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集(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排在大爷前面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婶转过身子,对大爷说:“你们瞎嚷嚷什么,我从德平坝、县西街、武圣街、百岁坊、狮桥街一路过来,其他米行全关门不卖了,只有徐记米行还在营业。你看,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了。”
  方利明走到正在维持秩序的店小二跟前说道:“我们要找你东家谈生意。”
  店小二便带着方利明和随从穿过三进房屋,在第四进屋的客厅里与徐老板见了面。
  方利明一见眼前的徐老板,乌黑的头发,花白的胡子梳理得一丝不乱,嘴角眼脸都有了细密的鱼鳞纹,眉毛掉光,双眼炯炯有神。他对方利明和随从上下打量了一番,斯文地笑道:“两位客官是杭州来的?”
  方利明一愣,答道:“正是,徐老板火眼金睛呀。”
  徐老板慢条斯理地问:“不知二位要做些什么生意?”
  方利明笑道:“我们兄弟俩,什么生意赚钱就做什么,如今什么获利最厚?自然是粮食。”
  徐老板便笑哈哈地说:“不知二位客官要买多少粮啊?我们这儿如今也缺粮啊,粮绅们全部囤粮不售,恐怕很难找到卖家。”
  方利明伸出一个巴掌……
  徐老板嘴角微微一撇:“五百石?”
  方利明微笑着摇摇头。
  徐老板双眼一亮:“五千石?”
  方利明含笑答道:“五万石。”
  徐老板吃了一惊,失声道:“五万石?你们是赵知州派来的官爷?”
  方利明点了点头,随即道出实情道:“我是杭州府的方签判,是赵知州派我来衢州采购粮食的,希望得到徐老板您的帮助。”
  徐老板连连点头:“赵大人还念着衢州的老家,我钦佩他是个廉吏能臣。所以我答应帮这个忙。不过,五万石难以解决,眼下只能解决一万石就不错了。而且,价格要根据今天的米价再上浮五成。这也是看在赵大人的面子上。”
  方利明一听,吓了一跳,还以为听错了,道:“听说徐老板做生意有个两分利的原则,何以今日狮子大开口,要五分利?”
  “我得到的还是两分利。你去了解了解,我答应你的价格是目前杭州市场的价格。你只增加了衢州到杭州的运费。前年,赵大人在越州救灾,我在衢州高价快进粮食,运到越州反而低价卖出,整整亏了三成。这次算是赵大人给我一个补偿吧。再说,你如能在衢州收到比我价格低的粮食,我自当退还差价。”
  说到这里,方利明也无话可说了,只得点头同意购买。双方签订了合约,方利明当即支付了定金。
  (旁白):“接下来几天,方利明奔走于衢州各地,自己把收购价格抬高一倍,也没有人肯卖给他。他只好连夜六百里快报,向苏轼禀报。”
  4、杭州府衙 日
  赵抃正在召集各县知县,听取知县们抗旱救灾的情况。
  赵抃听完禀报后,道:“各知县,杭州要发展,百姓要富裕,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他掰着指头算起一笔账,说:“假如种一亩水稻的收入是两百文,换成种桑养蚕,一亩收入是一千文,也就是一贯钱,又提高了五倍。如果再把丝绸加工成刺绣、服装等产品,收入会更大……”
  知县们一听,个个恍然大悟似的:“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赵抃继续说道:“州府要求平原以种粮为主改为种桑养蚕为主,山区能够开垦种茶的山地应尽可能用来种茶,百姓种粮只要自家够吃就行。县城、府城所需的粮食从衢州、婺州、湖州调运。同时,延伸丝绸产业链,设立丝绸服装商行,拓展刺绣、服装生产,把以卖丝绸原料为主变为卖丝绸刺绣产品、服装产品为主。”
  知县们越听越兴奋,不时个个连连点头。
  赵抃说:“要鼓励本地商家走出去,到长安、契丹、波斯等地去推销产品,使鱼米之乡成为丝绸之府。”
  赵抃一番话博得众知县们的连连称赞,连声叫“好!”
  赵抃最后又对大家说:“做知县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推到州府,让上司做主。假如各位知县都能将县里的事情处理好了,老百姓高兴,我赵某人绝不干涉县里的事务。再说,朝廷当用人之际,各位做出政绩,我一定负责向皇上推荐。”
  在一阵赞声中会议结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