于1943年,成立之初是为了秘密研制喷气式飞机,此后继续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探索。其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臭鼬”工厂。当时,出于保密需要和条件限制,工作场所都是临时拼凑的简易设施,附近有一家散发着恶臭的塑料厂,员工们甚至戴着防毒面具来上班。 ↑返回顶部↑
t-4在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竞标中输给了图-22m,但不得不说,苏霍伊设计局的t-4(也称苏-100)在理念、技术和性能上都是具有革命性的。
其实,研制大飞机并不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强项,但设计团队还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无限创意。t-4长44.5米,高11.2米,翼展22米,与美国的b-1b轰炸机差不多,其最标致性的体征就是驾驶舱可前向下弯曲的圆锥形机头,在起降或停放时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视野。
该机采用的涡喷发动机刚刚由雷宾斯克设计局研制完成,是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使得t-4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4吨,可以3000~3200千米的时速在2万米以上高空飞行。这是苏联第一种能以3倍音速飞行的大型轰炸机,也被誉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轰炸机。此外,该机还采用了钛合金和高强度钢焊接机体,电传操作系统等多种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因此性能非常突出,这对于很少涉足大飞机的苏霍伊设计局是非常难得的成绩,相关积累对后来研制米格-25等高速飞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t-4原型机于1972年首次升空,最后暴露出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载弹量低,只能挂2枚导弹;二是造价太高,这和苏联在武器研制方面的惯有思路完全相反,因此最终遭到枪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忘却了t-4,其原型机现陈列于莫尼诺空军航空博物馆。苏霍伊设计局此后也很少涉足大飞机,仍旧专心致志地研制歼击机。
2.11 f-117“夜鹰”:隐身怪物
f-117是人类第一种实用性隐身轰炸机。它外形怪异,甚至可以说不可思议,但它成功地运用了各种隐身方法,是隐身战机世界的开山之作和航空史上一座永恒的里程碑。
天外来客
1990年4月21日,15万名记者和普通民众聚集在美国内利斯空军基地。黑压压的人群接踵摩肩,翘首等待,只为了亲眼目睹一种传闻已久的神秘飞机。该传闻始于1986年7月11日,谢古埃亚森林发生了面积高达61公顷(1公顷=1万平方米)的大火。据目击者说,这是因为一架“外形古怪”的飞机坠入森林所致。然而事发后,美国空军立即将这一地区封闭,严禁任何外人进入。美国空军研制秘密武器的传闻不胫而走。
按说已经研制了诸多高端武器的美国不必如此低调,但这架飞机的保密措施的确超出了过去所有研发计划。美国为此建立了一个新基地。每周,飞行员、地勤人员需要乘专机来到荒无人烟的训练场所,周末还要正常生活以掩人耳目。在开始的数年间,飞机出库、飞行员训练都必须在夜间进行,直至接连发生坠机事故,数名飞行员死亡,美国才不得不将训练改到白天。直到1988年,美国国防部才首次承认了传说中的隐身飞机是存在的。
当它最终现身时,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黑色怪鸟,机头和机翼完全连在一起,上面托起了金字塔形状的机身,前面有两个装着栅栏的长方形进气口,塔尖上的几扇小窗里坐着驾驶员……这几乎颠覆了过去众多飞机的设计,连曾经驾驶过该机的飞行员威廉帕克都说:“它看上去真的就像从外星球来的什么怪物……从空气动力的角度看,它看上去根本就不像能飞行的东西。”
这只令人瞠目结舌的诡异怪鸟就是大名鼎鼎的f-117“夜鹰”。而它的造型之所以如此奇特,只为了实现一种开天辟地的新功能—隐身。
“夜鹰”隐身之法
f-117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该公司在隐身飞机方面已经具有雄厚的技术积累,1978年开始攻关,1981年6月试飞了原型机,1983年10月开始装备部队。所谓“隐身”,当然并不是像空气一样被人“视而不见”,而是让各种遥感仪器难以捕捉到飞机的存在,包括雷达探测、红外探测、光学探测、声波探测等多种方式。为此,隐身飞机需要针对各种探测方式一招一招地拆解。
雷达是发现高空飞机的主要仪器,也是隐身飞机的“头号敌人”。它将电磁波辐射出去,再根据接收物体的反射电磁波情况判断对方具体情况。为了让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无法反射回去或使回波无法反映真实信息,飞机在外形上要尽量回避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或与雷达入射方向成直角的缝隙和边缘,少使用尖锐的边缘,最好用菱形或无尖锐边缘的凹面等设计。f-117的奇怪形状也是因此所致。该机通体都是由垂直平板构成的平面多棱角体,从驾驶舱一直排列到机翼,仿佛一颗大钻石,几乎找不到任何曲线和曲面。整个飞机也没有其他突出物,减速板被取消,武器全部内置在机体内,伸缩式通信天线平时也在机身内部,这些设计使入射的雷达波大多散射到其他方向,反射回接收器的波束又弱又少,仅能形成瞬时闪烁的微弱回波。
在散射雷达波的同时,f-117机身还采用了能吸收雷达的塑料和其他非金属材料;在不得不使用铝合金的位置,就用环氧树脂胶粘上一层“费伯洛伊”复合吸波材料,其具体成分至今仍为机密。座舱玻璃也有透明吸波涂层,可通过自身吸收作用减少目标雷达散射截面。
此外,f-117临近战场上空时,电脑会自动计算出敌方电磁波的反射方式,通过变化自身造型将雷达波汇集成定向窄波束,并把背景杂波与飞机回波融为一体,从而迷惑敌方雷达。通过这些隐身方式,硕大的f-117在雷达屏幕上仅有0.01~0.1平方米,宛如一只掠过的小鸟。
