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集(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5、回廊 日
  赵抃刚走出会议厅,通判苏轼即匆匆地赶过来。苏轼一见赵抃便说:“赵大人,刚才接到方利明从衢州六百里快报……”
  “哦,”赵抃站住了,问:“什么情况?”
  苏轼道:“衢州购粮情况,价格变动很大。”
  赵抃一听,便说:“走,到知州室去谈。”
  赵抃与苏轼两人急匆匆地来到知州室。
  6、知州室 日
  赵抃听完苏轼衢州购粮情况禀报后,便摊开一张地图,指着地图对苏轼道:“大苏,你看,从衢州江山港上游道江西信州信江的上游,两地只有六十几里路程,二十年前,两州已修通了盐道。”
  “大人是要派人到信州去采购粮食?”苏轼道。
  “正是。”赵抃说,“整个鄱阳湖地区的粮价还不到杭州的四分之一。我们采购的粮食主要依靠信江和钱塘江水运,其中玉山与江山之间六十里旱路可以雇当地挑夫解决。”
  赵抃说到这里,苏轼恍然大悟道:“倘若打通了两浙与江西的粮食通道,衢州的粮行还能兴得起风浪吗?”
  赵抃重重地点点头,并嘱咐道:“这次衢州徐老板帮了大忙,以后就专门委托他做收粮的代理商。”
  苏轼连连点头。
  7、西湖工地 日
  烈日下,上万名民工分成七部分,有的肩挑簸箕,有的两人扛着竹筐,干得热火朝天。
  (旁白):“自从杭州的知州和通判要在西湖上挖湖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山、北山的渔民和城里市民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上万名民工分七部分,肩挑、杠抬,一派热火朝天场面。”
  这一天,苏轼来到西湖边对着众人说:“乡亲们,辛苦啦,今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赵大人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
  大家一听有粮米可发,高兴得喊道:“人多力量大,有粮干劲更足了!”
  一时,西湖里传来一阵一阵挑、扛的号子声……
  8、长堤工地 日
  十月底,赵抃和苏轼来到筑堤工地上。苏轼指着堤说:“大人,现在终于在北山到南山之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之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两不足,暂时未能造桥。”
  此时,站在湖北岸的青年樵夫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喊道:“大人,就砍了山上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成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湖与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的时候就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
  “好主意,好主意,”苏轼连声称赞道。
  赵抃道:“暂却此行。”并说:“完工后,大家都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以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更添一道美景。”
  众人连连点头。
  9、赵府 夜
  月夜,赵抃正坐在书房挥笔作题为:《武林阅兵》……
  (赵抃画外声吟道):
  吴天霜晓弄寒晖,金鼓喧阗大阅时。
  帐下万兵听号令,军中诸将肃威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