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尾喷管等结构会产生大量热气,成为红外探测仪器所重点捕捉的对象以及红外制导导弹跟踪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f-117采用了特制燃料,进气口和排气系统均装在机身上部,后机身可遮挡住喷气气流向下的热辐射,弱化了地面红外探测效果。为了降低声音,f-117采用了低噪音发动机和消音装置,巡航飞行时声音很小。
昙花一现
f-117长20.5米,高4.8米,翼展14.2米。由于其所有设计都是为了隐身,在机动方面则做出了很大牺牲,只能做亚音速飞行,最大起飞重量20.5吨。f-117没有装机枪,也缺乏空战能力,主要攻击武器是两枚9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由红外传感器、激光照射器与高精度惯导系统控制,实施精确打击。虽然这些参数并不惹眼,但f-117完全不需要战斗机护航,仅凭隐身性能就足以安全地漫步到战斗空域,然后潇洒地向目标完成高精度投弹。如此简单的突击方式节约了大量护航成本,在实战中其实更为高效。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是f-117大放异彩的地方。1月17日晚,即战斗第一天就有两批次30架f-117出动。执行首批攻击任务的10架f-117成功穿过了伊拉克的防空火力网,仿佛幽灵一般来到伊拉克境内。在240千米处的努克哈贝镇上空,红外传感器马上探测到一个加固掩蔽部内的伊军截击机作战引导中心,一股无形的激光波束从激光发射器射向瞄准点,巨型炸弹随之滑出武器舱将其炸毁。随后,f-117还准确炸毁了雷达站、巴格达电话电报大楼的重要目标,而且对其他非军事目标毁伤极小,攻击非常精确。
据统计,在整个海湾战争中,56架f-117共执行了1200余次战斗飞行,投弹2000余吨,95%命中目标。由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防空体系严密,隐形的f-117是当时唯一能够轰炸巴格达的飞机。据报道,伊拉克被摧毁的战略目标有47%由f-117完成。其中,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研究设施是美军重点攻击目标。美军先是出动了一个由75架飞机组成的编队,结果被密集的防空火力逼退,之后,8架f-117出马,几个晚上就将其夷为平地,而自己毫发无损。
除此以外,f-117还参加了1989年的入侵巴拿马行动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科索沃发生了唯一一次f-117被击毁事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被雷达跟踪后由导弹击落,有的说是攻击f-16的导弹误打误撞落在了f-117上,也有的说是对方得到了f-117的起飞信息而推算出攻击位置。虽然这个谜团一直没有解开,但这倒是使f-117成为了一款有血有肉的战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战神。今天,人们仍然能够在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附近的航空博物馆中看到剩下的飞机残骸。
f-117于1990年停产,共生产59架,2008年退役。如此战勋卓著的精美战机之所以“昙花一现”,主要还是由于它昂贵的价格。f-117的研制费用高达62.5亿美元,单价在20世纪90年代便达到了4260万美元,而且维护费用高昂,令美国空军不堪重负。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提升,f-22、f-35等新型飞机无需牺牲机动性便能达到更好的隐身效果,因此逐渐取代了f-117。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臭鼬”工厂
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简称洛马公司),是拥有强大研制能力和优秀
产品的世界级军火“巨头”,核心业务包括航空、电子、信息技术、导弹等。
其前身洛克希德公司由阿伦洛克希德和马尔科姆洛克希德兄弟于1912年在美国创建,二战前业绩平平,甚至几经易手。然而,二战期间生产了数款名机,包括p-38“闪电”战斗机、b-17“飞行堡垒”轰炸机、pv-1“文图拉”巡逻轰炸机等,总量接近两万架,占美国飞机总量的60%,获得了巨额经济利润。二战后产品包括c-130、c-141运输机,“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u2间谍侦察机,f-117等隐形战机等,每种产品我们今天都是耳熟能详的。
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立了洛马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贝塞斯达,产品包括f-16、f-22、f-35战斗机,u2间谍侦察机,c-5大型军用运输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p-3岸基反潜机,美国海军前射弹道导弹等。2015年,洛马公司还以超过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主要直升机制造商之一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洛马公司以已经成为美国空军第一大军火采购商,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
研制f-117的高级开发项目部成立于1943年,成立之初是为了秘密研制喷气式飞机,此后继续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探索。其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臭鼬”工厂。当时,出于保密需要和条件限制,工作场所都是临时拼凑的简易设施,附近有一家散发着恶臭的塑料厂,员工们甚至戴着防毒面具来上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